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来自清脑,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说深度学习能力,开头先讲胡适的老师怎么样学习英文的,先是找到一篇名文,然后翻译成中文,然后再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翻译过程中不查任何资料,然后在对比和原来的文章语法,语句哪里有问题,在重点改正,然后引出学习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3499/a79f08310bf7afa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3499/c46778abd07f1b90.jpg)
当前有很多听书产品,读书达人用十几分钟解读一本书,一天听一本,一年下来就三百多本,这种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好一点的情况是自己读原书,但读完之后却不回顾或少有提炼总结,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卿不见几天之后就想不起来自己读了什么了吗?
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导致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这是作者得出来的结论,而我就是属于其中低效率的人群,被动学习阅读只有10的内容留存率,胡适老师就是充分主动学习,
罗振宇在60秒语音中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
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
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个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缝合」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合知识」这一步,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另一些人有了一定的缝合,但缝合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得学习深度大打折扣。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毕竟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会损耗,并且这种损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办法让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化下来,时间一长就会烟消云散,留不下多少痕迹。
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合」会相互形成巩固和循环。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也能明白你讲的东西。
此文观点内容基本来源清脑,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找到一只以来的学习方法问题,振聋发聩,要更多的去研读,总结,反思,才是自己的经验,才是真正的学习,给自己提一点要求,要多读原始文章,自己感悟,揣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