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613:AI语料的选择
这是一个不缺语料的时代,因为人人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声。
每天,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喂养,同时我们又把加工过的信息喂养别人。
这使得我们:共性增加,个性减弱。
大家聊着相同的话题,甚至连话题背后带的情绪都是一样的。
一部电影,一次事件,能迅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在完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传递之后,或许下一次话题的更新,就在一早起来,打开手机的那一刻。
一条视频信息,看完之后,即便没做任何的互动,但大数据已经获取了你的喜好,并且迅速把相关的信息推送给身边的人。
以前,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主要生物学在起作用,比如夫妻相的形成。而现在,信息成了重要的载体。借助庞大算力,迅速抢夺对方的信息空间,形成朋友圈里的信息茧房。
open ai在千亿比特语料的喂养下,已经有了足够强的信息加工能力,但一样有一个信息间的壁垒。
如果它的语料,来自于互联网里零零碎碎的称之为噪音的信息,那就不过是朋友圈中增加一个善于对信息对语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好友。
如果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即便在ai时代,那怕在更大算力的支持下,依旧处在狭窄的信息洪流里。
信息源没有改变,被动的方式没有改变,在塞得更满信息的大脑里,依旧没有自己的个性。
如何应对?
去除外界的噪声,把ai当成学徒,是AI学习圈中有识之士提出的观点。
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源就变得格外重要,比如出版物里的信息,就比各种杂乱的语料来得更有价值。
刷大量的短视频获取的认知,肯定不如系统的读一本书来得更加深邃。
如同对ai语料的使用,是偏向娱乐,还是真正把它当成工具?
或许这也是未来使用ai 的两种选择。
是追求共性,还是强化个性。
在定位为超级创造者那里,早就有了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