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于《生命安宁》的读书笔记(一)
在公元前300年的雅典城里,林立着各种各样的哲学学校,有伊壁鸠鲁开的,有苏格拉底留下来的的,有亚理斯多德办的,有的教授犬儒哲学,还有的传授伊壁鸠鲁的学说。
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卖点,招徕学生。
当时,民主正在兴起,政客和律师是最热门的职业,希腊和罗马的富裕父母在孩子中学毕业后,就纷纷替他们找学校补习“演讲与口才”。
所以各大教育机构必须推出最受欢迎的课程来吸引家长和学生,营销方式之一就是综合各家所长,提高内容的含金量。
有个叫芝诺的,就结合了禁欲主义哲学和享乐主义思想,站在用壁画装饰的石柱廊前侃侃而谈:亲,想要幸福吗?来听咱家的课吧!
因为是在柱廊(Stoa Poikile)前聚众讲学,这里就被称为斯多葛学校,而芝诺则成为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
古代西方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才开始接地气,从对自然的思考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并且把理论上和思考上的关注与日常活动融为一体。
芝诺的斯多葛学派与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用中国人的话说,叫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广,后来发展到罗马,产生了四大贤人,分别是:
塞涅卡:剧作家、投资银行家、罗马元老、皇帝尼禄的家庭教师和首席顾问;
莫索尼亚斯:开办哲学学校并授课;
爱比克泰德:奴隶,后开办哲学学校;
马克奥勒留:罗马皇帝,著《沉思录》,成为中国前总理的枕边书。
这所“幸福大学”的课程表包括:
如何应对侮辱?
如何应对不称职的仆人?
如何应对生气的兄弟?
失恋了怎么办?
如何应对流放?
如何应对以下情况:悲伤、生气、年老和社交焦虑?
怎样使生活变得更加愉快?
有没有发现,这些经常出现在各大搜索引擎的问题,其实是人们普遍关心,而现在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教?
更不用说体验目标明确、富有尊严的生活,获得心灵的安宁。尤其是在承受各种苦难后,还能够保持这种尊严和安宁。
小时候我短暂地迷过一段犬儒主义。后来发现那个还是只能停留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
意识到自己倾向于斯多葛学派,已经历过早年的“疯狂购物”阶段,开始执行“只买必需品”的原则,并寻找方法,试图用最短的时间控制负面情绪。
而引我进入斯多葛学派的,是之前接触过的一段《宁静祷文》:
神啊,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最早说这段话的,是斯多葛学派的四大贤人之一,爱比克泰德,那个奴隶。
这个二分法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鸡汤更积极,因为它强调了对可控制事情的主动性,以及对可控和不可控之间的区别。
在一本叫《怎样成为一名斯多葛者》的书里,作者举了个自己的例子,把这种实用性表露无遗。说他有一次在罗马坐地铁,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偷把他身上的钱包偷走,还没等反应过来,小偷拿到钱包转身就跑出了地铁车厢的门,然后门正好关上,他无可奈何。钱包中不仅有现金,还有他的证件,信用卡。丢了钱包非常麻烦,他得花很多时间去补办各种证件,挂失信用卡,简直想想都让人头大。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反应肯定是非常恼火,会痛恨小偷、还会责备自己怎么就没把钱包看好,可能未来几天的情绪都受影响。但是作者因为已经修习斯多葛派哲学多年,他遇到这样的事儿就能够很好地面对。
他想,小偷把钱包偷走这件事,是我不能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钱包已经丢了,那我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面。
我能控制什么呢?我可以选择好好度过这一天。本来他已经和家人、朋友约好当天晚上要一起看个演出,然后一起吃顿晚餐。结果他根本不受丢钱包这件事的影响,该看的演出、该吃的饭一点没耽误,情绪还很好。
但是作为一门传授“幸福秘诀”的学说,旨在寻求得到恒久不变的欢悦和一种深邃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斯多葛派的学说中亦充满悲伤的底色,比如塞涅卡的名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即使是当时全球最有权势的人,贵为罗马皇帝的马克奥勒留,每天早晨也要这样告诫自己:“今天我会遇到干涉、忘恩负义、傲慢、不忠诚、恶意和自私——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冒犯者的物质,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造成的。”
所有的心法和矛盾,都吸引我继续探究。
毕竟,《生命安宁》共有四个部分,而我才刚看完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斯多葛主义的兴起
第二部分:斯多葛主义的心理技巧
第三部分:斯多葛主义的忠告
第四部分:斯多葛主义在现代生活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