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从哪里开始说呢?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先理解,黄帝内经的基本结构,大家别嫌弃我啰嗦,文笔所限,我也是不得已,不长篇大论,没有这个前置,不可能说清楚各种概念。
作为上古三坟之一的《黄帝内经》,除了行文用字古朴(相比之下,我们读书时经常接触的唐宋文言文,也算是白话了),现代人难以正确理解原文外,更关键的,是经典结构和现代书籍的不同。
现代的书籍,我们习惯的阅读或者写作方式,是开头建立标题后,阐述内容,总结文章,最后给出结论,这么一个过程,换句话来说,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从开始到结束,就会得到作者所提供的,一些结论,“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结论,思想分享灌输给读者”,是现代阅读的一种惯例,也是书籍文章常见目的之一。
但经典不同,经典的思维方式,一般都是发散性,广泛联系的。尤其作为最古老,体系最完整经典之一的内经,不像儒家经典般讲究“微言大义”,后世增注脑补一大堆。作为中医学的根本经典,内经的体系,是完整的,半封闭式的,但战国时代,记载文字,书籍竹简,保存运输的成本都极度高昂,这就决定了,汉代之前的古人,著书立言,是不会玩“虚”的,行文之中,非但半句废话都嫌多,更是绞尽脑汁,力求用更少的文字,融入更多的信息量,甚至在短短的几句话之间,阐述体系,大道。
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现代多个领域,但作为古老的医学经典,诞生之初,内经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专业医生。不是只会两手拔罐刮痧,针灸刺血按摩,几个祖传秘方的所谓“神医”,那只是中医的原始阶段,治疗的具体方法。但中医发展到内经时代,内经已经是中医理论的集大成者,具备完整大道体系的巅峰之作,当时想要培养的,自然也是心中有大道,建立了一套属于内经的医学思维体系,明悟阴阳,能够面对各种医学问题时,拥有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医生。
这想要培养的是精英,真正的精英教育。
现在的“医闹”问题,让中国人普遍失去了对医生的尊重,但在历史上,越早期的医生地位越高,张仲景据传曾担任长沙太守,著“伊尹汤液经”的伊尹,是商朝时的宰相,上古时医巫未分家之前,巫医是部落的最高统治者之一,上古三皇神农,黄帝,伏羲,他们的生平记载和传说,都和医学有着丝丝缕缕,极为密切的关系。
所以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内经时代的概念。
言归正传,那为了培养这种精英,上层人士,内经的基本结构,是怎么样的呢?首先,需要一个主题,一个纲目,这是任何文字阐述都必须有的,但在内经这样的经典之中,主题并不是以单独一篇文章来分界总结,而是围绕着一个大的主题,大方向,散见于各篇,大的主题中,又套了更多小的主题,环环相扣。
因为内经的这种环环相扣的特性,所以读内经,“以经解经”的概念特别特别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铁标准”,也许灵枢里,读到不起眼的一句话,就能解决素问里,你思考多年的大难题,这样的情况,在学习内经的过程中,是常态。
很多中医大师都说内经是“能读一辈子的经典”,其中一个缘由就是这样,每过一段时间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这就是经典,是任何现代著作,心经鸡汤,专业书籍,都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其次,内经在大部分时候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会呈现出整个流程,从原理,思考过程,得出结论的理由,最终验证得出结论结果,这整个过程,简单来说,经典就是一个授人以渔,熏陶学习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而不是现代书籍,习惯授人以鱼的差别。(PS:现代中医教科书,九成以上内容,都是直接放上结论,包括部分有问题的结论,所以学生以这样的基础学习,往往一头雾水,似是而非,遇到问题卡壳时,也无法进一步思考。)
以内经为例子,素问81篇,灵枢81篇,这前面大半,其实主要都在阐述一个最大的主题,那就是元气变化,人之阴阳变化的道理,阴阳五行,其实就是中医学的基础根基,内经每篇看起来内容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呢,在相关的数十篇篇章里,它都是在反反复复,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同一个大主题。(吐槽一下,有时会觉得古医家圣人也很啰嗦哦,唠唠叨叨的,生怕你不明白。)
而素问最后1/3的内容,则开始研究运气学,五运六气,天地阴阳的变化。
这里题外一下,能够以天地阴阳变化,合人身之阴阳,掌握这个变量,难度极大。能做到见微知著,贯彻疾病因果的程度,这就是内经理论体系,理论上的中医最高境界,造诣能接触到这境界的中医,如吾师吾师祖,能够表现出许多常人不能理解的神奇,旁人都以为不是中医手段,是鬼神,是算命占卜,其实我觉得,只是境界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角度不同而已。
好了,别扯远,继续说黄帝内经的结构,内经想要培养出能独立思考,根基牢固,拥有独立中医思维体系的精英,做到“授人以渔”,那填鸭式的灌输思考结论,是绝对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但这时,一个巨大的难题就出来了。
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信息量过于巨大的问题。
要阐述方方面面,从原理到思考到结论,还要兼顾医学的全面性(个人认为,中医很多时候不是追求即时疗效,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全面性),这需要阐述的篇幅,方方面面内容就太多太多了。但如前面所说的,战国春秋时期,文字的记载是大问题,同时期的经典,道德经5000字,论语15900字,作为上古三坟之一的黄帝内经,字数却足足近十五万字!这在当时,真可谓是超级大部头了,记录的竹简,保存,都是大难题。
这十五万字,如果以现代“口水多过茶”的写文章方式(汗一个,好像在说我自己的感觉-_-),铺开来详述,恐怕百万字,数百万字,甚至千万字也未必能说清,这实在已经超出了任何医学人士,个体户所能完成的工作量了。(像近代内经大师王洪图主编,集合海内外数十位内经名家,所著《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91万字,已经是近代关于内经的最强巨著,大部头)
内经文字太古朴,信息量太大,不轻易下结论,“授人以渔”,精髓散见各篇,结构环环相扣,以经解经等特点,加上各家理解不同,难以完整窥探全豹等等因素,都极大的阻碍了内经的现代化,原汁原味注解翻译成现代文字的难度。
莫看现在关于黄帝内经的著作,畅销书满天飞,其实在中医角度来看,能某程度正确解释内经,有用的现代著作寥寥无几!即使是少数好的高人著作,也不能与古代一些名医的注解相比,在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中医的发展,其实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既然现代注解不靠谱,那想要专业学习内经的中医人,最好的方法,其实也也只能像老一辈那样,打基础阶段,不断的背诵,思考内经原文,反反复复,日日夜夜,将自己的全身心,生命都投入内经这个体系里,成为“被熏陶”的角色,去感受,去体悟内经里,古医家圣人的思想,直到彻底改变自己的三观,形成中医的思维体系,以内经所阐述的道理,看待世上万物,这才算基础有成。
很傻,很难?但这其实才是最直接,最容易的方法。
这时候,一个好的师傅,或者一个好的环境氛围,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好的师傅,除了能作为引路人指引方向,让初学者跨过内经古文阅读障碍的难点外,老师也能将部分对经典,对阴阳,对医道的思考,基础概念的广泛联想,以经解经的理解等,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初学基础时,就具备一个较好的起点和深度。
此外,在跟师阶段,师徒同吃同住,师傅身体力行,言语,思想的碰撞,诊病治疗细节,甚至天天怒骂徒弟,纠正错误等等,对徒弟来说,都是一种“熏陶”,“打根基”,“进化”的过程,这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所谓“功夫在细节”,若拜了一个师傅,只想要学到某某治疗绝招,某某秘方,学完就跑,那这样浮躁的人,等于入宝山空手回,这辈子,恐怕连古籍中所谓“下工”的境界也到不了。
所以过去的中医传承,师徒如父子,没有很深的联系,不会轻传,而现在的关系,普遍淡薄了。
中医界有一句老话,“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现在大家都理解为,这句话是指,秀才的文化水平高,懂得古文,懂得传统文化等等,所以学中医很容易,很快就能成为高手?我说,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真正重要的,是这个被熏陶,投入全身心,去接近经典中,医道圣人的过程啊!
而过去的秀才,玩这套,那可是专业得不能再专业了,封建朝代,孔孟之道,礼,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观,从四书五经等经典之中,去体会,去接近儒家圣贤的思想境界,是秀才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而在那时这套做得好了,做出境界来了,金榜题名,是能做官,免去税赋,成为人上人的,你说,读书人能不上心,能不投入全身心,能不拼命吗?这可比学医的动力要足多了!
而在读书人中,至少也算精英的秀才们,将这套业务,转为用在学医,学习内经等古经典时,那就不得了啦。驾轻就熟的他们,自然比较容易就能体会到,医家圣人留下的思想精髓,并融入进去,这也是,现代习惯性怀疑一切的大部分亚洲人,中国人,所难以做到的。
但这时候,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也就是我在本篇要说的主题,古代历代名医,历代真心于中医大道的求学者,投入了这么大的成本,将全身心,整个生命都投入了这个体系里,坚定的“信”就是前提条件,否则根本不可能做到如此程度。
但,前文说过,内经的体系,是半封闭式的,理论上是个完全自洽,完美无缺的体系,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这里先假定内经是完美的,但若是后人,一部分基础概念理解出了问题,就会出现无数争议,若有关键处出了问题呢?结果会如何?会不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整个体系出现了支离破碎的,各说各话的问题?
在中医历史上,这样的局面,是真实出现了,而且在近代越演越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个极度早熟的文化,而黄帝内经的体系,更是早熟得过分,内经时期,可以说就是中医学的巅峰时期。
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其实追溯根源,全部都出于内经,但历代医家的总结,脑补,“加料”也很多,已经违背经旨,面目全非的情况也不少,根源,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对于内经一些基础概念的误解。
这时候,矛盾,不可理解,学派之争,互相攻击,就发生了。
越往后走,这种局面就越难以收拾,理论误解越大,只有回到最本源的内经中,才有恢复的可能。
而我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但极为关键的领悟,并会尝试去理顺,被历代误解的,于此有关联的一系列基础体系,尝试恢复内经中,关于这方面理论的真相。
那我想要说的,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我接下来要阐述的系列主题,总结起来很简单,那就是黄帝内经里的经脉体系。
什么?也许很多人听我这一说,马上不屑一顾了,烂大街的东西,网上买几张经络图谱,上面画满了穴位和经络线条,还用你来说?
甚至搞内科经方的中医同行学生,也会兴趣缺缺:这不是只有搞针灸,甚至搞保健按摩的人才研究的吗?我大内科不用这个!
请注意,我所说的,是“内经经脉体系”,不是后世的经络图,请不要混为一谈。
这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至于有多重要?等我下篇文章再说,估计下篇也还不能进入主题,还得继续扯基础概念(好累T_T),请大家耐心看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