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悬疑到最后的快意——读《直到那一天》

悬疑到最后的快意——读《直到那一天》

作者: 写意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2-07 15:35 被阅读1966次
《直到那一天》豆瓣评分

《直到那一天》豆瓣评分8.4,带着很高的期待去读它,幸好没让我太失望。

1.故事是这样的

故事发生在1980年的冬天,一场空难夺去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168人性命,但一个三个月大的女婴却奇迹般地生还。被救下来的女婴身份无法确认,因为当时有两名女婴同时登机,各自的父母在空难中丧生。能辨认婴儿的亲人只有一个6岁的姐姐,但太过模糊不足为证。柯、韦两个家庭展开争夺婴儿的大战,最终柯家败落,但其不愿放弃调查,从而雇佣私家侦探爵轻信做彻底调查。调查长达18年之久,水落石出后,结果无外乎婴儿姓柯或姓韦,但此时却出现了第三种答案……。

2.故事讲述方式足够复杂

本书两条线索交叉讲述故事。侦探爵轻信受雇于柯家,对这一案件展开地毯式调查。第一条线索便是以他的调查过程为中心,以札记形式呈现给读者。审判后女婴归属韦家,名唤米莉,米莉与哥哥马克及奶奶生活在一起。第二条线索便是马克阅读札记及寻找米莉。

本书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故事的开头以轻信在18年后受雇时间即将结束的那一刻为起点,爵轻信调查无果,准备举枪饮弹的一瞬,发现一个关键的突破口,从而收回了自杀行为,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查。马克与米莉名为兄妹,却暗生情愫。米莉在收到轻信的札记包裹后,身世更为扑朔迷离,痛苦的她选择消失在众人视线。马克边阅读边了解轻信的调查过程,边寻找米莉。阅读到最后,也没能知晓米莉的真正身份。他主动卷入案件当下,凭机智推理破晓最终结果……。

3.吊足胃口的悬疑

存活至今的米莉到底是谁?从空难发生那一刻便在下疑问了。柯家势力很大,有足够强大的律师团为其保驾护航,以为小婴儿会无悬念地判给柯家,可却败在一条名贵金手链上,结果反转,婴儿将落户韦家。

米莉在贫困的韦家成长,爱音乐,学习好,品味高,极有高贵气质,与韦家的家庭环境格格不入。读到这部分时,我想,好了,结果出来了,米莉实在应该是柯家丽莉,审判弄错了。柯家有财有势,有贵族血统,在气质类型上一目了然了。在1980年那个没有DNA检测的年代,这种错误发生也情有可原。但讲述到这部分时才不到本书的三分之一,答案不会这么快就给出吧。

果然,爵轻信又相继发现了证明米莉不是丽莉的证据。例如恐怖峰上的小木屋外的小坟墓,里面挖出来的细小金属圈,证明死去的婴儿是属于柯家。

然后又出现了三年前检测出的DNA结果,柯家和韦家各有一份。首先展示的是柯家的,对比结果不符合亲属关系,那毫无疑问就是韦家的了。但等韦家的那份结果揭示之后,结果也不符合亲属关系。

茫然了,难道还有第三者?恰恰地,这时出现了第三方人物——一位未婚先育的女性,而此时,已经过了书的最后阶段了。婴儿的父母亲果真是另有其人——既不是柯家也不是韦家的。

作者的功力很不一般。草蛇灰线,意在千里。前面埋下很多伏笔,一层层铺设,一次次有意导偏,让读者像提线木偶般跟随作者的指向走。读着读着,发现作者是虚晃一招,他埋藏的伏笔其意就在于让读者落入陷阱,气得直想扔书。但一会又拿起来,因为作者又设置了足够的好奇之外,读者不断地会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越到后面,读的兴致越大,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然后大呼一声:原来如此!阅读的快感很强烈。

4.温和地揭露人性

悬疑往往与犯罪相联系,“犯罪——侦破”是其固有模式,其中不时充斥血腥、暴力、低俗等。但本书里,对每个人都是用同情的笔端来描述,对人性的复杂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解读。即便罪恶贪婪如爵轻信,为了金钱,在接本案子之前,有过杀人的劣迹,接到本案后,又谋杀了韦家的爷爷(奶奶也要一同谋杀的,但侥幸逃过),他人性当中还是有可挽救的部分。在长期与韦家接触过程中,他爱上了那位年轻的奶奶,从而在生活和情感上照顾了这一家人。他也充分促成了马克与米莉的感情。

又如前面提到的丽莉6岁的姐姐,终日持一把手枪,随时准备射杀抢夺了她妹妹的人。但也仅是持枪而已,一直没有伤害任何人,直到真相大白时才把枪头对准了爵轻信。反而是她自己,幼时被爷爷滴溜到媒体及大众面前,一次一次说出“这是我妹妹”这样的违心之言(她对妹妹印象相当模糊,见面时间少得可怜),小小的心灵已被现实惊吓至扭曲,以至于三十岁的成人之躯只有小孩的身高和身材——潜意识里拒绝成长了。当她带马克去到她为妹妹保留的房间时,我们在惊悚中还是能捕捉到她等待妹妹回来的细腻温柔,对妹妹巨大的爱意。与马克相处时,不时流露出来的对男性的正常渴望,小日记本被一页页打开阅读,就好似她隐秘的内心被一层层打开——这本是一个应该倍加呵护的小女孩啊!

另外,冷酷如冰的柯家奶奶,其实是虔诚的基督徒。为了赎丈夫犯下的罪行,她在丈夫成植物人后将用枕头闷死,然后自杀,让一切纠纷止于死亡。

在看书的过程中,总在某个时刻腹黑某个人物,总觉得她或他是幕后大BOSS。可一次次地,作者又赋予它温和的人性。有如被巨手大力顶到天花板上,又被温柔地托下来,如坐云端。

冷酷出拳,温和收拳,让这部小说增添不一样的悬疑魅力。

5.不得不吐的几点槽

首先,这是一部法国小说,叙述中总是穿插大量的景观、场景描写,稍显冗长,又有故弄玄虚之嫌。当然,外国小说都有这个特点,我从小到大不太喜欢正是这个原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让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但作为一部本应紧张刺激的悬疑小说,当然要照顾读者一睹为快的心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笔墨,从情节出发,以故事性来吸引读者,而不是大量的文学性语言描写。

其次,女主人公米莉或丽莉的着笔很少,使这个本应出彩的人物隐隐约约,不够明朗。对自己身份纠结使这个人物应该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为了迎合作者所设的局,而努力让她往柯家血统成长。当真相现显现后,她的形象与平凡的亲生母亲没有丝毫相似之外,让人感觉格外突兀,有被戏弄之感。

还有,爵轻信这个人物不够生活化,他最初扣人心弦的自杀行为也好,十八年来的札记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也好,展现的就像是一个舞台上的人物。有动作、有任务、有心理,但他的存在好像是为成全这个故事,他的死亡也只是对故事结尾做个交待,总体不够自然,不贴近生活。

总而言之,本书的悬念设置满足我对悬疑小说的期待,体验到阅读快意,但写作不够坦诚,相关人物不够层次或自然。译者的理解和翻译与原作者意图可能也有一定误差,姑且理解。

相关文章

  • 悬疑到最后的快意——读《直到那一天》

    《直到那一天》豆瓣评分8.4,带着很高的期待去读它,幸好没让我太失望。 1.故事是这样的 故事发生在1980年的冬...

  • 直到最后

    当说起自己的那几段感情的时候,希望你们的嘴角是上扬的,尽管当时的过程让你有点难堪,但至少你经历过了 在所有的感情中...

  • 直到最后

    今天的风吹醒了昨日的梦 泡沫的光彩游走于人们的眼眸 流浪的人们仍在奔走 徘徊在点点的星光里与远处的梦中 汗水在夜里...

  • 直到最后

    浩宇刚上大学的时候就追求木子,不是什么一见钟情,只是因为荷尔蒙的躁动,身边的人都像放出鸟笼的鸟,当初的压抑一旦释放...

  • 读《直到那一天》

    这本书已经读完三天啦,是在从呼伦贝尔回家的飞机上读完的结局。大年初三带上这本书开始的呼伦贝尔之旅,中间有段...

  • 当普通人以爱的名义陷入疯狂,你该如何区分善恶的边界?——《直到那

    2018年7月28日 ps:《直到那一天》属于推理悬疑类型的小说,本篇文章含有大量剧透。 “1980年12月23日...

  • 窃听风暴有感

    甚是无聊,看了部悬疑电影窃听风暴,从头到尾在铺垫就像在品茶得耐住性子,直到最后才看到本片的内涵。其实人生也是,看了...

  • 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

    成长就像看一本悬疑推理的小说。越翻到后面,知道的越多。直到最后发现,有些对了,有些错的离谱。 奶奶静坐轮椅,前面是...

  • 沉默,直到最后失败

    有时很羡慕别人朝朝暮暮,无尽的相处陪伴。有时很羡慕别人一个眼神,便了解彼此想说的一切。有时很羡慕钟情等待,那无论多...

  • 一直到最后

    “一直到最后,我依然爱你”。 所以你那永不泯灭的真情,才足以推过威严幽晦的永恒,仍然回到我心间。 到生命尽头,到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悬疑到最后的快意——读《直到那一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vp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