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笔记,划线,一遍遍朗读?
快停止这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吧。
一、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
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书本,并且进行集中练习。特别是学校“填鸭式”的教学上,这种方式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孩子们认真地记笔记,用荧光笔画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线,然后站在墙角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或者在深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抄写。如果家长在旁边看到的话,他一定会说:“这孩子真努力!”
重复阅读与集中联系会让人越做越熟练,在这个毫无挑战的过程里,我们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有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对孩子们来说,最终在考试时“原形毕露”。
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但是我们为什么会继续用这种学习法呢?
那是因为大脑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所学。而且人类是认知的吝啬鬼,这种“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式最轻松。
有没有试过,在看完一本书后,把书合上,用自己的话重新复述一遍书的内容?
有没有在接触新知识时,试着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我们也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二、别忘了给记忆打结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他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将串珠留在上面呢?
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搭上记忆结,需要检索。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我们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检索就是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是考试。
虽然我们可能反感考试,但是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
为什么很多人反感考试、或者说检索?
因为这是对大脑的审判,有时候无法记忆起我们需要的知识,这是一种痛苦的挑战。
但是我们要知道,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哪些不花力气、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
三、学习过程的三点共识:
1.想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能够持续记忆。只有这样,在你需要某个知识的时候它才会自动出现。
2.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记忆,终身不怠,因为擅长学习的人会终生受益。
3.学习是一种可获得的技能。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往往不会建立在直觉之上。
四、跳伞为例解读有效学习步骤
跳伞的学习与性命相关,多年以来,跳伞培训的步骤基本不变,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跳伞首要原则:不允许学生带笔记本。你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以及执行。在跳伞学校,测验是最主要的授课工具,教练们永远用测验来推动学习。如果测验通不过,你就无需再进行下去,直接离开即可。
翻滚式跳伞着陆,军事术语叫“PLF”。一开始教官会让你站在一个沙坑里,有人给你解释并掩饰PLF的动作,然后轮到你尝试,教官进行纠正并再次练习。
一周后难度加大,开始练习从离地两英尺高的平台上跳;再往后,从离地数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头顶的T型把手滑到滑落地点,然后松手、落地、完成翻滚……直到最后,是从离地三十四英尺高的跳伞塔上练习。
当这一切都变成心智模型时,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跳伞。
与这个学习过程一样的是,不管多么复杂的知识或技能,都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编码。站在沙坑里看教练演示PLF时,大脑会把我们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信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就叫作编码。这种心理表征就好像我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知识短期记忆。
2.巩固。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叫做巩固。简单说来,就是重复练习,因为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就像学习跳伞时,需要不断地练习,得到纠正,然后再练习。这个过程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脑力,我们一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一般都是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最重要的第三步——检索。
3.检索。记忆会遗忘,所以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我们在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就必须把联系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检测,“逼迫”自己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在日后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会游刃有余。比如跳伞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每次进阶,都会有相应难度的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能进行到下一环节,直至最终形成我们对于跳伞的心智模型。
五、打造技能心智模型
1.心智模型是一种条件反射。
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不会知道学过的知识会在什么时候被派上用场,尤其是非常紧急的情况,根本没有时间让我们去问度娘、看知乎、查谷歌等等。
所以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你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者说掌握了某项技能。
2.心智模型练习要点
①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倡导一段时间里反复练习同一件事情。而今天,我们可以发现更具方法性的一条: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对于产生长期记忆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②间隔练习有奇效。
与集中练习相对,比如说间隔练习,这种方式会更具效果,原因是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进行一些连接练习,持久记忆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的一些实践巩固。
③穿插不同内容的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方法。感觉上穿插练习效果会慢一些,但是对于掌握知识以及长期记忆来说,穿插练习效果更好。
④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通常我们认为,只要能把所学的东西和已知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学无穷多的知识。但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需要忘记一些矛盾的、与旧的记忆相关的记忆检索,才能把记忆线索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就像价值投资来说,有的人几分钟就会了,而有的人,多少年也学不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过去的思维模式让他无法形成新的检索线。当然,学到的东西不会消失,而是被单独储存,成为潜意识。也许,某一天,某一刻,突然被激活,灵光一闪,思路被打通,比如某一场景下终于明白曾经只是努力读过却无法理解的大师箴言。
⑤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记
一些知识或者技能越容易被检索,就越不容易形成长期记忆,相反,在检索知识或技能上花费的努力越多,检索练习就越能深化记忆。
检索耗费的努力越多,学得越扎实,伴随检索的重新学习效果就更为有效,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记忆。
3.五条学习建议
学习是需要挑战天性的,也是需要努力的。看起来努力不够,这样的五种努力更好:
①学会巩固记忆。
间接练习,努力检索,这些花费力气的巩固过程会让我们学到的东西具有可塑性,能够让我们产生自己的理解,强化与已知的联系并建立牢固的心理线索和检索路径。所以能够真正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的,是“重构”这个过程。
②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如果在练习上下够了功夫,就可以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形成了心智模型,通过学习可以使我们积累大量的心智模型。
③学会举一反三。
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期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练习,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网络不仅强化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精通程度,还可以增加检索线的数量,使它们能够充分应用于更多场合。
④学会构建概念。
我们不仅要学会某个具体的概念,还要学会辨析和归纳。也就是分门别类。比如知道猫和狗的区别之后,还会知道狗这种动物可以分为吉娃娃、哈士奇、德牧等。穿插练习一般会加强一个人的辨析和判断能力。
⑤注重学习迁移。
一些困难的检索练习,比如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检索,将大大提高知识或者技能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只有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也当成训练”,这种学习方法会提高学习迁移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正常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在宁静的图书馆等地读书、学习,我们习惯为学习创造无干扰的环境,以便达到专注。
但并不是所有的干扰都是有害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类型的干扰可以给学习带来好处。
比如一篇排版正常的、字迹清晰的文章与一篇字体略微有些难以辨认的的文章,后者更容易使我们回忆起文章内容。因为事实上,我们在后者的阅读中花费的时间更多,记忆也就更加牢固。
5.不怕试错
学新东西时遇到的困难是有益处的。
在别人教给我们答案之前,可以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试错”后的纠正性反馈反而会加深记忆。
这里需要注意,我们无法从不擅长的领域里学到知识,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表现究竟如何,很难得到及时全面的反馈。
6.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是有两套系统的,系统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系统二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思考。
系统一有时会产生错觉,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需要专业而训练有素的系统二,强化自己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避免系统一带来的错误。
7.学习时要避免“记忆扭曲“
记忆是可以被扭曲的。对于一件事,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暗示以及来自其他事件的干扰,都可以歪曲我们的记忆。
有时经历的事情感觉似乎曾经经历过,这也是记忆扭曲的一种表现。
8.用实践和测验评估自己
评估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和测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和有经验的人一同工作和专长互补的人组成团队,这些都可以帮我们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
日常练习最好尽量模拟真实场景,这样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次数越多,到了真正的“赛场“上,将会做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