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里的记忆

作者: pixiu小品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21:50 被阅读427次

        小品文/高平

          高中前两年,语文课一直由边老师来教。他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一位40多岁、正值盛年的男老师。他像诗人一样儒雅,一看就感觉很有修养。嘴角边总含着笑意,但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见他大笑过,也没见他发过火。边老师最擅长散文和叙事文的解析,分析和讲解很细腻到位。

        如今30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怀念着这位不可多得的、让人终生受益的好老师。每每想起他,心里就会升起无限的温暖和感激来。能够遇到这位恩师,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幸福。除了学业,他让我们学到了如何为人做事、树立良好的习惯等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就是我一直在心里默默感激他的原因。

        此刻,再次提起这位语文老师,30年前,他那些记忆犹新的授课场面,还有我们做学生时那些难忘的生活,已浮现在我眼前。虽然时光隔了这么久远,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边老师喜欢散文,最喜欢的散文家是朱自清。在朱自清的散文里,他又最喜欢《荷塘月色》。对这篇文章,在我的记忆中,他不知给我们分析、讲解过多少遍。

        “同学们,请跟我一起朗读。”边老师一面说,一面领着我们念起了课文。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我们念的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他抄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边老师有一个习惯,喜欢把课文里经典的段落一字不差地抄写在黑板上。每次上语文课,学生们还在课间休息,他已经早早来到班里,把文章抄好,等着。上课铃响过,大家回到教室就开课,他从不担误;下课也很准时,他从不压堂。这是我从上高中第一天起,就感到惊叹的一幕。

        “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平仄声调。”紧接着,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再次响起,他手中的教鞭在讲台上一起一伏着。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这就是边老师教学的第一步,先要朗读全文。

        我们的学校远离镇子,在呼包(呼和浩特至包头)铁路的旁边,四周围满了田野。除了每天定时而过的火车声,告诉我们时间在飞速流逝之外,一切都是寂静美好的。窗外白云浮动,蓝天广阔,小燕子在檐边嬉戏,喇叭花顺着墙沿爬上来,透过玻璃窗偷偷窥探着我们;教室里众心归一、书声朗朗,是别一种气氛。边老师已经陶醉在这美文和美文营造的意境里了,我们知道,他比学生要陶醉的厉害。课堂上的他更像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散文家和诗人,而不仅仅是一位语文授课者。

        朗读只是学习课文的开始。朗读完成,便进入文章的分析与讲释阶段。从写作背景讲到文章的主旨,从散文具有的“文眼”讲到形神如何结合,如何达到“形散而神不散”;从布局结构、行文安排讲到托物言志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到整体结构,中到一个段落,小到一个词语、一个字的运用,边老师都会讲的周周到到,神采飞扬。“这个词为什么用的好,那个句子是通过什么物、事来寓境的,前后又是如何呼应的,长短句是如何结合的,写实和写虚是如何关照的”,对这些细节,他总是先提问后讲解,讲的点滴不露。提问时,他不说答案,但会作许多的提示和提醒,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来思考。当然,他最后还不忘记讲讲作者朱自清的生平、文风和写作特色。

        这么精益求精的语文老师,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其实,精益求精的地方在后面。

        他的第二个习惯是,在黑板左侧抄写文章,右侧要空着。因此,所有的课堂注释,都写在了右侧大体占到黑板三分之一的空白处。当然,对文中的重点语句,他都直接在左侧划了线、圈圈点点,或者用彩色粉笔作了标注,右侧的空间是专门用作分析注解的。这样,一堂课下来,黑板上虽然写的密密麻麻,但看上去很规整,没有一点乱涂乱画的样子。

        在惊讶之余,我仿佛看到了边老师的为人和品质。他是一个精细而负责的男子,任何人是马虎不了他的!

        精细却不刻板,又思路开阔,是他性情最好的体现。这一点,从他写的一手好字上就可以得到验证。至今忘不了他那种行楷体,行多楷少,写的总是那么不紧不慢、隽永清秀,带着飘逸感。黑板上是这样,我们作业上的批语字迹也是如此。见字如见人,他的人生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

        高一的上学期,发生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有一次,上课铃响过,回到教室后,我看到黑板上边老师已经抄写好的,并不是课本里的文章,竟然是我的一篇作文。那是一个月前留的作业,交上去以后,老师一直没有发下来。今天,边老师把它同样抄写在了黑板左侧,右侧留着空白。我先是一惊,后是自我安慰,也许老师要用它做范文。平心而论,我自己感觉,那篇散文写的不错,结构没有问题,还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引了几段唐诗,借物寓情也是有的,多么完美呀,估计会受到好评。

        然而,我错了。那是我一生以来最重要、也是最难过、羞耻的一堂课。因为等那堂课结束时,我的文章被改的面目全非。“个别文句不通顺、形容词用的不当、动词改成另一个就好了、段落前后呼应的不紧密,缺乏过渡语等”。这一切,全部在讲台边、黑板上,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一指出。

        刚上高一,就遇到了这么丢人的事,真是倒霉!当时,我仿佛受到了莫大的耻辱,脸忽红忽白,身体忽儿冒了冷汗,忽儿又躁热难捱。想擦汗又不敢有大动作,要是让同学知道是我的作文,那就……我假装什么也不知道,更害怕与边老师的眼神对在一起。于是,躲躲闪闪、忽惊忽乱地记着这些修改的笔记,但手中的笔根本不听使唤,分明抖动的厉害。好在,我身上的这些异样的、不同寻常的变化,坐一旁的同桌并没有发现。

        “时间咋过得这么漫长,这课快点结束吧!”我在心里默默的祈祷,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要么干脆不来上这堂课才好。

        45分钟的语文课,不,应该是45分钟的“批斗课”终于结束了。边老师没有点名说这篇作文是谁写的,以后要注意,不要再犯错。课上没有,课后也没有。等高二结束那年,他不当我的语文老师,也没有公开这个秘密。但这件事情,只有他知我知、天知地知。

        从此,我对语文特别是作文,下的功夫更大了,发誓一定要把作文写好。从边老师领着我们朗读课文,到他分析讲解,提问学生,留下新的作文题目。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我都不敢大意,生怕他再一次把我纠出来。

        从高一到高二,我们的语文课程仍然按照他的计划和习惯,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一篇文章结束,全部学完学透彻了,紧接着才来下一篇,中间还要穿插一些题外的知识。这样,一篇课文没有个2-3堂课是学不完的。对此,边老师并不着急,他最在意的是:如何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知识和方法,以恰当的方式,一点一点倾囊交给祖国的花朵。

        2年下来,我终于明白了边老师的心意。他这么做,一方面是引导我们树立不急不躁、要学就学扎实的精神,另一方面还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技巧和思路,为迎接将来的高考,他为我们准备了许多武器。高中语文不好教,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每一个老师面临的挑战;高中语文不好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样才能提高考试成绩?这是每一个学生经常面临的苦恼和困绕。无疑,这个矛盾在他手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事后有许多次,我一直在回想自己那篇作文到底错在了哪里?后来,我才明白,作文写的很优秀,边老师是因为喜欢,才下了那么大的功夫,一段、一句、一个词语、一个字的去修改完善。大的结构、立意、段落安排都不差,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为文章增了色、添了彩。因为追求完美极致是他的理想和做人做事的原则。

        多年以后,我深切的感到,边老师是帮助我成长进步的、最为敬佩的恩师。他当时的做法是高妙的,没有公开点名、没有当场指责、更没有让我下不来台,只是以另一方式在暗暗的鞭策你、指正你、引导你。这难道不是鼓励莘莘学子加油前进的最好方法?

        回头想想,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学字识图、简单阅读、简单写作。上了高中,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而是要学会如何从更高的层次去学习、阅读、分析、欣赏文章,从探究和思辨的角度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写作。等到走上社会,最重要的不仅是学富五车,而是学以致用。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之后,用最恰当的方法和思路去分析问题,借鉴他人的长处和优点,从而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无论何时,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会错,怀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不会错,怀有一颗追求精湛卓越的心更不会错;而马虎大意、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囫囵吞枣,都是人生的大忌。这就是边老师带给我一生的启迪。

        除了《荷塘月色》,我知道,边老师还非常喜欢朱自清的《春》、《背影》、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茅盾的《白杨礼赞》。因为他都为我们讲过,讲的同样精细而无可挑剔,虽然有些是课外的。他是一位专为治学不计回报、育人育德毫无私心、思想纯粹宽容浪漫的好老师!

        30年来,当一个人静静的回忆过去的时候,当我想起学生时代和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的时候,总是忘不掉我的作文出丑那件事,还有边老师在《荷塘月色》下留给我们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高中生活是艰苦而有压力的,却竟然是那么的让人亲切温暖、留恋不舍。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快乐苦痛、有我们年轻的足迹与成长的记忆,更有一批像边老师一样带着一群不更事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一丝不苟、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领航者……

      边老师,我爱您,永远不会忘记您!

          记得刚上高中,第一次知道有人姓边时,我很好奇,特意查了一下,知道它在《百家姓》里排行第313位。为什么有这么独特的姓氏?边氏的起源有许多传说。1、出自国名。商代曾有一个叫边国的诸侯(今河南商丘一带),其国君有伯爵的封号,也称边伯,其后人便以边为氏。2、出自祖字。周朝时,宋国国君的儿子名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就以祖字“边”为姓,从而出现了边姓一族。3、还有来自蒙古族之说。一说出自忽必烈的儿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另一说出自蒙古博尔济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也有说出自蒙古乃蛮部领地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属于以地名汉化为氏。

          不管边姓到底起源何处,边老师的姓是少见的、特别的、不易忘记的。其实,他那个很有特色的签名,也是少见的、特别的、不易让人忘记的。签名时,他只签一个“边”字,但一般人认不出来。当年,我是从一个同学那里最先知道了这个秘密的。“要把签字的纸反过来,对着阳光瞅。他写的是反字。”

      “哇!反写还能这么绮丽秀气,太有才啦!”从此,我更加明白,边老师不但追求精细精致,富有责任心,他还是一个心存美好与浪漫的人。我喜欢这位心存美好与浪漫的恩师。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此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浮现而来。在这荷塘月色般的回忆里,边老师那抑扬顿挫的音调、那抑扬顿挫的鼻息、那抑扬顿挫的身子、那抑扬顿挫的手臂,还有手中挥动着的那一起一伏的教鞭,也是那么的抑扬顿挫……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后悔。后悔那堂课之后,为什么没有及时去找边老师谈谈心?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去感谢他的帮助呢?因为不久我就明白了他那么做的用意。想想那时,我实在是太年轻,太不懂事了,也许边老师一直在等着我去找他呢?也许这正是一个人年少时不更事而青春总会离我们远去、回头看才更觉弥足珍贵的最好证明。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如今,我越来越觉得,辛夷坞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说的这句话是多么的有道理。

        晓镜忽觉云鬓改,夜吟常叹时光短;荷塘月明花有泪,珠珠心暖意生烟。 假如一切都回到从前,假如我还是没有长大,假如青春还没有随时光老去,还像30年前那样,在你身边,回到那残垣土墙和喇叭花爬满校园的旧时光。我会开玩笑地问问你,“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在课上那么羞愧难当?”

       边老师,我会深深地向您鞠躬,把您当年为我修改的作文,郑重地抄好,用那种白净净的、带田字格的作文纸抄好,轻轻地送到您的手里,然后紧紧把您拥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作家苦旅:最近也还在想买朱自清的美学方面的书籍,请佩服。
      • 细雨蒙蒙A:优美散文!师恩难忘👏👏👏👏👏👏
      • 袁春生:难得的良师啊!记得上高中时也颇喜欢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荷塘月色》,离我家几百米也有一个水塘,不过没有荷花,只长荒草,夏天的夜晚能闻到花草香,听到蛐蛐的叫声,当时还模仿这篇写过作文。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再回老家,水塘早已干涸,附近盖了没人住的待动迁房,被开了荒,现在的乡村早已没了年少时的况味,想想也像一个模糊的梦。
        pixiu小品文:@袁春生 过往都是由一个个或甜或苦的梦组成,时间在流逝,许多人和事都在变化,但有梦在,一切便是美好。

      本文标题:《荷塘月色》里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ho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