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想要自我成长,买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呆了很多训练营,每天忙着学习,可是一年过后,你还是原来的你,没有多大的进步!你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学习的知识不够多,于是更加努力!可搞笑的是你越努力越焦虑!这时候你就纳闷了:明明大牛们都说要终身学习,可是为什么自己越学越焦虑呢?这是因为你走进了无效学习的误区了!
01 什么是无效学习?
对于学习,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学的越多越好,甚至是背的越多越好!这都是我们之前在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我们忽略了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发生改变!以为积累越多的知识就越好,于是贪心地积累尽量多的知识,却没有对知识进行加工。于是,每天展转在各种训练营,速读各种书籍,并且努力地做摘录,写感想等等......
有一则笑话很有趣:峨眉山的猴子经常偷农户的玉米,但是往往到头来白忙活一场。原来它们偷玉米的方式很奇葩:右手掰一个夹在左胳肢窝里,然后左手掰一个夹在右胳肢窝里,这样子重复掰玉米,忙的不亦乐乎。可是当左手掰玉米的时候,胳肢窝里的玉米就掉了。右手去掰玉米的时候,胳肢窝里的玉米也掉了,也就是说掰来掰去都只剩一个玉米而已。搞不好被农民看见了,吼它们一声,吓得连唯一的一个玉米都掉了......
这像不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这个训练营学学写作、那个训练营学学时间管理、还有一个学学理财......这本书学习如何高效沟通、那本书学习如何财富自由、还有一本学习如何靠写作月入过万.....笔记做了一大堆,过了三天一想:我都学了啥子?咋都想不起来......焦虑啊!看来得去学学如何提升自己的记忆力......
这就是典型的无效学习:贪多、浅尝辄止、没行动、没改变。以为积累知识就是学习,以知识量作为衡量标准,于是越学习越焦虑,越焦虑就越学习,恶性循环!
《华严经》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数他人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假如我们以为学习就是积累更多的知识,但是却没有去行动。就好像我们整天替别人数钱,自己却是一个穷光蛋,能不焦虑吗?
这一切,都源自我们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有效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02 什么是有效学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有一个人,他非常勤奋好学,每天坚持用快速阅读法读书,或者参加一些所谓的读书会。一个月下来常常可以读十几二十本书,他可以时常向人夸耀:自己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笔记,打印了多少资料,于是别人纷纷敬佩地赞美他。但是他自己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变,读了很多时间管理的书,但自己的时间安排却一塌糊涂;读了很多写作书,但却没见他写出什么作品;读了很多情绪管理的书,自己却仍旧脾气暴躁……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另一个人,他读的书不多,有时候一个月只能读一本书。但是他不急躁,也不贪多,他会把书里对自己有触动的点用自己的话重述出来,跟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产生对比联系,并且提炼出行动点,在实践中改变自己,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缓慢,而且耗费精力,但是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长!
这两个人,哪一个人是在有效学习?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是第二个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有效学习的标准是:以少为多,以慢为快,聚焦自己的成长,以改变作为衡量标准。
而改变有两个方面:
认知上的改变:学习某一个知识,不仅仅是记住、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做的,是把知识嫁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就像果树嫁接一样,让新知和旧知血脉相连,加深我们的认知!
行动上的改变:学习到的新知识,嫁接到我们的知识体系里,成为我们认知的一部分后,要让新知识改变我们的行动,让新嫁接的知识树枝开花结果!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知和行是什么关系?有人说先知而后行,也有人说先行而后知。有人说知难行易,也有人说知易行难!到底哪一个是对的?
其实在我看来,知和行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就好像手心手背一样。
当我们学会一个新的道理之后,这时候还不能说我们真的知道、明白这个道理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有去行动!只有真的去行动了,有了相关的实践体会,才可以说我们是真的懂了这个道理。
就好像我们可以通过看菜谱知道某道菜应该怎么做,但这时候还不可以说我们懂得做这道菜了,必须自己动手去做,在一次次实验调整之后,才能够把这道菜做好,这时候才能够说我们懂得做了,所以才说实践出真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很多道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本来是不知道的,行动之后才体会到的。比如说,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火会烫手,于是看到蜡烛的火就伸手去摸,被烫了一下之后才知道:原来火是会烫人的,以后不能去碰!
所以知和行谁先谁后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去做了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知易行难就是误以为只要知道某一个道理就行了,行动的难度太高。知难行易是把行动和认知分开了,以为学习一个道理很难,而行动非常容易!实际上都是错误的,真正的认知都是和行动配合起来的,可以有先后,但没有谁容易谁困难!
认知上的改变,要把新知识嫁接到自己的旧知识树上,就一定要跟自己以往的行动经验进行联系融合,之后再用行动来进行检验吸收,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缺少哪一个步骤都不行!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知识不仅要时常复习,还要用行动来练习、实践!
03 怎样加工知识?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让自己得到认知上和行动上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抛弃的,就是求快、贪多的心理!要像曾国藩打仗一样:结硬寨,打呆仗!
现在很多人都提倡所谓的速读法,一天可以读一本书甚至两本书。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对,而是说我们不应该沉溺在积累知识的快感里,而是要把注意力拉回来放在自己的成长上面来,只有实实在在的成长,才能够让我们远离焦虑。
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不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看,而是要先问问自己:目前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本书里哪一部分有讲到相关的知识?看目录,然后找到相关的章节直接阅读就可以了!解决问题是提升自我最实在,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自己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从头开始看,或者直接从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看都可以,然后把对自己最有启发的点记录下来,再转化到实际行动中。一本书只要有一个点对自己有用,自己也能够落实在行动中就可以了!
我自己处理知识的方式是制作知识卡片!知识卡片的制作方法,是我在欢喜老师的《写作系统行动营》里学来的,自己又做了一些改变,比如下面的知识卡片,就是我学习周岭老师的文章《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后加工而成的:

卡片由六个部分组成:
摘录:把书里对你有启发的部分摘录出来,并且注明出处,方便以后查找。
费曼:就是把摘录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通俗到小孩老人都能看懂的语言重述出来。这么做就是把知识初步嫁接到自己的知识树上,因为要用自己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所以必须动用自己已有的旧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初步嫁接知识的过程,初步改变自己的认知。
感受:把自己对这个观点的感受、情绪写出来,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案例,把这个观点讲清楚。
思考:这个过程是深度嫁接的过程。把摘录的知识跟其他知识联系贯通起来,互相印证。通过这个动作,能够让知识彻底被我们吸收,进一步加深改变自己的认知。
行动:提炼出行动点,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反馈:把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反馈都记录下来,以便调整我们的行动点!彻底改变我们的行动和认知!
这样一张卡片,完成了知识的输入、吸收、实践到反馈的完整闭环,是改变我们认知和行动的最佳工具!
我们可以在印象笔记里构建一个知识卡片笔记本,然后按照格式制作一个卡片模板,每天加工一张,也不用去分类构建笔记本,所有的知识卡片都往里面扔,只要构建标签,不同类型的卡片打上不同的标签即可。不贪多、求快,把提炼出来的行动点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持续成长!
最后总结一下: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积累知识这种浅层快感上面。相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改变上,每一次学到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就制作成一张知识卡片,提炼出行动点,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让自己得到认知上和行动上的改变!
参考资料(课程):
文章:《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周岭
书籍:《好好学习》—成甲
课程:《写作系统行动营》—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