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炼心集》诗词大师们的修炼心得——曾经沧海难为水(5)

《炼心集》诗词大师们的修炼心得——曾经沧海难为水(5)

作者: 昭昭王道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15:30 被阅读0次
    麻姑献寿

          我们再来看看诗的第二句“除却巫山不是云”。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很喜欢用典故,甚至恨不得每一个词都有来源和出处,是因为这样才可以用几个字一句话的诗表达出需要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字才能表达出来的思想。只用几个字就把一切内在的、外在的、潜在的意思都表达了出来,便会产生了一种极其巧妙的空间折叠现象。就像你看到一个只有十平米大的小房子,打开门后却发现里面有几千甚至几万平米的空间,这种折叠空间给人的冲击和震撼绝对不是直接看到一个几千平米空间会有的感觉。

            在诗词中,每一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因为巧妙地使用了各种典故,所以能蕴含无穷的意思,有相同文化和底蕴的人就能从这有限的字句中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大大节约了沟通成本和时间,因为我们能用最简短的表述方法获得最多的信息,所以在日常的沟通当中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传达的信息却更加丰富完整,甚至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一些信息都可以轻松表达出来。虽然我们还是会经常感慨有很多事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但如果没有我们丰富的语言体系,难以表达的事情就更多了,词不达意的情况会是无数倍地增加。

          比如说“缘木求鱼”这样很日常的四字成语,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典故,那么要想表达清楚缘木求鱼的意思,就可能需要几百个字来解释。比如要解释为:你这样做是达不到目的的,因为你的目标理想并不是依靠你目前的努力方向可以实现的,你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两个方向,你找的人也是没有能力帮你实现你的目标的,你努力的方法也是不对的,就像羊毛不能出在猪身上,你想要羊毛必须找羊才行。而因为我们中国人有了相同的文化底蕴,所以哪怕诗词中只出现“缘木”两个字,我们都会明白这是指缘木求鱼,是《孟子·梁惠王上》里的那个典故。当然,这时候就有人会反驳:现在互联网的思维不就是说要让羊毛出在猪身上吗?好吧,你赢了。

          因为有这些积淀了几千年的成语和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印在每个人脑海中的文化内涵和知识,我们现在只要简单的四个字就包含了想表达的这个思想背后一切的内涵,这就是中国文字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伟大,这就是中国文化历史的积累给后代人的巨大财富。这种文字运用的方法除了像我们这样有几千年历史沉淀的国家之外,是任何国家,任何文字都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我们这种有着深厚底蕴历史的国家人民普遍智商比较高的原因。一切尽在不言中,反正我想说什么你懂的!

          如果用这样的历史思维来看“除却巫山不是云”,就会发现这短短的七个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非常庞大的。我们先说说“巫山”,首先要先说一下“巫”这个字,两个“人”在中间,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起到沟通天地作用的人就是“巫”,所以《说文》中,定义“巫”字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是有沟通天地之能的人,用西方的思想来说这就是祭司,帮助人们和诸神聊天的存在。那么“巫山”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沟通天地的神山啊!

          有关巫山的记载和巫山神女的传说都是来自中国的一部先秦时期的神作《山海经》,这部书是怎么来的到现在还没搞清楚,但中华大地上的各种神话故事起源基本都和这部书有关。古代“巫”文化最昌盛的地方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不要因此就觉得楚国是一个很落后的蛮荒之地,人们都是在那里跳大神,围着火堆像野人一样又叫又跳的原始人,相反,楚国的巫文化孕育出了非常伟大的文豪和文明。比如众所周知的楚国大夫屈原,留给后代的不只是端午节而已,还有一系列不朽的名著,比如《离骚》、《九歌》、《招魂》、《天问》、《九章》、《卜居》,中国很多神话故事的来源也都是出自这些作品,比如东皇、山鬼、河伯、湘夫人等等,和《山海经》感觉书出同源,都是楚国的文化。但不要因此就觉得屈原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神棍,实际上,屈原是一个好奇心超强,敢于怀疑一切,对世间万物的本源大道都想寻根问底的大哲学家,这一切都在他的《天问》当中有所体现。

                                                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但其还是个大哲学家,《天问》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第一次看到《天问》这个词时,我是被吓了一跳的,向天发问,问天下大道,问这世界的本原和真相,这是何等的气魄?看了天问之后,就发现,原来后代有些哲学家引以为豪的见解,所探讨的人生道理和哲学问题,原来屈原早就提出了,还气魄更大、境界更高。我们来看看《天问》向老天提的几个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翻译过来就是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世界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看了这些问题是不是有头大如斗的感觉?第一个问题就是在探讨如果有造物主,那么又是谁造的造物主?宇宙最一开始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已经问到了现代科学和宗教最本质的部分了,即使到了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回答清楚屈原的问题呢?况且这种问题屈原一连问了好几百个,《天问》里面随便拿出一个问题都能写一篇哲学著作,后代哲学家各种理论也大多逃不出这个范围,所以屈原真不愧古往今来第一好奇宝宝啊!谁要有这样一个儿子天天问这么高深的科学和哲学问题真是会发疯的,不过人类就是因为有这样不断求索的好奇心才发展到今日。

          这里插播个历史小八卦,屈原和《芈月传》当中的芈月还是亲戚,因为屈原也是正宗楚王的后代,也姓芈,只是屈原的祖先被封到了屈这个地方,所以成为了芈姓屈氏,后来就叫屈原而不是芈原了。关于姓氏的小知识,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芈月也是楚国的王族的话,那就肯定和屈原是堂兄堂妹的关系了,看来芈家的能人真的也不少。而在历史中宣太后芈月也是一个很热情奔放风流成性的人,男朋友不计其数,这虽然和后代的伦理思想有点冲突,但这其实真不能怪芈月,因为楚国当时的文化就是崇尚生育,是非常鼓励男欢女爱的,繁衍生息是光荣伟大的事情,甚至把这个当做一种神圣的职能,把男欢女爱和万物生长都确定了联系。如果人类不繁衍了,万物都会跟着一起步向死亡,而国王和上天神女的结合,则可以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这样进步开放的思想指导下,芈月是个很开放的人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是人家国家的传统啊。

          我们再说回“巫山”,有了上面的一些背景介绍大概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在楚国的巫山就是神山,而且是最美丽妖娆充满浪漫情怀的神山。后来楚国的另一大诗人宋玉写了一篇《高唐赋》,更是把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表达到了极点。

          话说宋玉陪着楚襄王到巫山游览,楚襄王发现巫山云雾缭绕,美到了极点,看到这么美的山楚襄王内心十分震撼,就问:“这么美丽的云雾是从哪里来的的啊?”十分擅长忽悠并且特别具有浪漫情怀的文艺男鼻祖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给楚襄王,说当初您老祖宗楚王来这里游览的时候啊睡着了,有一个仙女进入到梦中,说她是这巫山的神女,因为楚王是客人,而且应该还是一个很好的国王,所以就来自荐枕席了。第二日神女离开的时候,二人都依依不舍,于是神女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就在这里。当楚王见到这巫山云雨的时候,就等于见到她了。成语“朝朝暮暮”就是出自这里,现在就形容这种互相依恋,希望天天都能在一起的爱侣。而神女和楚王欢好之后,楚国是风调雨顺,万物化生,雨露均沾,自然就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了,所以国王的任务很繁重啊,找个神女谈恋爱都有这么多的政治任务。

          由于这神女所化的巫山霞光云雨实在美丽,所以《高唐赋》后面描写这美丽景色的词语足能装满几艘万吨客轮,总之就是这巫山的景色实在太美了,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山能有巫山云雾这样妖娆美丽的地方了。巫山也从此被视作中国第一爱情圣山,引人向往。

                                                        “巫山云雨”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本意指的是国王与神的交合,使人口繁衍、民族兴旺,后世引申出来的意思则侧重男女欢爱。

    元稹自然知道巫山的典故,更知道巫山有最美丽的爱情故事,所以这一句“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说没有比这段感情更美丽、更动人、更让人难以忘怀的,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此,但却一去不返令人神伤。吟诵这一句,会立时让人心生怅然,千种滋味在心头,仿佛心中被掏空一般。从经历了漫长“沧海”中再回首看此处的“巫山云雨”,却依然绝无仅有,这种感情可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爱情滋味了,而是重新焕发生长出一种人生高度。“除却巫山不是云”可以说是一句导人开悟的话。世间多少痴男怨女纠结在情感之中不能自拔?又有几人曾经体验过这种真情的滋味?在人们还在为感情和利益纠葛的时候,是否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段毫无杂质纯洁的感情存在呢?

          如果朗读此句诗则会有另外一番妙悟,因为这句诗的“巫”字。“巫”字不仅代表的意义很神奇,其发声也有奇特的功能。读者可以读一下“巫”这个字,把声音拉长一些,会发现“巫”的发声能引起头腔内的共鸣,是一种从内而外不断震颤出来的声音,好像能把头脑内的污垢杂质都震掉一样。在我们所能发的一些声音当中有一些音就是有这种神奇的效果,就像佛家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这六个字并非念一下就能把妖怪吓跑,但如果经常念一下,就会发现神清气爽耳聪目明。

          这都是因为这些发音可以和头脑产生共振,这种共振对人有很正面的影响,如果念一下“巫”字,就会发现和念这六字真言发的声音很像。中国的一些养生气功也有专门发“巫”这个音的练习,吸上一口气尽可能的长时间发这个音,头脑中的杂志尘埃就会纷纷跑掉了。也有人说“巫”本来并不是发wu的音,而是发“mo”的音,而“mo”这个音也是从梵文音译来的,其实发什么音都无所谓,因为“mo”这个音同样是具有类似六字真言一样发声模式,都是可以引起头腔共鸣的音。因为有了“巫”字这个有点神圣感的发音,这句诗便更增添了几分色彩。建议大家经常朗读这句诗,尤其要把“巫”字拉长音,会更容易体验到那种洗涤人心的效果,也会有很多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炼心集》诗词大师们的修炼心得——曾经沧海难为水(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yl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