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无论多么层林尽染、绚烂多彩,那片片落叶,总能给人带来些许的忧伤......而这个秋天,那种忧伤显得格外浓郁......
10月24日上午,朋友圈里纷纷开始转发李子勋老师去世的消息,我看到的第一眼不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很多媒体和平台都有了这样的消息,我不得不相信了......心中的惋惜、悲伤、难过,阵阵袭来......
那几天,我像中了魔一样,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告诉身边的人:“你们知道吗?李子勋李老师去世了,多好的老师呀!才64岁。”说完以后感觉不对劲儿,因为对方并不是心理学圈里的人。接着又问:“你们认识李老师吗”?当对方说不认识的时候,我会补充说:“就是央视<心理访谈>栏目里的李子勋啊”!当对方还说不认识的时候,心里会更加失落......(此处做一下自我分析:当我们被某种情绪或者情感强烈地包围着时候,往往是不能理智地思考和处理事情的,我以为的仅仅是我以为的,我认识的老师别人不一定都认识,这是多么正常的一种客观存在呀!但那一刻,我期望所有的人都和我一起,为李老师的离开而惋惜、而难过......)
纪念李子勋老师那几天,我把朋友圈里看到的所有纪念李老师的文章都做了收藏......
那几天,我把朋友圈里看到的所有李老师的照片都保存在了手机相册里......
那几天,我把朋友圈里看到的有关李老师的消息下面都添加了三个双手合十的祈祷符号......
那几天,我把书柜里李老师的书全部又翻了一遍,《人生困境整理术》、《你在为谁而活》、《陪孩子长大》、《婚姻的烦恼》......
我用这样的方式来缅怀,我心理学道路上的第一位名师,真正意义上的领路人......
像全国的亿万观众一样,我是通过央视的《心理访谈》栏目认识李老师的,大约2005年前后,我第一次知道了有心理学这门学科,有心理咨询这个专业。和心理专家谈谈话,就能解决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好神圣的职业!好神奇的事情!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弗洛伊德、荣格、罗杰斯等国外的心理学大师;也不知道李鸣、曾奇峰等国内的心理学大咖。通过几乎每期都要看的《心理访谈》栏目,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心理学。
2009年,有机会参加了李老师的两天一晚的亲子教育工作坊,第一次看到了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李老师,那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形象,至今记忆深刻。这是一个会用肢体、表情、目光来倾听的人。后来走进心理学行业,又跟随了很多老师,学习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但一直没有忘记李老师曾经的引领和影响。只要他有新书出版,我总是第一时间买回来阅读。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喜欢自己。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通顺而豁达的。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想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
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着李老师的这些文字,回忆着无数个曾经被这些文字抚慰和鼓励的日子,展望着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任重而道远的明天......
愿天堂里没有病痛,愿李老师一路走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