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现在的经络图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穴位和经脉,请问经脉是由穴位组成的吗?
MC答:不是,经脉并非由穴位所组成,“腧穴归经”的工作,是一直到北宋时期,王惟一时期才完成的。以近代考古成果,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参考,这是现存发现的最早关于经脉的著作,其中除了少数几个穴位起始点和根结点外,只有简单的经脉走向,所以,经脉并非由穴位组成。
问题2:那什么是经脉呢?和经络图有何不同?
MC答:内经里,对经脉是有明确定义的,即:“气之大经隧”,气运行的最大,最主要的道路,隧道,如图所示,按皮肉脉筋骨,五行深浅分类,经脉大部分时候深藏体内,和目前流行的经络图所示,体表就能接触到的腧穴不同。
(3)经脉的真相:内经经络体系,和现在经络图的基本差异问题3:那经络是什么呢?
MC答:内经中的概念,经络是联络各经脉的分支,经脉为主干,络脉为支条,两者大体为一纵一横,纵横成网,相比经脉,经络的结构深浅不一,经脉不可见,而在体表可见的,包括遍布于皮肉之间的孙络,和部分经络(浮络),这部分可见的孙络经络,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毛细血管,血管概念有相合之处。
问题4:你说的经脉并非由腧穴组成,我不太明白,可以说清楚点吗?
MC答:在黄帝内经之中,穴位的概念是多层次的,最重要的一点定义就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主要是指气血汇聚流通,神气出入的节点。
在内经之中,有关穴位的名词众多,包括:节,穴,腧,孔(空),气穴,气府,骨空等等,另外,阐述浮络,孙络原理的皮部论,分十二皮部的概念,也和穴位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众多分类,有以深浅分,有以功能分,最深的是骨空,即气能从浅层,直达到骨的深度,但无论如何,关键在于“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并不是皮肉筋骨等物质化概念。
后世将内经中各种详细分类,简化为统一的穴位,腧穴概念,实质上算是一种倒退,但大体概念上并无大错。
但从宋朝“腧穴归经”后,后世许多人将“神气游行出入之所”的穴位,和“气之大经隧”的经脉体系,合二为一,完全混为一谈,绝对是不行的。
问题5:啊?但书上都是这么说的啊?难道经脉和穴位没有关系吗?
MC答:有,少数起始点,根结点的穴位,其气和经脉体系直接相通,而这小部分穴位,大部分集中于手足末端,其余位于经络巡行位置上的穴位,多为脉气所发,有间接关系。但不可混为一谈。
后面我的文章将详述其中的原理。
另外,现在经络图显示的穴位,大部分都是体表腧穴,在内经《皮部论篇》的概念里,外邪入侵,先中于皮毛腠理,腠理开则入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侵脏腑。
所以体表的腧穴穴位,和同样遍布体表的孙络,以及部分浅表的经络络脉直接相关,但和处于更深处,作为“气之大经隧”的经脉系统,大部分并不直接关联。
问题6:近代考古出土的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我百度搜索,据说少了一条经脉,和现在的中医十二经络完全不同,你为什么举它为例子呢?
MC答:目前很多人都认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仅有十一经,是一种不成熟的,未成阴阳对称的原始状态,甚至因此而怀疑目前中医十二经脉的概念正确性。
但其实这是外行人的看法,没有细读内经的关系,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经,反而堂堂正正的,证明了内经经脉体系的正确性,由于篇幅问题和相关概念太多,我将在后面的文章详细说明这里面的理由和道理。
问题7:目前的经络图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MC答:最大的问题在于两方面,第一是无法从阴阳变化上,系统的说明白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规律,理论出现了矛盾,这让大部分中医学习者无法总结规律,只能随波逐流,跟着经络图走向死记硬背,也阻碍了这方面的现代化和进一步提高发展。
第二是经脉的定位出现了关键性的缺陷。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校学过的,一个物体的立体面积,是宽度x长度x高度,才能得出结果。
而在内经里,关于经脉的定位,也同样有三种标准,那就是上下,前后,表里,三者相合,才是立体的结构。
目前流行的经络图谱,在上下,前后方面已经做到极为细致,但在表里,也既是经脉的深浅定位上,出现了问题,也因此出现连锁影响。
问题9:你说目前经络理论出现了矛盾,可以举例说明吗?
MC答: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仅举一个最直观,最简单的例子,任何中医理论,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先分阴阳,但在目前的经络图谱中,人体身前胸腹部位,却是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并行,而且阳明经处于少阴,太阴之间,那,身前胸腹这块区域,该分为阳面,还是阴面呢?应该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种现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自问自答了一整天,感觉自己有点精分迹象了,还有几个问题未写出来,但几经思考,有些问题,不太适合以问答形式呈现了,下篇该换个方式写下去了,后面篇幅还很长,大家慢慢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