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宗教,词语,文明 -《乌合之众》

宗教,词语,文明 -《乌合之众》

作者: 磨刀砍柴工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2:18 被阅读0次

    之所以看这本书主要还是因为听闻它是很著名的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对心理学的书籍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就想拜读一下这本。书看的倒是不困难,可等到写读书笔记时,就有些无处下笔的感觉了。因为是社会心理学,所以需要比较深厚的社会学的背景知识。理工科出身,政治历史都很渣的我,对社会学可就是只知皮毛了。

    因为《乌合之众》在中国算是众所周知的书籍,关于它的书评也非常的多。以我对社会学的一知半解,就不再赘述书中关于群体的心理特征是低智力的,感性的,盲目狂热的,和非逻辑性的等等描述,还有如何用这些群体心理解释历史和现实中发生的革命,战争,事件和现象。就只记录和讨论一些让我感触深刻的观点吧。

    书中讲到一个假想事例:“某一天,他受到理性之光的启发,将小教堂祭坛上一切神仙和圣人的画像撕掉,并把蜡烛吹灭,立刻用比希纳和莫勒斯霍特等无神论哲学家的著作取代那些被破坏的物品,然后他又虔诚地将蜡烛点燃。虽然他宗教信仰的对象不同了,但是我们能说他的宗教感情也不同了吗?”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在《自卑与超越》一书里讲到的,追求优越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努力成为神或圣人。而无神论者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掌控神。就像上面的故事例证的,无神论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所有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根深蒂固,都必须依托宗教这种形式”,所以批判和比较哪一种宗教,有没有神和神是谁等等并不是重点,因为宗教的形式是被广泛使用的。

    书中也讲到人们并不关心宗教创始人的事迹是否真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接受宗教的种族的不同,神的形象也会被群体改变。比如《旧约》中冷酷无情的耶和华和《新约》中大爱的耶稣,再比如中国的活佛与印度的佛祖。 他们真实的生平并不重要,打动群体的是神所呈现的形象。想到以前听到人们为玛丽亚是否可能处子怀孕,耶稣能否在水上行走等等辩论不休,颇感好笑。

    书中还讲到词语作为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最模糊的词语,有时影响反而是最大。例如像民主、平等、自由、社会主义等等。” 因为不同的群体可以把它们理解成自己希望的理想和抱负。而且词语在历史的变迁中它所唤起的形象是在发生变化的,比如建立在奴隶制上的罗马人口中的“自由”和如今社会中”自由“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我们阅读百年以前的书籍时,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书中的观念和思想,需要去了解成书时代的历史背景。

    当因为政治动荡或信仰变化群体非常厌恶某些词语唤起的形象时,那么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不伤害事物本身的基础上快速把说法换掉。“ 这段话让我想起在《汉密尔顿传》一书中描写到,汉密尔顿的政敌们反复攻击他的政策实质上是在拥护君主制(monarchy)和贵族制度(aristocracy)。这在美国独立战争刚刚胜利的年代,会让美国的农民大众产生多么强烈的反感啊。擅于口诛笔伐的汉密尔顿却没能换掉这些说法,摆脱这些词语带来的负面形象。当然《乌合之众》是在汉密尔顿死后近百年才出版的,所以他是不可能读到这个建议的。

    其实《乌合之众》这个译名本身就包含着负面的情绪。英文译名是没有这层贬义的,”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虽然作者在书中确实详细的列举了很多群体信念和行为的问题和弊端,但他也指出没有这些宗教,哲学和社会幻觉,人类不可能从野蛮状态走出来。”这些我们梦想中的产物,却使各民族有辉煌壮丽值得夸耀的艺术或伟大文明得以创造出来。“ 肯定了群体的幻想正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这个论点与《人类简史》不谋而合,《人类简史》中讲到的智人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主宰,正是因为智人通过想象出的虚构的宗教故事,让无数陌生的智人团结起来,进而辟疆建邦,开创文明。

    在网上读到有人推荐和勒庞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心理学家,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认为他对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现代社会更有启发意义。因为他的观点更积极正面,认为可以通过促进对话质量,获得更好的公众群体。希望能有机会拜读,而且还可以读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教,词语,文明 -《乌合之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od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