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读书就够了学习笔记

学习能力是元能力
学习任何技能前
如果学会了如何高效学习
那学期其它技能便更有效率
别人花1季度学会
如果你的学习能力高
只需要一个星期就可以了。
现在是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
从在线知识付费的暴增
便看出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但面对这么多信息
我们应该怎么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并从中快速高效的学习呢?
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多非常好的学习建议
可以参考。

在这个章节中
作者写到了知识的适用边界
他举的案例是
大前研一的《即战力,如何成为世界通用的人才》
在一次讲座中
有人问他
如何看待理财能力是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之一
其实提出这样问题的人
说明提问者缺乏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为答案本身就是信息
你却希望他人帮你加工和解释这个信息。
并且很多人在学习中
个人的感觉是
他们觉得作者都是对的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而我采用的做法是
首先我觉得书是作者的灵魂
而我在与作者的思想对话
捕捉他想传递给我的信息
再结合自身的经历,情况,以及自己的风格去做是否要接受他的观点。
所以赵周也在文中写到
大前研一的书中
目标读者其实提示了书中建议的适用条件
经济高度发达但增长几乎停滞
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
职场人跳槽率很低
大部分人会在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
收入主要岁年资增长
这些条件显然不符合中国的职场现状
中国职场的现状是通货膨胀严重
各理财渠道水都极深
所谓 存钱穷三代,炒股毁一生
这意味着
在中国提升理财能力需要花费更多的学习成本和精力
获取的收益也不稳定
然而作者的上述表述
也已过时
正因为通货膨胀的严重
更有必要找到好的资产
做货币的蓄水池
否则即使再努力工作
也只是穷忙
毕竟你是白领
公司想要开除你
还是可以立即开除你
就像那位因被开除
而跳楼的华为员工

解读知识
知识和信息是不一样的
知识是信息
而信息不一定是知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每天喝8杯水 是信息
而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
一位成男人一天喝2000毫升的水对身体有益
就是知识
现在一些自媒体
为了获取流量而不择手段
所以总是用浮夸,并且不严谨的信息来吸引眼球。
所以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为什么这技事对我很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它的可能行吗?
后: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从前有没有类似(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是如何看待类似问题的
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些问题并非泾渭分明
主要是提供思考方向
一般要逐一问下来
当遇到信息时
能否熟练和适当地应用这些提问
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低头族

有趣的是
现在成人已经很少从书中系统的学习知识
而改为了用碎片化的时间去看碎片化的公众号
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很差的
并且还以为自己很努力的在学习知识
当出现一个新信息时
只要问一下自己
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
就会发现这个页面可以关掉了
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
它对我们一点儿都不重要
书中举了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十几岁时
在报纸上读到的几乎所有东西
即便都是事实
在他满20岁之前
也都会被证明是错的
更何况大多数事实早已不重要
因此
他就必须设法消除他所记得的大多数东西带给他的影响
他还有可能已经形成了对庸俗和轰动效应的无可救药的品位
以及从一段跳到另一段的习惯
就为了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某个女演员离婚了
法国的一辆火车出轨了
新西兰有人生了细胞谈
王宝强老婆出轨了
PGONE泡别人家老婆了
这些事对我们很重要吗?
其实即使我们花3个小时去关注王宝强老婆出轨了
但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现状
并不会带来一点点的优化和改变
而如果我们长期去关注这些琐碎无用的信息
我们又如何更好的成长
如何在职场的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呢?
最后我们要明白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状态
我们要付出什么
在得到信息时
我们是否能够确定适用边界和前因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