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次思维指的是较为表面的、直观的思考方式,通常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和表面现象的认知。
在投资中,第一层次思维的投资者主要依靠基本面分析,可能会根据公司的业绩、产品、行业前景等因素做出决策。
在买卖股票时,第一层次思维的投资者可能会根据一家公司的好业绩和产品声誉,认为这是一家好公司,因此决定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但是,拥有第二层次思维的投资者会思考: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因为人人都这么认为,公司或许已经被市场过度炒作,并且估值已经过高,所以这位投资者可能会决定出售股票,以免在市场出现调整时承受更大的损失。
第二层思维说白了就是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第二层思维的核心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看事情本身,更要看别人对这个事件的反应。
比如股市暴跌的时候,不能只是看到股市暴跌本身,更要看别的市场参与者,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或者是可能的反应。
当然两点都要看,一是事情本身,更重要的是别人对这件事情的反应。
为什么要看别人对这个事情的反应?因为这些参与者的反应,又会造成进一步的反应。那么就会把事情本身放大,或者改变事情本身。
或者把事情本身的影响放大,或者是缩小。最后事情的影响程度,不仅仅是刚开始发生的事情本身的影响程度,还有后面参与者的反应的影响程度。两者结合在一起,才会决定事情的走向。
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理解市场先生对一件事情的反应,其实也非常的有作用。因为当股价跌的很低的时候,市场先生可以给你很好的买入机会。
在股价跌到很低的时候,大家都很悲观的时候,大家都不敢买入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逆向买入。
比如说,巴菲特那句“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其实就是典型的“第二层思维”。当看到市场“跌跌不休”时,大多数投资者的第一层思维可能都是,“不知道要跌到什么时候,早点止损就少亏一点”;而巴菲特所传到的其实正是第二层思维,“很多优质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到很便宜的位置,这个时候买入,从长期来看已经具备投资性价比”。
大多数人很难从书中得到新的东西,他们只是从中寻找新证据来巩固自己的旧观念。谁也不可能真正教会你什么,最多只是唤醒你已经经历过,并感悟到的东西。所以,读书要靠缘分,缘分不到,不会读,也读不懂。也许,那些与我们观点不同,立场相反的书,才是最值得读的。
我们都是在盲人摸象,看看别人摸到什么,更有助于接近真相。只是,这需要不带偏见,放下执念。看懂人性本质,不是让我们站在道德高地去批评别人,而是让我们多理解别人,多一点宽容和慈悲,少一点高要求,不要偏激刻薄。
打麻将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吃到那么多“筒子”,是因为三家都不要“筒子”;可在现实生活中,当参与者变多时,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一心想着自摸。
我们觉得某一种消费潮流正在兴起,为此而设计了产品,但并不是我们做了市场调查,而是因为对手做了一款卖得很好的产品,我们自然就觉得这是消费趋势。
可事实上,对手产品的热销很可能是因为市面上没有相应的产品,而它的热销又消耗了市场上的有限消费者,于是你的失败便指日可待。
当投资者听到某一个利空或利好的消息,大概率产生卖出或买入的冲动,这是第一层思考,甚至不算是思考,只是“生理反应”。
而当市场果然出现了大幅下跌或者上涨时,这显然是投资者形成的“共识”,而这个“共识”又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加入到这个“共识”中来。
第二层思维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只用第一层思维的人大量存在,所以更重要的是洞察市场目前的共识有无错误之处。
大多数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第一层次思维。当市场流动性紧张、经济增长低迷或者通胀严重时,第一反应就是抛掉股票。所有的投资者都根据自己的第一层次思维做出卖出的决策,市场就会陷入越跌越卖的恶性循环。
根据第二层次思维的理念,当投资者都在恐慌抛售股票时,可能正是股价最糟糕的时候,这时应该做的不是恐慌卖出,而是逆市布局,等待市场反转。
整体而言,第一层次思维是比较简单而肤浅的,第二层次思维比较复杂,需要投资者在直觉之外进行更多的思考:人们的共识是什么?价格反映的人们共识心理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如果人们的共识是错误的,那价格会怎么改变?正因为第二层次思维比较深入,愿意且能够进行第二层次思维的投资者远远少于第一层次思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