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
薛兆丰:受价者和觅价者。
思考题:有哪两个品牌的产品是完全同质的,一点差别都没有的?对你来说有没有这样的两个产品?
答:没有完全同质没有差异的两个品牌的产品。
每个做产品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的产品做得跟别人的一模一样。
第一,会引起“盗版”的嫌疑,影响自己产品的形象,留人把柄,在市场竞争上会“力不从心”,甚至让人笑话。
第二,要做到大同小异,可以说对每个做产品的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何不作些改动呢?
第三,改变会形成“叫价”的噱头,对自己摸索产品价格定会有好处。
既然条条大路通北京,干嘛不给自己更多的选择呢?
20170808
罗永浩:创业者如何给品牌起个好名字?(上)
首先,我们得明白:不同的字词之间、甚至人名之间,在审美上,给人的感受上都有高下之分。千万不要草率地起个名字,创业者给品牌起名字本质上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起名字的四点原则:
一,准确,
二,好听好记,有辩识度,
三,便于传播,有个性,
四,要兼顾价值观和政治正确。
今天老罗讲的是第一点:准确。
品牌的名字能体现品牌的功能、气质或调性,所以要确保这些东西对应到品牌名字上,是与之匹配的,感觉上是准确的。
也就是说别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个什么产品,做什么的,有什么用,有什么特色。老品牌的产品是不是新产品,比如手机、汽车……等等,很多都会给新一代产品,取个专用的名字。
至于调性如何理解,我还不清楚,不知“正确脚步”能理解吗?还望指点!
20170809
武志红: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昨天漏读又因今天我们16班有《户外徒步经验》分享,作为志愿者,我得配合分享,所以今天就写对昨天的文章的感悟,今天和明天的文章,明天一起看。)
如果我们将思维和逻辑看成一个人的本质,而忽略了体验,这就是忽视了“自己”。
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不同环境和不同时空,体验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场”可能也不同。
思维是镜像,体验是实体。
思维因为可以有文字和图像(镜像),形成逻辑,所以被人重视。但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触碰到他的体验(实体、实际体现)。
那么思维可不可以被定义为“理性”?而体验就是直觉跟情绪的结合呢?
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有时候我们理性(思维)分析,就知道对错在哪里;而直觉给出的反应,带来情绪上的表现,却有可能与之(理性)相匹,也有可能完全或者不完全的与之(理性)截然相反呢?
不管与之相匹还是与之相反,都形成了我们的实际体验。
于是,在思维和体验表现一致时,“我”便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而如果思维和体验表现截然不同或多有不同时,“我”便是多变的、不确定的。最典型的表现应该是:后悔得“捶胸顿足”。
可能是因为“思维”在认识“体验”出现了偏差,然后给予的纠正。这就说明了思维和逻辑(理性)是一种维度,而体现(直觉和情绪)又是另外一种维度,而这两种维度不断地组合出各种不同的“我”,这个“我”就是在不同体验(现象场)中的不同的“我”。
又,别人眼中看到的只是你,就是在体验(现象场)所表现出的“我”的样子,然后,再利用一个人在各种体验(现象场)中产生的样子,来定义一个人的“我”是怎样的。
因此,我,就是一切体验(现象场)的总和。
一切体验(现象场)聚聚到一起形成一个“我”。
20170870
武志红: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温尼科特的能量球学说:每个人的自我像是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一个能量球可以有这么几维度:
1,状态:它是伸展的,还是萎缩的;
2,色泽:它是多彩的,还是灰白的;
3,内在:是流动的饱满的,还是僵硬的干瘪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能量球展现到极致好的一面,也就是让自己的能量球的状态是伸展的;色泽是多彩的;内在是流动饱满的。
其实能够想像一下自己的能量球是这个状态,都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
感知你的能量球的方法(全文抄摘):
第一步:找出五个形容词,来描绘你自己的个性。
第二步:找出这五个形容词的反义词。
感知过程:放松、中正地坐着或站着,闭上眼睛,想像在你的身前,出现了一个能量球,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它的色泽……
如果你有瑜珈或静心等训练,你的姿势可以是这样的:中正地站着,双脚和肩同宽,搓手10分钟,然后闭上眼睛,张开双手,手心相对,去感知两只手之间真的会有一个能量球一样,如两只手近了,你能感知到两只手之间,有一股张力在。
想像中,将那五个形容词逐一放到能量球中,看看这个能量球会变大,还是会变小。
如果形容词进去,可能还不够,那么你可以讲符合这个形容词的自己的形象,比如说,某一情景中你就是某种样子的,就可以想像着放进这个能量球中,看看会如何。
此法值得锻炼,今天开始找到五个属于自己自我的形容词,然后,加以练习。[微笑]
20170811
武志红: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一,野性生命力的重要性:失去人性,你会失去很多;失去野性,失去一切。
二,野性生命力能量球的最主要特征:1,状态:是伸展的;2,色泽:是多彩的;3,内在:是流动的饱满的。其实这就是一种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我们单单这样想像一下,是不是就觉得能量满满呢?
而为什么说失去野性就是去一切呢?
我们看看是去野性的能量球的状态就明白了:
1,状态:是萎缩的;2,色泽:是灰白的;3,内在:是僵硬的干瘪的。
我们想像像一下生命力成了这样子,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生不如死!
野性生命力的培养,先天需要儿时有父母给与的“抱持”的环境,有个不会报复的环境让孩子的野性尽情流露。但不报复不代表不提示不警醒,也需要父母给孩子设定界限,让孩子明白“野”不代表“无所顾忌”。
成人后培养自野性生命力的办法是:一,为自己的野性找出几个形容词;二,找出与这几个形容词相反的词;三,中正站立,搓手十分钟,双方张开,手心相对,想像两手之间有个能量球在扩张,让双手感觉有股张力在中间,然后,把几个形容词依次放进能量球,感受能量球变大还是变小。如果没反应,就想像这几个词的镜像,然后再放进能量球中,去感受能量球的变化。
我理解的野性生命力,其实你可以把它尽情绽放和展示及自卫,体现自己生命活力。但不能让它成为一种主动攻击力,如果这样可能就“走火入魔”了。[微笑][微笑][微笑]
20170812
古典:未来职业世界只有三种人。
所有的科技文化法律规则,本质上来说,都是信息增加的过程。
企业的核心功能也是信息的生产、营销、推广。
一个人最习惯的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就是决定了你自己职业路径和职业类型。
第一类人:他们的想法就是想尽可能快地把这个信息传播出去,他持续地做这种传播的动作,让越来越多的人接收到信息,从而和他产生链接,这类人是媒体人。
第二种人:收到信息以后,他会想:这东西很好,怎么用呢?他就搜索更多的信息,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信息量,慢慢的他会成为一名专业人士,这类人是产品人。
第三种人:他想的是我上哪找更多的专家,生产更多的信息。,找到更多的传播者,传播出更多的链接呢?他们之间怎么协调,怎么沟通呢?这种人形成一个平台,就是运营的人。
媒体人的核心是不断的扩散信息的能力,他们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更好、更快、更大面积地扩展信息。
销售、公关、市场、新媒体、讲师、这些职能都属于媒体人。
产品人的核心是生产信息的能力。他会不断地更深、更有效地挖掘和生产信息。
程序员、产品经理、研发制造、手艺人,这些职能都属于产品人。
运营人的核心是链接的能力。他不断地链接人和事,未来和现在,更好地配置备资源。
大部分的行政、互联网运营、各级管理者、投资人,这些人都是典型的运营人。
知道自己是哪种人,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如何你就是一个产品人,你就不用羡慕那些人,那么会经营,那么会传播,那么会表达。你要提高自己的是:自己生产、整合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就是一个媒体人,你可能也不用羡慕产品,人可以一坐下来得那么久,做那么深的东西。你提高自己的是:自己影响、传播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就是一个运营人,你也不用纠结自己的专业是什么,特长是什么,你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快地判断信息,并且分发给合适的人。
这个分类能帮助你看到这个领域里面的高手。
确定自己是哪类人,就往那个方向发展。
感觉笑来老师成了个全能手:他最初产品做起,在产品人的角度,他做到了很精彩,然后成为投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运营人;近年来又创立各种平台让自成为媒体人,不断宣传、推广自己的各种应用,如一块听听、知笔墨。
你属于哪类人呢?
确定自己是哪类人很重要,但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无论你是哪类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懂得与更多的人协作更重要。
20170813
武志红: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问题:从“性”这个字,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然后由这个联想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又想到了什么?
答:从“性”这个字,第一直觉想到的是人类的性爱,性爱中那种愉悦的感觉,再由性爱联想到,人类为什么有这种行为模式?
对男性来说应该是荷尔蒙分泌的结果,因为这个原因,男性在性爱中往比较主动。
突然想到性爱的愉悦才是真正让人类繁衍生息的种子。荷尔蒙只是土壤,它让男性涌现性爱的力量,保持对性爱的兴趣。
而这一切兴趣来源头是能收获到愉悦,如何没有愉悦,是很痛苦呢?那情况简直糟透了。
这样的话性爱成了既费心力又痛苦的事情。还有谁愿意去做呢?没有人愿意!
那么,人类如何去繁衍下代?
所以,别用鄙视的心理去看待性爱,它其实就是人的需求,是生命繁衍生息的的一种行为模式。
201708147补交
武志红:吃货的起源。
口欲期:0-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口欲期的心理:1,婴儿要用嘴吃东西,这是婴儿的头等需求。如果婴儿期一个人被饿着,那么这个人长大后容易成为一个严重的吃货。
2,婴儿需要用嘴感知世界,他们对任何东西感兴趣,都会往嘴里塞,这未必要吞进去,而是要用嘴感知。
3,这阶段的意象就是婴儿的嘴与妈妈的乳房,这一对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有着无限的含义。能让婴儿会感知世界一开始就是欢迎他的,一开始就是友好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有两种经典的心理学现象:固着和退行。
固着: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得到的满足太小或者太多,都会导致这个人的性心理固着在这一阶段。
一个人如果特别爱吃,那就可能是固着在口欲期。当饿了就吃,那是食欲;而如果要吃东西不是胃要吃,不是身体要吃,而是嘴馋,这就是口欲了。
退行: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挫败,就会退行到低级阶段,去寻找低级阶段的满足。
如果写文章受挫,就要找东西吃,就是从写文章的高级阶段退行到口欲期的满足中,去寻找安慰。
看来固着和退行,真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啊!
我无聊时,也爱找东西吃,有时候不饿,但嘴巴就是想吃,这是典型的口欲期的固着的表现。
而退行:比如干活累了,也想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写东西时,没有输出的内容了,也爱找些东西来吃,边吃边想,有时候没东西吃,反而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也是典型的退行的表现,从高级阶段受挫,退行到去寻求低级阶段的满足。
不知大家是否有类似的感受呢?
20170815
薛兆丰:何谓优质。
1,品质稳定才是优质。
产品的质量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
同一批产品中,一件产品的质量,跟另外一件产品的质量之间的差距不能大,差距越小越好。这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优良品质。
个个理解为:在保证同一批产品,甚至是每一批产品的质量稳定的原则下,产品的材质越好,功能越强大或者使用更安全,质量越上乘的产品越优质。
2,性价比相当才是优质。
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
也就是说: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一分钱一分货,对用户是值得的,这才是好。
对这个理论也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文中以福特汽车的油油追尾时会引起爆炸,威胁到车内人的生命安全。而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在油想的后面加块钢板,就能很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而成本费只有16元。
但福特公平考虑到的是:总成本太高,而放弃加钢板。算总成本当然是高呀!但分摊到每台车上只有16元呀!难道福特公司的是车每台车的赢利只有15元?
于是福特公司坚持选择边际成本低的选项:就是所有的车×16元>事故赔偿的费用,而放弃加钢板。各位听了有何感想呢?是否对福特公司有那么一点点不好的感觉呢?反正我觉得坏透了。
个人认为:福特公司只考虑了边际成本>边际赔偿,从而产生了边际收益。然后,还有一个品牌的声誉成本没有考虑,这才是产品能生存下去的根基呀!
一个产品你可以考虑性价比,但不能放弃核心关键部分的生命安全呀!一个产品连核心问题都可以置之不理,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能不大打折扣吗?第一次可能会因无知而上当,但第二次第三次呢?
为什么丰田能后来居上?人家一个刹车系统自动抱死,便几百万几百万俩地把车召回,那边际成本得多高呀?但再高也高不过品牌的声誉,刹车系统自动抱死,谁人都担心,而追尾油箱爆炸,威及生命,谁又能不担心呢?
一分钱一分货是没错,但关键是这分货能让消费者的心稳定吧?
经过了太多的买一张塑料板凳,一屁股坐下去就烂掉了的事情之后,也随着人们的口袋慢慢鼓胀,大多数的人们已经很重视产品的质量了。
如果核心的边际成本具体分摊到每件产品上,还不能赢利,情愿选择低质的话,这个产品应该退出市场了。
考虑性价比的边际成本,不是一个整体手术,不能放弃核心问题,以及产品的品牌声誉成本。
20170816
古典:群多未必人脉广,4步玩转微信群。
把进微信群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定位在这三种上:拿信息、结识人、放大个人名声。
四种玩转微信群的方法:
一,理清期待。
真正的高手总是更清晰自己在群里的目的,他们清楚自己想得到什么。做事情有“极强的目的性”是高手区别于普遍人的一大特性。
如果发现不靠谱或价值不高,应选择尽快退出。
二,配置精力。
根据需求主动寻找优质社群加入,配置自己的群:同行群、同业群、同道群。
1,同行群主要是用来提升能力和身价的。
2,如果你是个创业者,你可能要混风投群、企业家群、营销群、人才群、行业群甚至用户群。这些群主要用来向外整合资源的。
3,同道群则是以某种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群。比如:读书群、健身群、写作群、跑步群等等,这种爱好其实是拓展弱联系的,越是精准的生活形态越接近,越容易达成资源互换。
三,顺势而为。
一个群之所以建立,一定有自己的目的,也许是运营产品、维系用户、聚拢人脉,总之一定有其目的。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群的目标是让学员更好落地课程里学到的东西,成就学员。你就应该理解方法——主动分享相关知识、笔记,做点同学聚会,帮同学链接人脉,你会很快成为学员群里的明星,你要的资源也会开始聚拢,因为你是群意志体现。
要理解群的意志,最好找到群主——每一群的群主其实都知道这个目的,所以进群和群主建立关系,理解他的要求,观察他在什么时候表达什么内容,逐渐会理解这个群的目的,然后做好自己,群自然会成就你。
四,功成身退。
真正的混群高手都知道——微信群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的。混群高手一旦发现这个临界点,就会抓住几个最要好的人联系,然后功成身退。不是说一定要退群,但你可以在心理上断舍离,把精力重新分配到下一个更适合你的圈子里。
个人理解为:随着你能力、价值、和需求的提高,你就会往更高一层发展,而目前的群已经不能给到你那种能量了。我认为这种曾经为你带来价值的群,退群是没必要的,人脉是至关重要的资源,而且你在这个群有号召力,这是一笔隐形财富。只不过在注意力的分配上适当减少,如果你将来能力更强时,而这里的人脉,肯定也能为成就你的辉煌作出贡献。
本文内容纯属抄袭,之所以要写这种抄摘性的留言,是因为:看一遍,抄一遍,打一遍,再检查一遍,我就把我认为有用的东西学了四遍了,我的头脑也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了。
前段时间看武志红老师的“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当时写了一遍自认为不错的读后感,前天复盘把它写成文章时,发觉我的理解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把思维和体验分开了。
其实,每个体验或者说大部分体验,都包含有思维,思维只是体验的一部分。
玩转微信群,对我来说也非常有用,所以我不想改动里面的内容,而是这样的看、抄、打、查四遍学下来,加深自己的印象,以后还要不停复盘,将他内化、运用。让它在我的身上发生作用,然后,我再从中收获。
书读百遍,其义自己。好书好文章,多读几次肯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
20170817
武志红:潜伏期和生殖期。
潜伏期:6-12岁。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像突然间没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整天是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和女孩一起玩,谁如果整天去粘异性,就容易被人嘲笑。
这个时期也是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成形的时期,也是共情能力表现的强弱时期,这时候在同性间有很好的共处能力,将来的社交能力肯定不弱。
记得还是在读小学经常发生的现象,男孩跟女孩像个仇家,你超出了三八线,我就狠狠地把你推回去或者打回去。那时没有什么怜香惜玉的心里,只觉得你不能侵犯到我的地界。
还有一位叫桂松的同学跟一个叫伍春秀的同学,关系很要好。于是,全班同学都笑他们是两夫妻。
生殖期:12-20岁。这个时期的第二性征会显露无遗,身体开始发育。男孩出现喉结、胡须等。女孩的第二性征更为明显,还会迎来经期,这些都在提醒他们的性别是什么。
在一个抱持环境下长大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个人感觉这个时期的男孩女孩,懂得异性相吸了。课桌上也不见有那么多的竖线了,同学之间无论男女都不再有隔阂了。
记得读初中那会,学校组织文艺比赛,结果我们班的文艺员们组建了一个十姊妹团,五男五女。组团是曾红艳在从中活动的,因为我的年龄最大,就成了十姊妹中的老大了。维系到现在还有几个来往得非常紧密,挺有意思的。
潜伏期是花蕾,而生殖期是花蕾绽放开出的花朵——千姿百态。
20170819
武志红:给觉知留下空间。
给觉知留下空间:就是说在理解自己时,先去好好觉知、充分觉知,要把觉知这件事做到足够。
那么,怎么做会破坏觉知呢?
第一种是:批判自己。
哎呀!不好,我看到了自己一个缺点,我怎么这么差劲,我太不好了——贬低自己。
另一种是:急着还改变。
发现一个问题,立即问怎么改变呢?这种急着改变的时候,自然,就失去了觉知的空间——被问题之井困住。
正确处理批判自己的方法:首先发现时,“噢!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喜——我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加了。
这样做其实是因为没有批判,不会觉得这是“缺点”,而是觉得这只是“特点”。当你彻底不去做评判的时候,就会容易进入真正的觉知——你不仅是头脑上有了理解,也会有深刻体验。
——让每一次的体验都变得非常享受,避免自我贬损。
给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反馈给自己,让自己的觉知不被压抑,不局限在某一环节。
想到一个给自己的觉知留下更大空间的方法:
一,当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时,就说:“噢!原来我是这样的,哈哈!我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多了”。
二,当别人说你的缺点时,你就说:“啊?原来我是这样的呀?谢谢你帮我更了解自己了”。
运用到生活中去……
20170819
今日个人感悟:
今天在古典老师的专栏又看一个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观点:信息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信息。
就这句流行观点发表一下个人看法:首先我认为信息就是知识,每一个信息都是一个相关知识的产物;每一个信息的散发,都是相对应知识的展现。没有知识在背后的支撑,信息就不是信息了,因为它已经消失了。
之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信息不是知识,那是因为这个信息对你个人而言是没用的,或者是你根本理解不了的。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区块链我不懂;比如说大量的物理知识我不懂;比如说大量的心理学科我不懂;比如说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我不懂;还有大量的大量的知识我不懂……于是这些知识以信息的形态出现在我眼前时,对我来说是没用的、是我理解不了的。
但我我不对我没用,不代表对别人没用;我理解不了,不代表别人也理解不了。于是这些信息对那些能利用得到的,能理解的人来说就是知识。
说信息不是知识,只是站在“我”的这个立场上,给予的个人的片面理解:我用不了,它就成了信息。
而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看,以全人类的角度来看:信息就是知识。
20170820
罗永浩:发布会是所有创业者的必修课。
企业为什么要开发布会?
一,发布会是企业和用户最重要的仪式。
发布会仪式要达到的效果:
1,用仪式来赋予一件事某种意义;
2,用仪式来确立某种规则、某种秩序、 某种权力关系;
3,用仪式来表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时间段;4,用仪式提醒自己的角色的转变。
这些发布会,作为一种仪式,通常意味着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转换了某种新的角色,确立了某种新的规则,成为了某个集体中的一员等等。
无论为了宣传,还是为了给内部提气,还是为了给合作伙伴和投资人信心。操办一场发布会,都非常重要。
二,发布会是企业和一系列商业宣传的核心焦点。
整个商业宣传推广期事先的充分预热,当天的集中爆炸和释放,事后的持续推波助澜和发酵,最好都是围绕着发布会这个焦点来策划和实现。
三,发布会是用户的“共振场”和商务拓展的机会平台。
因这些大型活动的持续存在,粉丝能够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群体,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渺小和孤单。因此,容易产生喜悦和更强的归属感。然后,导致核心用户像传道一样热情地积极分享和推荐。这种核心用户带着深切热情的传播,会在一个企业的合作人、投资人和公众当中,造成深远的良好影响。同时,一场好的发布会,也是潜在粉丝的挖掘机。
一场成功的发布会,可以给行业伙伴带去信心,可以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可以有效触达企业客户,促进公司发展。
四,发布会让企业寻求媒体报道,变得顺理成章,而且非常和谐。
有了媒体的报道,才是让企业和企业产品被众所周知的途径。
28170821
武志红: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外部评价体系: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做事情的动机,常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
内部评价体系: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做事情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体系的人,他们在这做事情时,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
使用内部体系的人的人,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事情做好时,他会有由内而发的享受感,这是他们做事情的巨大动力。
而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是一个危险的概念。因为你会遗忘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而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中,无形中被别人掌控。
思考题: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答:应该是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缺少抱持的孩子,受到的是更多的责骂,因而他们学会了观颜察色、忍气吞声、投其所好。自然而然就会以别人的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对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外部评价体系。
而家庭提供抱持的孩子,更能体验到自己的本能散发而带来的快乐,又因这份快乐更愿体验自我的发挥,而由这份内心体验的欢乐的持续,逐渐形成内部评价体系。
20170822
武志红:哺育你的精神胚胎。
分析精神胚胎的三句话:
一,每个孩子出生。就已经有一个精神胚胎,就像是一粒种子。成长就是这个精神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植物种子的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养料。而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三,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孩子的自发选择,有重要意义。
对精神胚胎起着决定的是:感觉。
感觉分三类: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就是一些运动器官,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下给你的感觉。比如你触摸头发、下把、鼻子等等的各种感觉。
第二类:第六感。是指超出五官的感知能力。心理学中常把第六感和直觉并列在一起。
第三类:第七感。1、指对相互连接世界的感知力。比如对看到或听到的现象,出现的连接想像、判断力和控制力都是第七感。
2、就是对时间的灵敏度。人的意识习惯基于过去的认知,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感觉就是“我”与其他的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大人要尊重孩子的感觉,而当大人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时,就相当于切断了孩子与其他事物的直接联系。
只要你去太多的管孩子,无论你的方法多高明,都意识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
尽量去尊重孩子的感觉,让他们成为一个有主见和感觉的人。
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20170823
吴军:命运之谈之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老师的第一个观点是:凡事要想做好,靠拍脑袋想是不行的,要有科学依据。
我的理解就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自己走冤枉路。
第一个观点:人出生的时间当然无法选择,不过可以到哪座山唱哪山的歌。时代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做什么。
个人理解为: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
那么,怎样做事情才能命好呢?
一,不打无准备的仗。不做好准备就匆匆忙忙上马,最后以失败告终。不是他们运气不好,是“命”不好,命该如此。
二,要重视理论指导,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什么命运。
三,要有系统的方法,要有专业的支撑,如果我们做事总是业余,那么命就好不了。
个人认为这点尤为重要,系统的方法能让我们事半功倍,而专业的支撑能让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更好,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想命不好都难。
20170824
吴军:比缺钱更可怕的是什么?
穷要有动力努力向上,懂得珍惜所获得的每份、每一点,甚至在发了财之后,懂得回报社会,对周围朋友也相当慷慨——这叫穷也要懂得感恩。
不少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如果只知道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如果一些人将来家道中落,那个子可以说是相当难过。如果他过去所拥有的自由美好的世界一旦失去,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呀?
——由俭入奢容易,由奢入俭千难万难。
所以富也要懂得感恩,而不是天生我该如此。
如果穷能够找到贫穷所导致的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些小时候穷,将来也未必没有机会。相反,即便小时候富有,也要杜绝坏毛病,否则,会成为穷到只剩下钱的地步——心不穷,走到哪都富有。
那么,活得诸事不顺的人,都有这三个问题:
一,是缺乏见识。没有见识的人,视野就被局限了。不但局限了,还更自以为是了。所以,对于没有见识不上进的人,不和他们来,更不要和他们争论,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道理讲不通,枉费口舌。
二,是缺发爱。我们常说谁谁谁小家子气,成不了大事,小家子气就是缺发爱。我们要懂得关爱别人,缺发爱的人,难以大气,不大气的人做不成大事。
比如,钱花在自己身上,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相反,如果花在别人的身上,投入到社会在生产中去,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三,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缺乏规矩会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其结果是,轻则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熊孩子”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就是缺乏规矩。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是比缺乏钱更可怕的。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前面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
想起了我们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富不过三代。那么造成这个魔咒的原因是不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呢?
想想也差不多。缺乏见识,既使你再有钱,慢慢地就会被挥霍、消磨掉,有钱没见识就像穿衣不搭配,唱歌不搭调,出了洋相还不知道。
缺乏爱,既使再有钱,随着身上的人逐渐远去,接着事、物也会慢慢消散,徒留自个哀叹:世态炎凉,人情纸薄。
缺乏规矩的人,既使再有钱,处处也会伤到别人,伤别人多了,身边的人要么离你远去,要么不理你,要么跟你作对,慢慢地你就变成了一个被孤立的人,这时的你就叫穷得只剩下钱了,等钱没了,人可能就崩溃了?
见识是一个人的根基,爱是一个人的本分,规矩是一个人的同理心。
不说这三样就代表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但这三样东西真对人很重要。
20170825
吴军:明白的大妈和糊涂的记者。
消费者真实关心的是:购物放心(没有假货)以及价格,并非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买东西。网购兴起是因为价格低、省时间,并非因为它很酷。
技术从来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搞不清这个关系,就会为了技术而研究技术。比如,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一个需求可能是刚需,但是对这个需求的解决方式并不是刚需,甚至不因为某个解决方案使用了新技术就成为刚需。
再比如,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每个人的刚需。但很多获得这种健康身体的方式方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于是,这种强健身体的方法,就成不了我们的刚需。
这个世界不仅需要技术,而且还需要有用、有市场的技术,才有发展前途。
改变本身不是目的,因为有好坏之分,搞好才是目的。
记者之所以糊涂,他总在谈些与大妈利益无关紧要的东西,提不起大妈的兴趣,犯了一个自以为是这样的,那么,别人肯定也会这样以为的错误——新奇、潮流、高科
……
而大妈更关心的是一切的改变对我有什么好处?于我的利益有没有损害。于是,大妈想要得到满意结果:质优、价廉、物美、无假货,却没有得到解决。
于是一场记者本来以为会很成功的采访,以失败告终。
20170826
吴军:奢侈品的光芒。
瑞士的手表之所以能成为奢侈品,不但是商业营销做得好,它的产品定位得准确,也有很大的功劳。而这一切都得益出它产品品质的一贯口碑好,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是一个关键因素,是其他的任何没有品牌质量积累的产品,无可替代的因素。像日本的钟表和中国的钟表,在这个特性上,就不是瑞士手表的对手,因此,人家瑞士手表能往高端站,能在高端定位产品客户。
而中国的和日本的手表,你想去跟高端沾点边,都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没有市场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你往那一站,都像个小丑,登不了大雅之堂。
根据产品优势,找准了产品定位,无形中就给自己的产品插上了翅膀,至于能飞多高多远,就是能坚持多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0170827
宁向东:
团队边界:兼顾“双重角色”。
生活角色: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所扮演的角色。
工作角色:也就是工作业中所担任的角色。
双重角色:就是生活和工作没有界限的角色。
这三种角色所对应的三种状态:
一,生活角色,对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有很大的掌控权。
二,工作角色,能沉浸工作而不受干扰。
三,双重角色,就是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没有一个明显的边界的人。
老师主张把团队的边界,扩展到团队成员的家庭状态,其实就是为了解除“双重角色”的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尽量达到生活角色是生活角色;工作角色是工作角色。
让双重角色的人工作时专心工作,不担忧或少担忧家庭生活方面的事;而在家庭生活时,能专心享受生活,不受工作事宜的打扰。
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双重角色的人的积极性,获得他们向团队靠拢的凝聚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也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因顾及双重角色的团队成员的利益,而损害了其他的成员的利益。
这就需要高技巧的协调和沟通了。得掌握团队当中每个成员的时间安排,甚至是生活喜好等等。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考虑这些问题,但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者,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这方面,就似乎有点杀鸡用牛刀了,管理者的重心应该是战略上的思考。
20170828
吴军:权利和特权。
感叹一句:人不论出身和过去的生活经历多么的卑贱,都要使自己高尚起来。
权利和特权的区别:
权利是与生俱来就拥有的。比如说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特权是被允许做的事情而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他人或社会给与的一种特权,甚至可以说是别人的恩比……
比如驾驭证、学生证等各类证件。还有一种就是优惠条件和各种生活娱乐中享受的服务等等,可以被剥夺的权利。
搞清了权利和特权的区别,就知道我们要争取的是
权利,这是所谓的特权。
如果是特权,就不用为了那可以被剥夺的特权而惹事。
20170829
古典:四步进阶,独挡一面。
从新手到高手洗工有四人阶段:
一,热心的新人:不知道要做什么;
二,学技术的人:该怎么做呢?
三,需要被支持的思考者:为什么这样做?
四,独立的完成者: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
职场的二个大坑:
一,跳步。连自己应该做什么都没弄清楚,就开始直接去跟别人讨论战略,讨论技术革新。
二,停步。就是没有持续地进阶,总停留在一个阶段。
常年跳步的人,你的状态表现为焦虑,什么都想抓,又什么都抓不住;而常年停步的人,则会感到很吃力。好像积累了一点专业能力,但又总停在一个阶段,没有进步。
为了避免掉入跳步或停步的坑,顺利进阶四个阶段。领导力专家保罗.赫塞就四个阶段分别给与了相应的情境领导方式:
一,对“热心的新人”,他不知道做什么,给与指导式的引导。具体执行为方式:给与指令,明确清晰。
二,对“学技术的人”,他不知道怎么做,要给与教练式的引导。具体执行方式:不只给与指令,还要说明原因。
三,对“需要被支持的思考者”,他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给与支持式的引导。具体执行方式:多给支持,少交代工作。
四,对“独立的完成者”,因为他什么都懂了,就要给与授权式的引导。具体执行方式:主管放手。
职场四阶段,你在哪个阶段呢?
20170830
古典——变革公式:为什么你常立志,常失败?
变革公式:不满感(乘以)愿景(乘以)下一步行动>阻力。
什么是变革的能力?变革的能力,就是在不确定中胜出的能力。
公式组成的四要素:
一,对于现状,有多不满?
二,对于积极的愿景。你有多想要?
三,对于达成愿景的下一步行动,你有多清晰?
四,改变过程中的阻力——拦路虎。
只有集齐“不满感”、“愿景”和“下一步行动”这三颗明珠,才有可能突破“阻力”,打败拦路虎。
更为重要的是:这三者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三项要素,有一项为零或者接近零,最终结果也将是零,或者接近零。
具体方法:
一,激励愿景:如果你真的要通过变革完成一个目标,一定要尽可能把最终的目标放大,而且足够激动人心。
二,积极行动:愿景越清晰,行动的步骤越清晰。有时候,错误的行动都比一直等待更加有效。
三,加强不满感:保持危机感,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感,才会全力以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持续保持变革公式的三个要素,需要不断做下面三件事情:
一持续地抬头看路,在达到一个小目标之后,尽快找到下一个目标。
二,持续地找到下一步的路征,制定下一步计划。
三,和真正优秀,持续成长的人联机,用压力让自己持续保持不满感。
有了对自己强烈的不满感,乘以持续的愿景,再乘以积极的行动,让这三个要素无论哪一个都不掉链子,才能突破变革的“阻力”,达成变革成功!
会到题目:为什么你常立志,常失败?
就是因为变革公式中的三要素,有其中任何一项、二项甚至三项掉链子了,所以常立志常失败!
20170831
熊太行: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帮助的?
对于求助于自己的人,看看是不是符合这些条件:
一,脑子清醒的人:脑子清醒的人,知道自己所要所求是什么,他明白你帮他的忙,价值有多大,也知道得到你的帮助之后,他会走向什么路,变成什么样子。
二,情绪稳定的人:一个人能不能合作,情绪稳定很重要,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不做冲动的奴隶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做哪一行都能成事。
这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如果一个人总是冲动中去伤害朋友,后面又反过来跟人道歉,不要去帮这样的人。如果帮他的小忙,他可能会因为很小的好恶而不记得你的恩惠,如果帮他的大忙,就难免和他做捆绑,以后可能会有无尽的麻烦。——这种人这种人心机重,会利用人,而且不顾情面,只顾自己的心里感受,不会为别人着想。
三,知道感恩的人:互惠原则是人际关系最古老的原则之一:对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不要帮助践踏互惠原则的人,即使是背叛别人的行家里手,也会尽量选择帮助忠诚的人。
四,懂得保密的人:轻狂愚昧的人不要帮,这种人很可能会出卖你,喜欢把别人的隐私宣扬于众的人,都是低自尊的人。特别是那些热衷于传播男女关系的人,要尽量远离——因为一个连自己的自尊都不顾及的人,他更不会在意别人的自尊。
五,没有恶习的人:不帮助有恶习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值得帮助。比如陷入赌博和毒瘾的人,以及嗜酒如命的酒鬼。
六,重视利益的人:醉心名利的人往往更好相处。如果帮他们的忙,最好很快就请他们帮你对等的忙。
相反,帮助一个喜欢谈论荣誉的人会很麻烦,他不会投桃报李,不会对人不对事,在关键时刻可能固执某种大义而站在对手一边。
七,目光长远的人:愿意在某些地方出让一些自己的利益,支持值得支持的人,一般都是可以合作,可以做大事的人。
八,个人能力强的人:帮助一个工作能力的人,比帮助一个一无所长一切都要推着走的人要好。帮一个强手的大忙,就能够得到一个强援。
以上八点优点越多越好,但还有一条最关键:如果这一条上不合格,以上八点达到的越多,这个人反而越危险。
那就是这个人和我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一,他没有瞄准我的客户;
二,他没有瓜分我的份额;
三,他没有和我一起竞争一个职位。如果有的话,他就是敌非友。
以上几点你记住了多少呢?在生活中不断去对照、去应用,慢慢就清晰了。
20170901
熊太行:如何回绝和避开不恰当的求助?
如何不被各种各样的求助拖垮:
一,我不是有求必应的人。要明白我们只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和身边的人,只负有有限的责任,而不是什么全部责任。
同时,不要害怕关系破裂,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特别累,而充满挫败感。
二,巧妙说出那个“不”字,其实没那么难,此后如何解释这个“不”字,才是问题的关键。但你大可不必担心“不”字说出来对方转身就走,正常人都会等你说完解释的。
三,回绝求助。
1,分析局面。帮朋友总结处境,支持他,同仇敌忾一番,就把“不”字带来的损害减少了一大半。
甚至不失说这废话,废话有时候可以化解尴尬。人和人合作,要高效沟通,人和人交往,要拿出时间说废话的。
2,强调难度。说些看上去就是替对方考虑的话,用谈论损失的话,他们一般会被你触动。而不是“这事对我来说太麻烦了”,此类只站在自己利益方面的话。
3,解释苦衷。可以谈论一下自己的处境,如果对方借钱,你就要把自己最近的花销说给对方听;如果别人托你办事,你要觉得风险太高,就要直接说自己不敢,把事情往上推。
4,指条明路。就是建议要让对方转向去开掘其他人的关系,而不是你。
5,执行折扣。此如对方希望你去托某人,你说自己能量不够,但是要来一个电话号码,让他自己去联系,这是可以的。
有些人遇到借20000元的亲戚,就直接给对方2000元,就算不还也不心痛,这都是“折扣策略”。
四,回绝需要注意哪些点?
1,如果求助的是长辈、老师、兄长级别的人物,拒绝时一定要足够客气,该多客气就多客气。
2,你拒绝的可能是超过你能力范围的忙,但是如果你能够帮着跑跑腿,打个杂,这就是范围之内的忙,是可以效力的。
3,如果求助是晚辈平辈的话,如果给对方指了明路,后续可以问问办事情况。
4,有些事如果是喜事,因为别人而办成,你可以送礼物,随份子,不要觉得没帮上忙,就不敢见面了。
人生在世,就有人情世故,看来得学着点了。但也得像罗胖那样,让二个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于脑中,还不失正常的处事能力——方能灵活运用呀!
一切修为,都在实战……
20170902
又是一周周末日。
很多专栏也处于“休息”的状态。
想起了笑来老师的“无节假日”概念,又有多少人赞同呢?
反正我不赞同!
我只看过笑来老师的一次在得到的工作室的视频,就感觉老师的身体状况不那么好。
把自己时时刻刻处在一种焦虑的学习状态中,有点过了。
当然适当的焦虑是好事情,但那也是“适当的”的事情呀!
没节假日地学习,这种终生学习的方式可用吗?
或许是我误解了老师的意思吧!但老师的意思确实能够让很多人误解呀!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焦虑症患者。
老师的很多道理的确很深刻,很有实际价值和意义。但老师的一切行为值得我们模仿吗?又或者你能做到吗?再或者老师那么说又真那么做了吗?
不得而知,也不必真知!
周末得到:既使你不会思考,也要慢慢学会尝试思考。
第一次对自己的偶像进行公开质疑,但质疑不代表不认可,他还是我的偶像,是我目标的标杆,但我在前行的途中,还是想保留自己的一些样子。
或许这些样子就是一种突破:学者生,似者死!
学一个人卓越,是借鉴,而借鉴不会被固化;
而似一个人的卓越,就永远跳不出他影响的范围。就好比一个社会停止了前进,守在一个永恒的当下,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状态,因此用一个“死”来形容。看似高境界,却是一种没有上进、没有变化的境界。
20170903
刘润:如何提高你的演讲能力?
在《不讲就出局》进行了十多篇的“演讲”。到其实这哪是演讲呀?这都还哪跟哪呀?
在收到演讲命题后,就是把它写下来,然后就去《喜马拉雅》对着稿子去念。
如果没有稿子。思绪一下就乱了,紧接着语言停顿,语气也拧巴了,断断续续地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或者在那里嗯嗯啊啊的!
时间久了,自己也就有点心得和领悟了,这是这几个月《不讲就出局》给到我的利物:
一,锻炼好演讲,能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让思维清晰,有步骤;
二,锻炼好演讲,能让你
在表达一件事物的时候,不再仓促、激动、脑乱。
三,好的演讲,不是背稿,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每场演讲前的充沛的准备和积累,然后,临场上能即兴发挥,才更自然,更贴近听众内心;
四,一场高水准的演讲,也必须得有些默默配合的人员。就像去年罗老师的夸年演讲,台下就有在默默配合的人。
五,要练好演讲,就像学习一样,要找让自己难受的事去做,在接决那些难受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小感悟,于别人有没有用我不知道,因为我说的这些我也没有达到。
不由想起来我们上周的演讲主题:鼓励。
由此引发别人为什么爱泼冷水,记得笑来老师在“希望”的概念中讲过这么一段,于是,又去回顾四十二周的文章,收获很大:
别人给你泼冷水,那是因为你在拿你还没有验证过的,还没有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去在别人面前卖弄、炫耀、刷存在感。用你的高姿态去证明你比别人进步。而我们自己遇见这样的人都会说他臭美!这时别人为了显示他也很进步,也不蠢,为了不让你落下,甚至比你更聪明,就会反击你,于是泼冷水成了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怪不得别人,谁让你污蔑别人的智商?
一如今天的我,有了一点对演讲的感悟,也只能说是我的感悟,至于这感悟是不是事实或者是不是真对?我也不敢肯定,因为我说的一切,都没有在我身上发生。
于是,践行中得出的心得,只能对自己有用,别人只可以选择性的采纳,至于有没有用,就是别人采纳之后,践行中才能知道的结果。
今天,似乎又感悟出了一条学习的心法:在践行中选择性筛选别人的感悟。
避免自己在学习中进入一种“人云亦云”的盲区。
哎!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麻烦: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而很多自己认为知道了,然后,在实践中、在细分的行动中,却又不知道!
但我知道:我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20170904
熊太行:如果避免从众,掌握独立。
什么叫从众?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能力,被别人的行动或者主张影响而改变了自己,这就叫从众。
最常见吃亏的从众心理是:好多人都选择了。
如何避免从众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呢?
一。利益当前:做决策最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的利益和风险。不要只为了讨人喜欢而做一些重大决定。
二,查查权威的底。号称权威的人未必最权威,在信得过的互联网工具上查他的底。比如谷歌、必应。
三,众人的选择就是个屁,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四,留神催了你的人。重大决策就是需要单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有人催促你,不给你独立的机会,要警惕他的用心。
五,求助专业的朋友。
六,在开放空间可以寻找支持,在开放的群体和空间直接叫破,寻找同感人。
七,封闭的群体要尽快离开。如果自己身处一个偏执古怪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对持有不同意见的成员极力打击和抹黑,最好尽快离开。
又想起了三个大坑中的第三个坑“操碎了别人的心”。
可能老师这句话让很多人变成了“只有自己的事才是重要的,别人的事不关我的事”,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想法?
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人是个群居的动物。而互惠互利才能让每个人过得好,如果每个人都各自为政,只关心自己的事情,那么,这个世界就失去了人情味。
我所理解的人情味:就是能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与人相处得更融洽,人跟人更友善,人人都有的幸福感。
为了不掉进“操碎了别人的心”的这个大坑,可能很多人掉进了这个坑“一切与我无关的就不去操心”。
但这世上有多少事与人无关呢?只要与人有关的事,就有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能与你无关吗?
其实我们都在做取舍,权衡利弊,而做出选择,把那些自己认为的无关紧要的关联屏蔽。
于是,为了避免被第三个大坑“操碎了别人的心”误导,我们应该更改为“操谁的心”才会不让自己掉坑里。
很多需要人与人产生强联系的地方,你不去操心,认为是别人的事,可能你就会被淘汰或被忽略。
很多时候你操碎了别人的心,可能得到更高的回报,你不去操心?
其实绝大多数的时刻,你操碎别人的心,其实是在为自己操心。这就是互惠,因为人们更取向于帮助过自己的人。
你的价值是怎么来的?是从别人对你的认可度而来的。而你的认可度就来源于你的创造,创造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你想创造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你越操碎别人的心,越能知道别人所需要的东西,而你如果能提供别人所要的东西,你的价值就产生了——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因果关系是单独存在的,其中可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句“操碎了别人的心”可能让很多人成为了冷漠的人。勤学习是好事,但不能一天在学习,学习之余,多跟这个社会互动,你才更价值。
20170905
古典:学会区分资产与负债
从资产的角度来看:
一,流动资产:现金、存款、货币基金、短期债券、其他短期金融资产。
二,非流动资产:不动产、股票、长期债券、其他金融资产。
三,表外资产: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积攒的人情。
从负债的角度来看:一,流动负债:信用卡欠款、短期消费贷、股票融资、短期疾病、短期私人借款,
二,非流动负债:房贷、长期私人借款、赡养老人、抚养子女。
三,表外资产:欠下的人情、未来的疾病、未来突发的不利事件。
有这资产和负债其实是在流动地互换角色的,具体有这四种:
一,学习。学习如果有输出,能解决自身的、周围的问题,学习成为价值投资,让学习产生了价值,就是资产;如果学习只是让你不焦虑,没有输出,也没产生价值,那么,学习就是一种负债。
二,健身。一切投资在让身体更健身的支出和行为,都是资产。比如运动、好的生活习惯。而一切损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都是负债。比如抽烟、酗酒、熬夜透支。
三,人际。投资优秀、勤奋、懂得回报的人,也是一种资产,良好的利益互惠的人际关系也是资产。
而那些酒肉朋友之类的人际关系就是负债。
四,父母。父母在早期都是我们的资产,只是在父母身体健康和精神越来越不济或父债累累时才成了我们的一种负债。而这种负债是我们每个为人子女都应该承担的。因此,为了减少这方面的负债,我们得鼓励父母养好身体、购买保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在负债上减分,在资产上加分的选项。
其实我们人生最大的资产就是幸福快乐,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于是目标、希望、各种美好的回忆的留存,都成了我们的资产。
对于资产和负债,你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区分能力吗?
20170906
古典:学会资产配置
金融资产配置四大类:
1,进攻类:各种股票类;
2,助攻类:固定收益类。比如债卷、工资、存款。
3,防守类:保险。以对极端情况。
4,流动类:活期或其他投资项目。
资产分配比例:一,先留出生活费,保证日常生活开销。额度3-6个月。
二,买好保险。应对不确定风险。比例:保费为收入的10%,买保额为收入10倍的保单。
3,股票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4,固收类:稳稳地跑赢通货膨胀。比如:存款、债券、普遍银行的理财产品。比例:收入的5%。
这个配置表中其他是一般人可以操作的,但股票,作为进攻型的资产,对于一般人来说,还不那么可靠。
因此,我觉得学东西还是得有筛选性地吸收,过程中多考虑,而不是一古脑地吸收。因为不管任何“高人”,都不敢说他绝对对,敢说这话的人,就是妄自尊大。其实,反过来想,就是因为不能保证绝对对,才有发展空间,才有各人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很多进步都是交流、思考、行动的结果。勇于展露自己观点,勇于跟别人讨讨观点交流观点,其实互相都会进步。
进步的停止不前可以有这种原因:渴望得到别人的夸奖,甚至把别人的夸奖作为一种驱动力。这是前进最大的阻力。
笑来老师也讲到:对那些低智商的人,要极尽鼓励。笑来老师也爱鼓励——呵呵![呲牙][呲牙][呲牙]
对智商稍高点的要给于适当的打击;
对那些智商较高的人,要给于打击。(概念我只记得模糊,差不多的意思吧)
个人认为智商不是单一性的,它是多元化的,在某方面智商高,不代表每方面智商都很高;而在某方面智商低,也并不代表每方面智商低。
由此,我觉得任何人都适用鼓励、阻力和打击,根据不同场景运用而已。
武志红老师讲到:“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一切体验”才能代表完整的“我”。那么,你在一切体验中表现怎么样呢?
学海无涯苦作舟,仔细一想,古典老师讲的也有用……[微笑][微笑][微笑]
20170907
武志红:全神贯注,感应就会发生。
在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以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甚至和动物等生灵,全神贯注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
对于动物感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狗了。
自从父亲去世,母亲身体不好,就让母亲跟我一起出去。
于是,家里面的房子便没有一个人看守了。
父亲生前喂养了一只叫小黑的狗,与他每日相伴。父亲去世,就没人照顾它了。迫于无奈只好把它送人。
事隔三个多月,回到家乡。想起了小黑,于是跑去那户人家,主人家的小女儿在家。提及小黑,她说这狗好是好,就是看见我怎么都不摇尾巴,我都不敢接近它,但看见我爸,它又摇尾巴。
我跟她说我想上楼看看它。来到楼顶,我一边开门一边喊:小黑小黑。
它看见我先楞了一下,没反应。可不到三秒,它就不停摇尾,趴在我身上撒欢。我能感觉到它全身都在颤抖,它将身体尽量靠近我,爪子收紧。
我用手不停地抚摸、轻轻地拍打它,心里想着:我也只能来看看你,不能把你带回去了。
几分钟之前,我拍拍它说:好了!小黑,我走了。它也乖乖地站在那,看着我离开。
有生以来,从没跟那类动物有如此近距离的亲密,它双脚站立,另两只脚趴在我身上,我蹲下来,轻抱着它,双手轻轻拍着它,给它理毛,感受它全身颤抖和不舍,似乎它也懂我的无奈,安静看着我离开。
就像一个带有激情热爱的心,但又不失理性。
20170908
武志红:失去自我的迷恋和忘我的爱。
失去自我的迷恋:也就是自己在关系中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完全跟随对方的思想和意愿行事,而将自己的思想和意愿隐藏起来,完全以对方为中心。讲得难听点,自己的自我被对方的自我“消灭”了。
忘我的爱:是关系中的双方的自我都消失了,但自我虽然在双方体验中消失,但却有自我的存在感。哎呀!多美妙的感觉呀!我想全心为你,你想全心为我,这才叫全神贯注的爱。[微笑][微笑][微笑]
常听人说喜欢孤独,一个人自由自在。
我自己有时候喜欢独处,一个人想想事情;但这种状态也只能维持那么一小段时光,我就会跟别人去产生链接。
人是不可能永远独处的,一个长时间独处的生命就绝对缺乏色彩。
没有人真正喜欢独处,之所以独处是独处时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可以很好地满足自己的自恋,从而弥补群处时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有时候,太孤独的人,是渴望爱而得不到爱,于是退而求其次,把自己与人群孤立起来。
但既使再能独处的人,独处的时间也是有极限的,时间一长就是个挑战。
其实人啊!只要你不老想着去掌控别人,自己内心也不被别人掌控。
这样就享得了繁华,耐得住孤独。此乃一种高境界也!
渴望得到忘我的爱,是每个人最初的美丽的梦……
20170909
熊太行:做人嘴要严,没钱也有钱。
人人都希望心中的情绪能得到渲泄,很多人都守不住心中的那个秘密,管不住自己那张嘴。于是很多人就成了普通人;而那些能守得住秘密管住了嘴的人,便成了不一般的人。
为什么那么多人管不住嘴呢?
一,能获得一种快感,把秘密说出来,能收获一种“优越感”:我就是那么厉害、那么强、那么神通广大、那么……收获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二,不说出来憋得难受。很多人经受不了这种难受的折磨,而成为了坏事者,但自己又认识不到,这类人不可恶但可恨,恨铁不成钢的恨,因为似乎总是缺少一根筋。
三,有预谋的故意泄露。这类人有二类:一,藏得很深,即使在泄露天机,别人为很难感觉出来是他写泄露的,这是有心机地泄露;还有一种是无心机的泄露,但直指问题,挑出仇恨点。四,没有辩别清楚敌友的泄露。这种泄露很多时候会让自己得不偿失。
很多时候我们把所谓的秘密,告诉所谓的“信任”的人,希望他保密,其实也是犯了第二种错“憋不住”。结果对方为“憋不住”,于是事情发酵。
又或者对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到处传播;又或者,是自己没看清楚,误把“敌人”当成“朋友”,追悔莫及。
生活中有时候难辩敌友,所以嘴严还是为上;又或者是友,但友会憋不住或犯无心之错,所以嘴严还是为上策……
嘴严是种心理抗压的境界,有意识地去修炼吧!肯定会有收获,至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20170910
郝广才:挺身而出。
一个好店员碰上了一个好老板,这个老板想到的是后面的一连串的好的连锁反应。用店员的品质树立起店面的形象,获得一股巨大的无形资产。高人就是高人呀!
但如果事情反转过来会怎样呢?
很多的老板把顾客当上帝,生怕得罪了自己的顾客,而想不到得罪这个顾客之后,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
那么这个店员就会受到完全相反的待遇,会遭受老板的一顿臭骂:又不是你掉的钱,人家拣的是别人的钱,关你什么事呀?还得罪了我尊贵的客人……那么这个店员肯定没好果子吃,扣薪水、辞退都可能发生。
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实力的,社会需要这种能量,但完全形成这种见义勇为的风气,需要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勇敢无私的人去奉献,从而影响和感动一代又一代人,才能形成长远效应。否则,一旦这种影响减退,共识崩溃,慢慢又被人的“私心”所打败。
这也就是为什么形成人人见义勇为这么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的私人,无时无刻地在攻击着公共道德,因为公共道德就是用来牵制人的私心的,二者总在进行持久的、全面而广泛的斗角。
于是,没有足够的影响,就形成不了一种社会力量,没有社力量的支持,那么就是单个的个体在跟那些邪恶(私心阴暗的一面)在作斗争;而如果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只要有一个单个个体挺身而出,而接着后面就是千千万万的支持,那么,邪恶就无出藏身,个体也不再孤独。
因此,当挺身而出不是用一个品质来衡量,而是一种社会共识时,挺身而出才更有价值和作用。
20170911
武志红: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关系分为:一,“我与它”的关系;二,“我与你”的关系,
“我与它”的关系: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就沦为了“它”,这时候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再难听点就是一种控制、利用、剥削关系。不管你的目的与动机何等的高尚与正确,当你将你的目的与动机,强加给别人时,你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我与你”的关系: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这种关系只能持续一小部分时间,而大部分时间,我们出在“我与它”的关系中。更多的时候人们可能处在“我与它”的关系中,而嘴上说的却是“我与你”的关系中的话。
这二种关系的交替互换,我们就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我与你”的关系可能是昙花一现,而“我与它”的关系却基本持之以恒。
于是就有一种至高的关系非常难求:当我放下我所有的预判和期待,用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也就是当我没有失掉自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也就是说各自保留自我的存在,走进彼此的心田,二者融为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多玄妙的境界,真正“心有灵犀,不点通”。
201709012
郝广才:潜意识广告。
到底什么是潜意识?我心中没有一个具体而准备的概念能解释清楚,我只在心中模糊地以为,潜意识是一种包含意义很广泛的词。
为此也特地百度了一下:潜意识,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又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从百度的角度来讲,百度上的东西也有一定的科学性,或者说至少百度这个平台没否认潜意识是伪科学。
我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中,也只是表达对潜意识的的质疑和争议,当然并不是我没有接收到就不存在。但有质疑和争议的东西,不代表不正确。目前也应该没有一个权威能站出来高声否定潜意识吧?
今天郝老师的专栏内容,从我个人理解来讲,犯了错误:
一,以一个实验来否定潜意识的存在,不足以有说服力。就此我有两点疑惑:
1,实验用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吗?它有什么科学性?
2,实验中所说的“潜意识”又是真正的潜意识吗?实验中的人都无法感觉到广告的存在,如何形成意识?或者说潜意识?
二,大脑影响残留是不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呢?我们的潜意识能不能分为:个人生命“经历”的影像残留,以及与我们相关的群体的总体“经历”的影像残留呢?
反正我个人有时候有这中感受:控制不了情绪,虽然知道不对也不该,可是情绪来临的那一瞬间不是我清醒思考的结果,它来得那么快,来得那么直接。甚至有时候不由自主的粗口,那么这些结果是老师讲的那种短暂的大脑意识残留吗?肯定不是!那是从年少以来就形成的一种意识内化的结果,到最后不经由我的思考便发生。
老师讲的大脑意识残留又是不是潜意识的另一种解说版呢?
还值得深思……
20170913
武志红: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我们都处于两种关系中:
一,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的“我与你”的关系,也就是说我对你的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
二,有条件的“我与它”的关系。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如果达不到,我就不给。
生活中,在小范围内有可能达到“我与你”的这种关系境界,比如二人之间的关系;二,我们绝大部分时间,或者说从大范围来说,我们生活在“我与它”的这种有要求、有目的、甚至有预谋的关系中。
因为从小范围的二人关系中,或许你可能随心所欲,但在大范围中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的话,那么,可能会导致每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
我们其实就生活在“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里。一个粗略的比方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这种状态:
比如:我们的习大大应邀去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结果受到奥巴马隆重的庄园接待。那么在庄园里习大大和奥巴马二人关系可以产生“我与你”的关系,因为这个他们二人的私事;但在国事上又必须遵循“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太多的利益纠缠。于是,习大大和奥巴马都会面临“我与你”和“我与它”的这两种关系双重交替。我可以和你是知己,但我必须为自己的国民争取更高的利益。这个“我与它”的关系中,双方必须更大遵从对方的意愿和自己的意愿作取舍。
那么,关系是怎样疗愈一个人的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要疗愈?
我们的关系中的“我与你”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互相滋养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我们身心发展;而“我与它”的关系是一种损耗关系。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耗关系呢?
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的体验是这样的:我们只能表露别人或集体认为“好”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被伤害。
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那些“你必须达到A,我才能给你B”的逻辑,而这些逻辑会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所以有时候你以为的头脑中的东西是你自己,但其实是权威和文化传递给你的。
于是在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我与它”的关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损耗,损耗就会产生问题,能处理这些问题自然用不着讲需要去疗愈;而那些处理不开的,就会形成大伤害,自然需要疗愈。
而最好的疗愈方法就是让人不断体验“我与你”那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关系。让他敞开心怀,感受自己的感受,体验自己内心的体验,释放那些在“我与它”的关系中的不良感受,正确引导他怎样处理自己面临的困境。
老师有种这样的具体方法:
一,关注他遇到的问题;二,寻找是什么让他挫败;
三,挫败感背后的积极心态是什么?
四,然后去想怎么改变和解决。
这样的一个流程下来,能让人找出原因,解决原因,直到改变,从而疗愈。
生活中,我们尽量回避那些让自己受到损耗的“我与它”的关系,多让自己进入到“我与你”的关系中去。
但又不能去鄙视和拒绝“我与它”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生活的主流,没有这股主流的支撑,就可能没有“我与你”关系的生存之地。
能产生“我与你”的感受,又能接纳、理解、进入到“我与它”的关系,方为真正的“疗愈”——自我疗愈或被专业疗愈。
20170914
熊逸书院:一切的善都是伪善。
这个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他的论据我们先得分清楚,他之所以说是“伪善”,这其中的“伪”只是说一切不是发自于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
有时候人们为了顺应公共道德,而做出一些可能与心相违的行为,说出一些与心相违的话,以确保自己不触犯到公共道德,他把这种不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行为的性质称作“伪”。也就是说这些不是自己的想法,只是做给别人来看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文中一个主要观点:人之初,性本恶。我也很认同这种观点,可能对一些朋友来说很毁三观吧?
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初生的婴儿或者再大一点的孩童,任由他们自主自发的行为,没有一个不自私的,没有一个有人性善良的一面。于是人性最初就需要引导,引导得好善的一面就多,而如果引导不好,或者说让他的本真自由发挥而不加以克制,必然一发不可收拾,到长了就更难“治”了。
而这些需要压制人的本性,加以引导出来的“善”表征,因为不是发自个体内心的心甘情愿,便统称为“伪”。
其实,人性本恶在陪伴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需要我们不停地自我克制各修正,才能变得更好——“善”。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无一不是人性的“恶”在作祟。
如果人性本善的话,还需要那么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我们吗?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约束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君不见,那么多的规范和准则,都规范不了人性的“恶”,害人性命的、夺权谋利的、居心叵测的……足以证明人性本恶,要不然就不会有那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为了克制人性的恶,自古以来的各类圣贤们是想出了无数办法:国与国之间有公约、国内有法律约束和各种道德标准规范、各类僧道尼、各家流派的思想,必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等等!都是对人的本性进行制约。
我们只需谨记:人性本恶!我们得不断修行,尽可能多的去除自己心中的那份恶念,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一切的善都是伪善,只是让我们清楚:为了不更多的让我们陷入丛林法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随心所欲,克制自己的行为,虽然不是本真的表现,却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安身立命。
那么,不是发自内真实想法的“伪”又算什么呢?
一切善都是伪善的“伪善”,就是违背本心而做出的善意行为。反过来说能得善意,“违心”又何妨?
伪吧!这些的伪能侵透更多领域,世界才更美好。
20170915
熊逸书苑:如果人们真的理解平等,就不会想要平等。
老师从社会关系中论述了不可能存在的不平等性。
细想也是如此:战争从何而来?它就是从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来。国与国之间从大范围来说话平等的,于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OK!我们武力解决!
古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也来自于等级,于是很多小国成了大国的附属国,进行朝贡关系,大家相安无事,这种关系也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而一国之内为什么有更多的和谐?也是因为有等级,从君王到臣民,大家各尽职守,相安无事。而如果大家都是平等关系,那么,依然会乱成一锅粥,也全是武力解决问题。
其实,在社会关系中一直以来就是有不平等的存在。因为人人平等的社会一定是你争我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名分相等、权势相等、还是地位相等,都没法形成统属关系。于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争斗自然发生。这个很好理解,平等就多斗嘛!
那么,为什么有这种必然现象的发生呢?
因为人的欲望和私心是无穷无尽的。这种人性偏恶的驱使,谁都想得到更多的资源,就会不管别人的死活。于是,等级和名分运应而生,给每个人规定出资源分配的相应份额,大家相安无事。
现在的世界最能说明不平等才能更和谐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就以中、美、日三国为例。日本仰仗着美国势力,不停跟中国叫器,因为在日本眼里跟中国是平等的,它才不怕你呢!而如果它在美国面前感觉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形成一种不平等关系,它跟多的是乖乖顺从;而中美关系中,更多的是种平等关系,于是中美在世界上“吵”翻了天。
和谐有序的社会必然是不平等的!
那么我们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去追寻哪种平等呢?
去追寻社会给与我们生命权的平等、去追寻法律给与我们保护权的平等、去追寻社会给与你“创造力自由权”的平等,去追寻社会给与我们追求幸福权力的平等。这些个人自我权利的越平等,社会越是进步!
真是越了解社会关系需要不平等,我们的内心其实真不会去强求社会关系的平等了,当然,如何突然有一天,人人都没有了私欲,社会就不需要这种不平等关系了,但,这可能吗?
还好!值得庆幸的是你想要更高层级的社会关系,你就去努力,也有机会获得,这也是一种平等权,因为相对来说社会没有剥削你追求更高社会等级的权利。
20170916
武志红:练就人际关系中的火眼金睛。
今天的重要知识点:原生家庭的模式,它会内化到我们的内心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把内在模式投射到社会关系中,这是一个轮回和重复。
在你童年的时候,如果你的父母是你的贵人,在你的内心深处就住着一个贵人,你展现的外部世界中,也会遇到很多贵人;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中经常受伤,你在当下关系中也会继续构建这样的关系。
明白这些知识之后有什么用呢?你会明白一个人当下想跟你构建什么关系,反映的是他的内心和他的童年,而这会让我们在改变关系模式时,能够有更多办法。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总是对人不友善,投射出来的是那种他内心的一种不健康,也就是他在童年时代,原生家庭就对他不友善,内化到他的心中,形成成他的性格。因此在应对这种情况时,不要认可他的对你的不友善,知道他的缺憾在哪里,不为他所动。
由此我也想到自己的一种总是除之不去的瞬间产生的念头:遇到什么事情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强”过别人,而不是那种“与人为善”的念头在第一时间蹦出来。
这跟我的原生家庭有关,我父亲总好与人争强好胜,记得在我第一次出门的时候,他就交待:在与人发生争斗时,先下手为强,情愿吃钱亏,不能吃人亏。
这直接导致我在与人产生矛盾时,第一反应就是怎样“胜”过人家,而不去想更好地解决问题。我花了大量的意识来提醒,但现在也不能把这“第一意识”清除。
由此及彼,你就会练就人际关系的第三只眼:火眼金睛。
为自己在每个关系场景中设计“均匀悬浮意识”。
那就是:一边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而另一个“我”在观察我和他。
也就是能注意到“他”反应出来的情绪,分析出他的内心投射出来的童年境遇;又能观察到在这样关系中的我和他的区别,不受他的影响,能清楚判断出他在关系中产生情绪的原因,同时知道处理的方法。
这个悬浮意识,跟笑来老师在讲元认识能力时,讲的那个“我是大脑的主人”中的“我”是一样的。而观察中的“我与他”中的“我”就是大脑和身体了。
20170917
熊太行:如何和同事“掏心窝子”
下面是老师总结的十条,外加一点自我的理解:
一:把对方当盟友。(盟友的关系随时会消失和破裂,所以得有所保留。)
二,同事不是亲哥亲姐,更像那种爱抢你糖的表哥表姐。(人往高处走,你如果是高职位,很多人盯着的。)
三,不要过多的讲自己的隐私。(这都有可能成为别人议论你的材料。)
四,一点也不要提自己在公司的各种关系。(可能会导致别人轻视你和嘲笑你。)
五,同事说话要做笔记。(无形收获同事的信息,有利将来运用。)
六,大嘴巴同事是好的信息来源,多请教他们别等他来问你。(收获更多同事的信息。)
七,准备一些通用话题,给不够熟悉的同事来交流。(如:房价、交通、雾霾、降温、高温、梅雨季节、财富、公益、慈善、育儿、教育、置业、安全、移民、梦想、明星、深造、相亲、择偶、电影、电视剧、家、父母、远方……)
8,聪明人都懂得如何说蠢话,不要看不上蠢话问题。(蠢话能让人不设防,更容易拉近距离。)
9,和分享经历相比,共享同一种情感,在某些场合上特别好用。(跟对方情感记忆犹新而通除的地方进行触碰,引发共鸣,而自己又能随时从情境中抽身而出。)
10,如果男性想当女性之友,在她们讨论女明星(男明星就绝对不用)的时候,探头进去一句:“她整过”就行了,这招百试不爽。(能让女性朋友有更多的心里平衡。)
在职场明白一些规则和套路很重要,但在明白这些规则和套路之后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心中有剑,但我藏而不用。
何止职场,我们的生活场景还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