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是战争,必然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战俘。但在以往强调舍身取义的价值观支配下,战俘是个被边缘化,不可描述或者说不敢触碰的题材。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食嗟来之食,危急关头哪怕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能失了生而为人的气节。
当代作家黄国荣作为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军旅作家,其长篇小说《碑》中内在的探索思考是非常独特而鲜明的。英雄连的连长邱梦山,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面对由于上级的错误命令而导致的大批战士无辜牺牲,他敢于独抒己见,以临危请命、立军令状的方式,用最小的牺牲夺取了战场的胜局,他的英雄形象由此脱颖而出。
但是,命运到此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在战场上死过一次之后,阴差阳错地做了俘虏,又被误认为是与他面貌极为相似的战士石井生,得以在交换战俘中回到部队。比起当年的志愿军战俘,他的际遇可谓非常之“幸运”,被部队接受,而且还得到了“提拔”,成为了军官。
有战争就有战俘。但是,对待战俘的真正理解和高度认知,却不知何日到来。像邱梦山,在战场上已经死过一次,走进战俘营,又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暴虐,他们已经受到了双重伤害,一旦归来,理应得到加倍的补偿。邱梦山却陷入新的困境。作为儿子,无法与父母相见;作为丈夫和父亲,只能远距离地在绝望中守望;作为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渴望重新崛起、重新证明自己的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他虽然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却仍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岗位,远走他乡。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那总要等到成为英雄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之后。随着故事情节的缓缓推进,作者写出了邱梦山的意外身亡,缓解了作品所揭示的巨大矛盾,也让善良的读者松了一口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让邱梦山这样的英雄再次付出生命,才会真正重返社会,真正被社会所接受?战俘常有,而邱梦山不常有,其他战俘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其妻岳天岚迭宕境遇和情感脉络的描写显然更生动细致,同时也更深刻地揭示了邱梦山的命运。小说对岳天岚内心婉转复杂而又真实有力情感的深入挖掘与展现,使这个人物极具生活的质感和独特的个性,也从这一重要侧面增添了邱梦山形象的悲剧性色彩和作品中必要的文学意味。
从文学理论上来说,小说《碑》显然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首先是对战争真实性的呈现与描写。是否敢于正视战争的残酷,恰恰是一个民族心智与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碑》以高度写实的笔墨,真实反映出战争残酷的本质,饱含着对于战争中每个生命个体的深切关怀,又弘扬着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更加令人敬仰和震撼!
同时,小说的力量来自于对人性的揭示,牺牲的石井生的碑立起又被推倒,活着的邱梦山却有一块碑立在烈士陵园。故乡的山水间也有他一块衣冠冢,他还要以石井生的身份虔诚地去祭扫。他只能以战友之名看望和孝敬自己迟暮之年的父母;眼睁睁看着爱妻另嫁他人,以“叔叔”的名义关爱亲生儿子。作品从人性的最痛处落笔,写出了一切都以无情而残酷的错位方式面对着邱梦山,无疑包含着荒诞扭曲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