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大脑的未来》D1 P1-18

《大脑的未来》D1 P1-18

作者: 爱吃面条不爱喝汤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22:44 被阅读46次

    看名字就知道是一本极其高大上的书,如果不是跟着S一起晨读,我确定,我这辈子也不会找来这本书看。据说看完这种书,以前买的书都不会再看了,我觉得这是大好事。

    我看书的习惯是从头开始看,不追求快速阅读,因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聪明人,靠快速能掌握什么知识,从上学的时候就是,一直到现在也是。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中文版序,作序的是本书的译者蒲慕明。蒲慕明,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学习语言的,也做过翻译,所以蒲慕明博士在序言中写到自己曾经的翻译经历,让我十分佩服。

    在翻译《汤普金梦游记--近代物理探奇》时,“在一个暑假内我翻译了十万字,这对一个20岁的本科生来说,可不是件易事。我学会了如何有自律地每天完成必要的进度,放弃了所有年轻朋友们都参加的各种暑期活动,每天坐在桌前10个小时以上”,“回想起来,这些翻译工作对我的学术生涯可能有着特殊意义。我自己开始做科研时,可以在实验台前持续地专注十几小时而不以为苦,可能靠的是我早年养成的自律习惯。做实验时,我常能想到如何能用简单的仪器设备和手边可用的材料,很快地拼凑出可以工作的装置,也可能是早年翻译那些简易科学实验带来的无形影响”。

    回想一下自己这辈子是否有专注某件事几个小时以上的经历: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学英语,学过几个小时不觉得累;备课的时候看书整理资料,大概也持续了几个小时;说来惭愧,时间最久的一次,竟然是手帐,刚进手帐坑那会,可以每天在手帐坑里面蹲一天。翻译工作,尤其是笔译,总是被认为枯燥无味,但是对有兴趣的人而言,却是其乐无穷。年纪越大,专注的机会越少,希望自己在今年就能多体验专注和心流的状态,做点有意义的事,绝不是躺着看剧或者刷朋友圈之类的忘记时间。

    对于很多神经科学家来说,叩问脑如何工作,即探究心智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不仅涉及科学,还关乎上千年来的哲学、宗教和诗歌 ......

    2017年后面几个月,我看了一些关于身心灵的书,对于心智是如何工作的也十分好奇。我们无法证明“吸引力法则”是否科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时,例如“运用吸引力法则顺利找到车位”这样的偶然事件确实经常发生。身心灵的畅销书作者们经常倡导应该在做事情之前,想象事情已经成功的情景,据说这样可以提高成功率。但是得到app中《精英日课》专栏有一期特别讲到了这一现象,是否真的可以提高成功率。根据实验表明,在找工作的两组中,想象自己已经找到工作的人,找到工作的成功率低于那些没有想象、只是在认真准备找工作的人。原因是,觉得自己已经找到工作的人,沉浸在已经成功的幸福感里,就不再去行动了;而另外一组人,是在踏踏实实地准备找工作的内容,所以成功率更高。

    一方面身心灵读物里面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发生,一方面实验又证明着奇迹并没有发生,那么人的心智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身心灵或者宗教,到底带给人们什么,能让人们深信不疑呢?大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

    同时我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新成像技术,作为窥视在学习和回忆过程中人脑的一扇窗口......对正常的心智功能如学习和记忆,以及异常功能如抑郁、精神分裂和阿尔茨海默病遗传学坚定了与之相关的基因。

    我觉得读这本书太有意义了。前两天刚刚因为半夜醒来后胡思乱想导致心跳加速,以致打了120进行急救。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窥视人脑,可以知道人脑在什么趋势时有抑郁、精神分裂的危险,那么就可以让更多的心理疾病患者远离心理疾病了。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经常面对心理有点小毛病或者出现大问题的学生,如果到了心理咨询或者去心理科看医生的程度,我觉得病多半是不能根治的,只能缓解症状,而患者的大脑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爆炸,导致患者崩溃。现在半夜醒来的时候,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要胡思乱想,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这个技能只有自己学会了才能帮助自己,其他人都无法代替。所以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的,真的很重要。

    很少有人会问为什么如今确诊为抑郁症的病例数量会如此飙升?也许人们是怕发现毛病并不出在个人,而是源于社会和人类整体精神的问题。

    没错,就是社会和人类整体精神出现了问题,压力大、节奏快,从社会底层到人类精英,每个人都在焦虑,年轻人加速衰老,不信就去看他们越来越高的发际线和越来越少的头发。看上去好像工作经验甚是丰富,其实也不过三十出头,只是看起来比较成熟而已。每个光鲜亮丽、嘻嘻哈哈的背后,手里都握着一大把药,躺在被窝里嚎啕大哭,蹲在走廊里抽了一根又一根的烟。所以丧文化才会流行吧,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过得不幸福,世界上不只是有正能量,反而负能量更多,只是深藏在冰山下面而已。《人类简史》里面说到过,人类整体是在进步的,但是这并不表明每个个体都变得更幸福了,恰恰相反,每个个体都变得更痛苦了。是不是人类整体发展的越快,每个个体就会越不幸福呢?问题出在整个社会上,我们每个人却要承担痛苦。

    蛋之前先有鸡,基因比细胞来得迟。

    终于解决了蛋和鸡先有哪个的困惑。

    从汤到生命还有一大步------当然,反向的过程在厨房里随时都可发生,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正向的过程。

    这个比喻特别好,特别给力,特别形象。人们经常研究的是如何从生命到汤,因为这相对容易太多,要想知道从汤怎么到生命,大概只能靠想象力。

    后来细胞中出现了能捕获太阳能的“伟大发明”,可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通过这种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产生并释放氧气,从而缓慢又持久地把地球大气变为今天这样富氧气而乏二氧化碳的状况(这个过程花了超过十亿年,近几十年来正被全世界尽力燃烧化石燃料所反转)。从此,能量的初级生产者植物和消费它们以获取能量的动物之间产生了大分流。

    地球慢慢演化的事物,因为人类进步的太快,被快速摧毁。人类从跟大猩猩没什么区别到成为无所不能的神,演化速度太快,让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措手不及。如果人类继续是无所不能的神,同时又继续不负责任、为所欲为,那么人类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每个物种都受到发展自身技能以超过别人的选择压力......这些要求不可避免地使动物的脑越来越大、适应性更强......

    想到了罗胖在跨年演讲中举的例子,现在的孩子能一边视频一边看剧一边写作业,而且成绩还挺好,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超出我们想象。我的领导跟我差十岁,就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在工作之余还有时间做别的事情,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只能说人类发展的太快吧,年龄相差越多,就越要变成彼此不能理解的不同物种了。

    基于这种行动方案的适应性行为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有目标的运动------如单细胞游向食物。

    我们身体里的细胞都知道有目标的行动,可以制定或时间策略或空间策略的行动方案,而被细胞构成的我们却经常感到迷茫,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方向在哪里,觉得有点好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脑的未来》D1 P1-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pk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