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本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获得掌控力的书,名为《可塑的我》,常常读心理学的书友,大概一看书名,就能明白作者想讲什么,但就是这么显而易见的书名,逛书店的时候,只看了一眼,就吸引到我了。
本书内容程度上不是很深入,如果你对心理学领域的概念还算熟悉,读过的这类书籍也不少,那本书就不是非入不可;如果你正处在常常焦虑的状态,想要探寻人生的意义却找不到答案,那这本书大概率是可以帮到你的。
只要我们大脑还清醒,那么我们的人生,在任何时候,都是具备可塑性的。
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关注及面对的问题都不同,但总是需要去对自我进行探索、做出一些改变,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还认为一切都是正常的,或是意识到了却没有做出任何调整。
作者认为想要获得心理健康,就需要过遵循内心的生活。内在需求和外在表达要尽可能一致,我们的内心才会回归秩序和平衡。
但这需要我们具备坚持信念、表达自我、持续行动的勇气和决心,这个条件会把绝大多数人都挡在门外。
主动思考和选择,才能促成价值观的形成
从前未经思考的决策都成了我们走过的弯路,不要为了保持思维的流畅性、或为了逃避自己面临的问题而去合理化自己的一切经历,这样做也没有任何好处。
工作、情绪、压力、人际关系,承认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满足自己原本的预期,或是你根本就没有设想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怎样的特质。
自己主动思考和选择,才能促成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你曾经的人生中多数决策都是父母替你做的,那你就很难发展出自己的思考力和决策力,也无法对选择做出取舍。
选择和取舍,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不知道多久的未来,承担一个未知的结果,究竟是承担更可怕,还是需要付出试错成本更令人恐惧?
所谓的舒适区是真的舒适,还是惯性让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承受未知事物和变化所需的弹性。
未知并不是苦难的代名词,而原本人生中看似一成不变的烦恼也不是必需的。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玩耍是很多人缺乏的能力。人们通常都在为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负责,如父母、上司、朋友等,走着走着就把自己弄丢了。
学习和工作未必都是苦的,它也会给我们带来获得感和发自内心的愉悦;休息时间也不是只有睡觉、刷手机、玩游戏、和朋友聚会等这些大众化且单调的选项,还可以是旅行、阅读、运动。
自我管理是一种能力
能够专注去玩耍的人,通常也能够专注地去工作和学习。
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不能自主决策的,都是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做事,或者根本就是在完成家长下达的任务。
比如书中提到,家长带孩子去动物园的时候,为了能够“值回票价”,孩子在被某种动物吸引的时候,家长可能会拉着孩子去看另一种动物。他们希望孩子去一次动物园,能看到更多种类的动物,但孩子内心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就被破坏了。很多人没有专注投入到工作、学习、玩耍当中的能力,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曾经专注的时候,并没有享受到专注的乐趣。
所以成年后,也很难再重新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全情投入。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2岁的被试者米西被关到一个实验室。里面有装在透明箱子里的极具吸引力的玩具和普通玩具。米西先是被透明箱子里的玩具吸引,表现得非常兴奋,她尝试各种办法想要打开箱子,但是箱子太大了,和她身高一样高,这不是靠她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在她意识到自己无法打开箱子时,她沮丧地走向了普通玩具,在玩了几分钟后,她的情绪得到了安抚。接着她又回到透明箱子前面继续想办法,直到实验结束。
她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毫不掩饰,并且会努力去争取。在她感到沮丧时她通过玩普通玩具恢复了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完整的情绪管理的过程,当然孩子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而很多成年人都很难做到像这个孩子一样,探索自己的需求,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主动争取、直面挑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觉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关于人际关系
作者认为成熟的情感互动是,我们既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允许别人拒绝自己的需求。那相对地,我们也能够允许和接纳他人的需求,并且我们也有勇气拒绝他人的需求。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也都能够充分尊重自己和他人。
拒绝有时会带来误解和冲突,但也并不总是这样的。不过为了避免外部冲突而选择隐忍,或是不做任何沟通却选择找第三方去抱怨的做法,也非常普遍。
其实我们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通常都与我们曾经处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经历和感受息息相关,而多种复杂的情绪最初出现的时刻也非常久远了。
原本我们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中得到的塑造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适应和父母打交道的那种方式,但这对于我们踏上更远的人生旅程来说,还远远不够。
求学、工作、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接触的人和事,与曾经我们熟悉的一切都有着天壤之别,我们需要学会与这个世界(不仅限于成长环境)打交道。
婴儿刚出生时,只能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每个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都会大哭;
在这之后,他们会体会到除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自己的生存需要依靠这个重要的养育者,大多数情况都会是母亲这个角色;
再然后他们要面对的关系会更复杂一点,除了母亲,还有父亲这层关系,母亲不是只属于自己的,甚至自己的行为也未必会时时影响母亲,他们会渐渐开始适应生活在这个三口之家中,同时自己不是能够主导其他人行为和决策的那股力量,相反,父母才是权力的掌舵者,而自己要适应的生存规则之一,就是明确自己的需求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父母的需求才是。
以上是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对关系发展的认知和一系列转变。一个成年人如何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很大一部分根源需要追溯到他的父母对人际关系的看法这一层。
人们在成年之前的岁月里,用怎样的方式与他人相处,早已被塑造成型。实际上父母的语言、行为、处理情绪的方式,以及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极深的影响,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掉的。
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是否合理?真实存在的情绪来源真的是孩子的行为吗,还是来自于家长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或是其他的人际关系?家长对自身情绪的解读是否过度,或者孩子是否在某一刻成了家长转移情绪的出口?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思考的,只是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罢了。
此时,我们还需要做出的思考包括:你跟周围人的关系如何,现在的关系是你满意、知足的状态吗?你在目前的人际关系中有哪些收获?如果你收获甚微,或是对此状态并不满意,那么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你一直重复着这样的相处模式呢?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继续保持现状吗,还是此刻的你也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这些都不是需要马上写下答案的问题,也不要按照原本的惯性来做出回应。你只需要把问题记下来,然后常常思考一下。毕竟先有思考,才有可能真的找到答案。
重获掌控感
回顾一下前文的大致内容,我们的价值观需要通过自己主动思考、决策才能获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之前受家庭环境及过往经历影响而习得的思维和习惯不断进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改变和突破。
而人的一生,在任何阶段,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就需要重新拿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了。
这部分作者提到了精力及体力管理、如何缓解压力、积累财富、提高自尊水平、重获自信、增强心理韧性等多个方面。
明确不同的人和事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并尝试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了解自己的精力分布,清楚自己什么时间段,以及在何种状态下精力较为充沛;尝试找出那些能够让你恢复体力和精力的事情,在你需要充电时就去做这些事情,比如听音乐、阅读、运动、泡澡、发呆。
压力往往出现在事与愿违的时候,有时我们对人和事抱有过高的期待,也有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事件的发展做出错误的预判,而这一切都因为我们对事实不够了解。
当然,也有些时候事实让人沮丧、手足无措、寝食难安,但不论怎样,时间都不会停下,我们人生的进度条还在持续。
有些压力通过调整行为和看法就能缓解,也有些压力是你无法视而不见但暂时没有能力去缓解的,那依旧接纳现实,然后让其他待办事项继续进行下去,也不失为一剂良方。
收入来源很重要、你支出部分的流向也很重要,关注收入和支出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升有益收入的部分,以及为提升这部分收益而去有针对性地做能力上的提升。
我知道这些东西归纳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难度却非常大。但长期看来,这些行为都关乎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命的质量,所以在这些方面持续做出努力,依然是最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关于掌控自己的人生这部分,能做的事就太多了。而最重要的三点,就是维持现状中你满意的部分、留出精力和状态去提升你认为需要调整的部分、建立起自我觉察的习惯,并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明确的人生规划,这件事只能自己去做。
作者说“对自我的探索越深,对人生的掌控力越大。”
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世界都是跟自己相关的,太远的我们也够不着,所以掌控自己现有的习惯,未来就不会太被动。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愿我们都能拥有重塑自我的心态和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