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奇葩说》有一道辩题,叫“恋爱多年却恐婚,如果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
喝了就能不恐婚,这么神奇的水,得帮三姑六婆减少多少催婚工作量。
冷静下来想想,之所以会有这道辩题,其实反映了社会上人们觉得恐婚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而且是种不好的现象。
这种现象背后表达着不好的情绪,正因为不好,所以应该被去除、被消灭。
直到邱晨上台,提出了一个与世俗认知截然不同的观点——所有的情绪都值得被聆听,而不是被消灭。
她觉得,每种情绪的出现都是有理由的,不问原由就盲目主张消灭,就是在耍流氓。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由此产生不同的情绪,它们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但就像抵触恐婚一样,我们总是抵触着负面情绪,并渴望能消灭它。
事实上,负面情绪的产生就是有原由的,也是值得被聆听的。盲目喊着要消灭它,就像治水只堵不疏一样,得不到出口的情绪会像洪水一样,随时可能泛滥。
职场作为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地方,在负面情绪管理上,诞生于职场的《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一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麦肯锡公司是世界上知名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44个国家共有80多个分公司,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四地。
这里汇集了行业内的精英人士,从事管理行业的人都以能在这家公司工作为荣。
作者高山尚孝也曾是这家公司的一员,MBA出身的他,除了曾任职于麦肯锡公司之外,还曾为美孚石油、JP摩根银行事务所工作,履历光鲜丰富。
在精英职场工作的12年时间,让他成为了一名能够帮助他人强化个人心理素质的专业人士。
工作失误被责骂、临时加班导致爽约、业绩未达标、得不到晋升等职场中的常见现象,背后产生的负面情绪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高杉尚孝都写在了这本书中。
(一)情绪不是问题,情绪问题才是问题
小孩爱哭是一个普遍认知,但做父母的往往在小孩哭时会感到焦躁,并对他们说:“不许哭”。
久而久之,小孩就会觉得哭是一种很不好的事情。这批不能哭的小孩长大后,也会焦躁地告诉他们的下一代不许哭,爱哭不是好小孩。
心理学上有一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是事件的起因,B(Belief)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C(Consequence)是作为结果的情绪与行动。
放在前面的场景中,小孩哭是A,父母觉得小孩不应该哭是B,父母不让小孩哭是C。
在ABC这个闭环中,导致父母感到焦躁,并且不让小孩哭(C)的表面原因是小孩哭了(A),但实际的诱发原因其实是父母觉得小孩不应该哭(B)。
也就是说,因为父母觉得小孩不应该哭,所以当他哭时,父母由此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并付诸了不许小孩哭的行动。
小孩子的表达能力较弱,遇到问题(如渴了、饿了、难受)更倾向于用最直接的方法向成人传达信息,哭就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一味地呵斥他们不许哭,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搞清楚小孩为什么哭,并采取措施,才能更和平地看待哭这件事,更和平地面对焦躁。
故而,有情绪不是问题,情绪背后的潜藏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二)凡事没有那么多“想当然”
知道情绪问题出现的根本不在情绪,而在于思维方式上后,我们可以来聊聊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大坑——必须型思维。
顾名思义,必须型思维就是在做许多事情的时候,通过暗示自己“我一定、必须要做好这件事”,进而希望能推动自己完美地成事的一种思维方式。
放到工作场景中,我们看着这个月的工作目标,暗暗立下决心:这个月我一定会完成目标,让老板刮目相看!
但根据高杉尚孝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凡事太过想当然,不仅成不了事,反而还会坏事。
书中的松井,就是一个要求自己必须要达到半年销售额的狠人,他在人前装作项目一切顺利,背地里使尽了浑身解数,甚至还落下了胃疼的毛病,却还是对着目标望洋兴叹。
松井掉进的,就是“必须”这个大坑。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不信的话,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完成工作目标?
是因为完成后的奖励、老板的夸奖还是升职加薪?
或者无法完成面临的上级责骂、同事白眼还是被炒鱿鱼?
奖励暂且不提,无法完成最坏的结果就是被炒鱿鱼,但是宇宙会因此毁灭吗?并不会。你我都知道,被炒大不了再找一份工作就是了。
这些至多只能构成我们要做好这件事的理由,但还不足以让我们必须完成这件事。
而松井在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坏就坏在“必须”、“一定”、“完美”这几个词,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上。
因为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内心里就无法接受这件事完成不了的现实。而一旦事情真的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就会觉得天崩地裂,更可怕的,还会产生绝望悲观的念头。
但是,你本可以不这么想的。
(三)凡事无绝对,尽力求最好
必须型思维的核心是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绝对要求,出于绝对要求必须实现的特点,很容易会将人们带偏,背负着巨大压力,却一事无成。
想要将事情做好,不用这么激进,有更温和的法子。
那就是——将绝对要求转变为相对愿望。
简单来说,就是将想要做好的事情视作一种理想状态,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将“我必须要完成某件事”此类绝对要求转化成“我最好完成某件事”的相对愿望。
比如在我想完成工作目标这件事上,与其一味地要求自己必须要完成目标,将自己暴露在庞大的压力之下,不如转变下思维,认为自己最好能完成目标,这样一想,完成目标就变成是我的理想追求,能完成固然好,但可能会有不可控因素导致目标无法完成,我也不需要太过自责。
从“必须”到“最好”,体现就是从绝对要求向相对愿望转变的过程。因为不是要求,而只是愿望,我们在预期上不会留下这件事必须完成的印象,当事情最终因为不可控因素最终无法完成时,我们也不会太过难以接受。
但这并不是一个让人偷懒的借口。
相对愿望的提出是建立在我们肯定自己的价值、志向、追求的基础上的,因为我们想做好某件事,所以才会产生“能做好这件事就太好了”的期盼,这更能促进我们奋发向上。
而不是带着“能完成就好了,不能完成我也没办法”这种消极的想法,有一搭没一搭地工作,这样的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在高杉尚孝的开导下,松井不将完成半年销售额看成必须完成的事情,而是认为“我最好能完成半年销售额”,为此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觉得,实现目标固然好,但世界上没有任何理由说他必须得完成销售额。
换种想法后,松井不硬撑了,而是向同事说明自己的情况,意外地得到了同事的帮助,get到了新的工作思路。同时因为压力减小,胃也不疼了,身心健康都走回了正轨。
而这,就是相对愿望的力量。
必须型思维平时看着没什么,却会在一些小事上爆发,让人找不到情绪的出口。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就不要放任必须型思维在你的生活、工作中为非作歹了,将它揪出来,快快乐乐地生活,不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