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一段青春年少旅程
在曾子航这本书中《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第三章认清楚人(男人)的多面性,2018年前购入此书,那时在读高三期间阅读此书。
当时只是把此书当作话本来浏览一遍,那时的我尚未对书中的某个观点如此的触动,让我系上了正在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旁人的种种经历,忽如刹那间,觉得如此的真实与理智。
那个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喜欢青春言情小说来着,为什么呢?
嗯,低头垂眸略微沉思着,拿起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最后还是写下了这一段话:
“一个年龄一个阶段对感情的需求感不一样,那时会喜欢的是一种纯粹的爱情,没有很多很多的功利与世俗,现在依然喜欢但还是染上了点世俗的味道。”
就是那一种顺其自然的能够让你从心底中感觉到那种令人怦然心动脸红耳赤,青涩又好甜蜜的样子,感觉全都是粉色的泡泡在身旁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不小心太过于调皮,啵了声,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为了空气里甜蜜的气息。
慢慢的融一点点入了你青春里的那一个单纯美好永远甜甜蜜蜜爱情的梦境之中 。
就像很多很多年以前,忘了是什么课,你趁着老师写黑板的时候,回头偷看你喜欢的那个男生,发现他有眼中带笑的也在看着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02
梦中的白衣少年
我确实会很喜欢去看一些唯美又伤感中又带着点小确幸的甜蜜爱恋。
就如偶尔在百度上看到的来自作者扬淅的《白衣少年》小说中的一个片段。
那个炽热的黄昏,我一如既往的去了我最爱的地方,百花园。
我拿出的话本,闭上双眼,会感到一丝快感,微风一阵阵吹来,带有些甜甜的味道。
在百花园柔软的草地上躺着的一个男孩站起身边看见了我,他缓缓向我走来“你叫……”听到声音的我惊愕的睁开双眼,对上了他那双带着寒意的双眸“顾以北怎么了?”他嘴角上扬“呵呵,认错人了”就这样他走了。留给我的只是错愕和一个背影。
梦中的白衣少年缓缓向我走来,笑得很阳光也模糊不清……
小说第一章一开头是这样写道;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意味着会亲身感受很多事。
人生本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去接受,不是逃避,我认为我是不幸的,我没有什么雍容华丽的家庭背景,我没有真正的父母,只是养女唯一的幸运是在有生之年遇见你,白衣少年。
这又是一个灰姑娘和英俊的王子的故事,只不过是换成了校园频道。
03
你是我年少是不一般的念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白衣少年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青春年少时对爱恋的万分悸动,千万分的念想汇聚成了心里可望而不可即的“白衣少年”。
我想最后的结局如是……
她坐在围墙上,看着他越走越远的身影,天边的夕阳不知何时已经褪色,只有闪烁的星芒照着他归去时的路。
数学里有一个遗憾的词叫做渐进线,无限接近却永远不相见。恍如你梦中的白衣少年,一同逝去的青春年少。
04
就是简单的活着,也是需要学习的
这一段时间走走停停,也能感觉到心中的疲惫至于学到的或者学不到的东西都是要看你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你领悟能力了。
回到自己房间里的小藏书阁,开始了重新进行一遍的回顾与学习,“The school of in Taipei”就是简单的活着,也是需要学习的。
重新整理选择一两章来重点回顾,并写下了这篇关于《女人不“狠,地位不稳”》此书相关的文章。
本书观点言浅意深、一针见血、见解独到等等……
经过一次和在职场上打拼多年的邻居哥哥的交谈中,虽然和他比起来,我的资历尚浅,更因为如此,我更是好奇,当和他以朋友的角度去谈论人生观以及女生最感兴趣的爱情,和相关的男女思维的差异。
正好手中有一本经典著作,于是我在一堆沾染灰尘的书籍中找到它的存在,我在一次进入他的世界,在书的遨游与肆意的畅想……
总是会有人疑惑的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其实对于这两者的答案,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这一个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这是目前我最为满意的答案了。
不管在生活是什么样的形式, 简单的活着,也是需要学习的。
05
人人都是“化身博士”
《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人人都是“化身博士”vs一段悸动的“心程”节选自《女人不狠,地位不稳》曾子航
人总是在本能、理智和道德之间来回游走,人的多样性首先来源于人的基本属性,人的基本属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
上个世纪初,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格结构论”,他认为人格包含“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不同的概念: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营,它与生俱来的;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
男人好像一个游侠,经常在本我、自我、超越我三者之间来回游走,有时候表现的很有责任感,有时候又显得随心所欲不负责任;有时候成熟而理智,有时候痴迷而疯狂。
前者是超越自我、自我在主导他的行为,后者则是本我在蠢蠢欲动,让他不知所措。(这是我觉得本书最精彩而犀利的观点之一)
06
人身上一切邪恶的根源都存在于暗影之中
晚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荣格为此提出了角色面具和人格暗影的理论。
角色(persona),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戏剧中,是演员为了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带的面具。
荣格指出:角色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角色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的认同。
也就是说,角色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和趋同性。
角色面具是一种折中,介于真实自我和社会道德的要求之间。
为了引人注目和获得社会的认同,我们总是极力掩藏那些影响自己美好形象的东西,这就是产生了人格暗影,既我们自身不为社会所接纳、无法面对的一面。同任何被掩盖和回样避的东西一样,它们总是会时时地显露出来,而且欲盖弥彰。
人身上的一切邪恶的根源存在于暗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恶,就必须压抑和排斥暗影中的兽性一面。
然而,暗影好像一种可怕的病毒,总是难以根治,必备时还会伺机反扑。
所以人经常在善与恶、人性与兽性之间徘徊,如同一个正常人总是在处于健康和疾病的搏斗之中,他多数情况下是健康的,偶尔也会被病魔袭击,人性的善与恶就仿佛是这样一种关系。
(这是我觉得本书最精彩而犀利的观点之二)
07
任何人身上都有善与恶两基因
小时候曾经阅读过一部小说,叫“化身博士”,是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的代表作。故事主角杰尔基尔博士是个有着两面性格的人,表面上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内心深处却潜伏着一种肆无忌惮的邪恶。
后来他发明了一种化学药剂,只需要吞一点,他就能随心所欲地变成另一个自我在外面无恶不作,回到家后,再服一剂药水,他又变成了受人尊敬的杰基尔博士。
可是,那个矮小的恶人海德渐渐的不满足于附庸地位,他在逐渐的强大,他要控制杰基尔博士整个人。
为此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展开了激烈的斗挣,可惜终究抵挡不了恶 绝望之余,博士服毒自杀了。
而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是化身博士,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基因:一个是善的基因,一个是恶的基因。每个人也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道德的自我,一个是欲望的自我。
两个自我就像兄弟,又像敌人,有时候相安无事,有时候又打得不可开交。当道德的自我占上风时,他就会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当欲望的自我跳出来时,他就会得无所谓顾忌、不可理喻。
08
你会认为多面性的人是虚伪的吗?
在这里节选内容以及观点,都是为解决曾经的一个局限性的认知,你会认为多面性的人是虚伪的吗?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疑问产生呢,大概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这个过渡阶段的思维框架有关。
我觉得这一个过渡的过程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来源于自我的认知冲突, 如果偏要做一比喻的话,就像是凳子在地板上来回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这个令人发指过程。
但当你的身边出现这样几种混合凌乱的声音时,也会潜意识默默影响你。
例如A:“这个人好假啊,就像个假人似的”
例如B:“这个人表面说一套,背后又说一套,好虚伪呢”
例如C:“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情人说情话,见了阎王爷说瞎话,这样的人真是虚假”
人有时候不是虚伪,而是本性多面。人都是多面性的,高尚的一面,也有卑劣的一面,有时风度翩翩,有时则俗不可耐。
接受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便不会在为难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的变化,以及适当的提高适应能力,有时候无法很快的容入一个环境时,遭到恶意的言论时,能够及时调节好情绪,在重新出发。
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痛的人面前要学会展现不同的面孔,那是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身份本来就具有多重性。
一段文字一心程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