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复利效应。然后,把很多事情的发展,归结为复利效应。
但为什么,只有很少人能享受到复利呢?因为,复利的基点,是重复。
一听到重复,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无聊和枯燥,然后就开始折腾。
一折腾,复利就没了。
然而,重复真的很无聊、很枯燥吗?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认为工作很枯燥,不妨一起聊聊。
第一种重复:按时完成
这种重复,以完成为目标,不关注效果。反正,我按时把这堂课讲完了。
其实,这是多数职场人的现状。
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上下班。「我去上班了」「我快下班了」。以上下班为目标,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
就是被动地等待领导布置任务,被动地接受工作目标,被动地利用上班时间,被动地领取领取基本工资。甚至,都很难稳定地长期地拿到基本工资。
因为,这样的重复,单纯是一种动作上的、时间上的消耗,并不能创造什么明确的价值,更不能锻炼出在某方面创造价值的能力。时间越久,竞争力越弱。
也正因此,才有很多人吐槽工作枯燥。
第二种重复:尽量讲好。
这种重复,以每堂课都尽量讲好为目标。
这就包括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渴望把课讲好。
不仅仅是按时讲完。这种情况下,我会主动优化课件,优化表达,有空就改一遍,或者加班加点争取时间,甚至拖堂多讲一会儿,多回答几个同学的问题。
总之,肯定要比第一种效果更好。
这种情况,也符合另一部分表现还不错、责任心更强的职场人的现状。
但是,这种情况也有问题,那就是不稳定,想起来就认真改改,想不起来就瞎忙活。因为没有规划,没有目标。虽然积极主动,但往往事倍功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和疲惫感,
第三种重复:越讲越好。
这种重复,以每一堂直播课都比上一堂直播课效果更好每目标。
这种好,不一定是全面都比之前好,也包括某一方面比之前好。这种好,不一定要很大幅度,也可以是小步快跑。
这种重复,有轻重缓急、有明确目标。
既知道哪里有提升空间,也知道哪里要优先提升。既知道今天做到了什么,也知道明天要做好什么。总之,一步一个脚印,有计划、有体系地改进。这种重复的结果就是,扎实进步,越来越好。
你一定会发现,那些优秀的人,都有很强的系统能力,同样看待一件事,他们会快速提炼出框架,快速抓住关键问题。
其实,这都是在日积月累的重复中,锻炼出来的能力。现在,你再细看「日积月累」这个词。是不是很有意思?
日月很好理解,就是时间。
那「积累」呢?在我看来,就是每一天都有进步,每一天都有总结。这些进步和总结,就像一块又一块方砖,结结实实地「累」在下面,成为明天的地基。
假以时日,万丈高楼平地起。
讲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重复呢?
和你分享三点技巧。
首先,定指标。
做任何事情,先明确最核心的指标,也就是必须做好什么,必须把每一项动作做到什么程度,这是重复的起点。
我们继续以讲课为例。
如果核心指标是:到课率、完课率、转化率。那么,就按照这个三个指标,设定一个最低标准,至少不能低于这个标准。有了最低标准,重复的价值,就有了基本保证,不至于盲目消耗时间和成本。
其次,找规律。
在重复过程中,沿着之前定好的指标,持续观察哪些具体动作,会影响这些指标,尤其会产生增量的、向好的影响。
比如,我多讲了3个案例,完课率提高了5%。我增加了个人介绍,转化率提升3%。我改了一个题目,到课率提高了%。我提了一个问题,互动率提升3%。
一个人会不会工作,会不会管理团队,从根本上看,就在于能不能找到增量上的规律。这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持续进步。一个人能取得怎么样的高度。
第三,抓执行。
很多人的问题是,脑袋足够聪明,反应足够快,但行动缺乏耐心。能发现规律,但很难把规律落实成具体行动,更不用说大规模地、规范化地赋能给团队了。这样一来,规律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比如,我知道增加案例,就能提升完课率,但我就是找各种借口,没时间做案例。还是按照之前的内容去讲,这也是典型的知道做不到,增本不增效。
所以,不仅要善于发现规律,还要能够把规律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重复的三种建议。
再强调一点:这些都必须以「高强度的大量的」重复为前提。偶尔重复、无规律地重复,都不会带来本质进步和变化。
重复带来熟练,熟练带来精通。
重复,是通往精通的必经之路。因此,越是能够重复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越有机会产生精通这个领域的人才。
精是精确,精确的是指标。通是通用,通用的是规律。当你总是很清楚,哪些通用的规律,可以精准地影响某一项指标时,就说明你已经真正精通这件事了。
这也是重复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