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从小学学到的语文课本里的段落,到中学……后知后觉到了中年才逐渐发现语文课本里全是人生。也就是初读不识书中意,待历尽千帆少年不再,再读已识得其中的世味辛酸。就好比你在学生时代贪玩时射出一个弹珠,许多年后,终于狠狠击中了此时此地此身的你。
记得小学的课文里有一篇《和时间赛跑!》老师告诉读就读。让背的时候那就背。但始终也没能了解文章命题上的真正意义。其实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啦,你的昨天一旦过去啦,它就永远变成了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等我们有一天会长大,逝去的童年都已成过往,才真正体会到,度过去的所有时间已不再复返。
有一篇文章《社戏》那是鲁迅的作品,其中有段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啦。”我们在童年说往事时,并不总是向往,还带着“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惆惘憾悔!还有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是父亲送我,那时的父亲买票,托人看行李,过程中的讲价,诸多的叮嘱,那时的年少总觉得父亲啰嗦,麻烦。可长大后读懂这篇文章时,才觉得那时的自己是幸福的,而幸福的真正意义就是,回家喊一声爸妈,有人答应着,哪怕碎碎念念,也更想着岁岁年年。当幸福成奢望时,才发现有多么的不懂珍惜,如今成年再想起心就有多痛。
林海音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那篇文章让年少时的人看不懂,可等长大后,晚点,再晚点的时候,才懂得,亲人的离去,其实是一生的潮湿,想起来就会下一场只有你自己看得见的雨。杨绛的《老王》整篇文章都围绕着老王来写,直至老王死啦,埋啦,作者追忆着与老王的对话,追着老王给我的香油和鸡蛋,还未来得及表示谢意,如果有一个人远远的落在你身后,力所能及就拉他一把,因为善良是一种天性,但现如今善良却变成了一种选择。
关于爱情,有人言说,《孔雀东南飞》和《氓》是语文书中最令人遗憾的两篇文章。前者爱而不得,后者得而不惜。过去封建下的礼教可以说是吃人都不吐骨头,但爱里受伤,又在爱里得救的人,让我们明白,一房一车一纸婚书,却远不如爱始终如一。鲁迅的作品《故乡》《少年闰土》也是好文章,年少时的玩伴,可以叫一声,“闰土哥。”可长大后,再见时的欢喜和凄凉时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最终还是恭敬的喊了一声“老爷”突然间就知道,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早已被可悲的世俗隔了一层厚厚的障壁了!世间有一最好的词——别来无恙。但在人生中的高考后,毕业后,工作后,成家后,人海浮沉一番后,如果我们还没走散,我就会承认。
王勃最好的文章,《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在少年时真的读不懂,但老师却说得背,是篇好文。那时只当是看客。现如今才知,那是人生之悲,是求而不得,是事与愿违,是留不下也回不去,是缺个机会,也缺个从头再来的勇气,没有在深夜恸哭过的人,是真的读不懂。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们明白,过去那些许许多多“为我而死”的他们,也曾鲜活好看,也曾心念所爱的他们,苦都被他们吃尽了,才轮到了我们的甜,最终却有告慰的一句,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未选择的路》让我珍惜偏爱“来之不易”的你,也偏爱每个促成来日可期的今日。
或许回过头来,我们会觉得为什么从前背起没什么感觉的课文,现在却觉得很有味道?因为少年读书时,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而我们的人生就恰如这些课文,年轻时读不懂它,只有走过了悲欢离合,尝遍人生百味,方才明白其中的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