官话
前一段,老公下班后与我说,公司的人特别羡慕他的普通话,感觉他说普通话好自信。说这些话时,他自己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是啊,说普通话是因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呆了好些年,自然而然说起来的。
某情这几年时间,在家与北京之间奔波,时常碰到这边来不了,那边不能去的情况。不由让人疑惑,自己怎么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呢,于是终于决定不再北漂,回来小城后,说普通话已经变成习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没想到会成为同事羡慕的特长。
今天公公跟老公聊天时,不知道说起谁,公公突然好奇地问某某怎么不会说普通话?
这也难怪,这是个全国四线小城市,虽然经济在全省排名还行,但小城生活成本低,房价低,所以生活压力小,节奏慢,因此,外地的有志之士除非特殊情况不会来这里落户或者工作。本地的有志青年,不是北上就是南下。留下的都是本土乐天派,他们都用最自在最本真的方式生活着,想不起来要与整个社会接轨。
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如果是在省内上的学,离家乡不远,完全不用担心别人说话自己听不懂,或者自己说话别人觉得奇怪这种现象,因此多半就保持了最纯真的乡音,就是某些场合用用普通话,也不过是为了礼仪规则而已。
因为最近这些事,让我对普通话的种种有所反思。刚好看到这本说中作者提到“官话”,于是很多问题一涌而出:古代有普通话这一说吗?古代各地语言统一吗?古代又是如何定义“普通话”的?……
中国最早的普通话称为“雅言”,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隋朝时期,以南京建康话为准。到了唐朝,则以长安话为标准音。宋代,基本遵从唐代,变化不大。元朝,以大都话为标准。明朝,则以最初建都地南京话为标准,后虽在朱棣时期迁都北京,但大多数都是南京过去的官员及家属,所以情况基本不变。清朝满人方言和北京方言开始融合,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北京话又被定为普通话。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代官话标准,和建都地有很大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