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五)漕运发达 仓储重地(2)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五)漕运发达 仓储重地(2)

作者: 若水胡杨 | 来源:发表于2023-04-06 22:40 被阅读0次

    漕运的发展

    元朝建都大都后,运河便是运送江南物资的重要航道,是大都繁荣的大动脉。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可见水路运输对元朝的重要意义。

    1276年疏挖以大都为重点的南北大运河,到1289年,元朝发武卫亲军千人疏渗河西务至通州的运河,同时开挖安山至临清并北接卫河的会通河。至此,南起杭州到通州的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比隋朝的运河缩短了近千里,但漕运船只能到达张家湾的三个码头。通州到大都的漕粮主要由陆地运输,难保大都的需要。

    为了解决通州至大都的漕运问题,都水监郭守敬提出建议,开凿通州到大都运粮河,获得批准。

    由郭守敬主持开凿,从1292年8月开工至1293年7月竣工,全长164千米,建闸11处,共20座,巧引昌平白浮诸泉水,扩大了水源,引入岔山泊(今昆明湖),东流经西水关入大都城,东出文明门(今崇文门),沿金代闸河故道疏泼到杨闸,为减少落差,延长河道,放弃闸河故道改向东南新开河道。于张家湾入白河。

    漕船采用梯航之法逐一过闸,能抵达大都的积水潭(什刹海)。这一年秋,元世祖忽必烈到大都,经过积水潭,见船舶蔽水,漕粮堆积如山,非常高兴,遂赐名“通惠”。(通惠河)成为一条重要的糟粮运输河道。

    漕运的繁荣

    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大通桥建成,它标志着通惠河新起点的开始,后来又挖掘几处“月河”,建造多处滚水坝等工程,调节水量,以利航行。

    1528年,御史吴仲主持开挖通惠河竣工,从而奠定了由通州的土坝和石坝转运漕粮的基础,京粮由石坝卸船,经通惠河运到京仓。通粮由土坝卸船经护城河或车运入通仓。实现了通往京、通各仓的一套完整的里遭渠水系。

    “坝”就是用土或砖石筑垒的小矮墙,围成广场,成为堆放漕粮的场所,也就是停泊潜船、堆放漕粮的专用码头。

    通州每年漕运开始于农历三月初一春暖河开之际。山东、河南二省的遭船到通州,举行开漕典礼,祭祀坝神。祭祀完毕,一年一度的漕粮运输、验收工作开始。

    漕粮上坝季节,东、北二关停泊的漕船、民船,连绵数十里,几乎没有间隙,真是千墙万艘。扛夫摩肩接踵,商贾游客车水马龙,小商摊贩比比皆是,人声嘈杂,喧嚣鼎沸,灯火辉煌,彻夜不宁,极盛一时。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漕粮运输每年达400万石左右。

    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京杭大运河用船,统一改用“清江造船总厂”制造的漕船。

    明景泰、天顺年间(1450年一1460年),配置漕船1175艘,每船配备漕兵10人,专门从事漕粮运输的漕兵达12.17万人。

    在大运河上航行的官船,民舫总数最多达四万余只。清代,各省漕粮运往京仓的称为正兑米,运入通仓的称为改兑米。

    漕粮又称为军粮,为粗制白米,主要是供奉八旗军的粮响。白粮又称皇粮,为精制白米,是供奉官员和朝廷所用。奉粮也称杂粮,多是麦、豆、小米,是各地营兵的口粮,乾隆年(1737年),经大运河运到通州的白粮达768938石。自清迁都北京以来,利用京杭大运河运输达180年。

    大量漕粮囤积于皇家仓库,仓库的选择既要临近京师,又要交通方便,通州距京师咫尺之遥,兼备京杭、通惠运河水运的便利,金、元、明、清800年间,不仅是遭运主要码头,并且是仓储重地。

    古代在仓廒内储粮,不用药物,就能避免因潮湿而霉坏粮食,又很少发生火灾,存储期又长,这种储粮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通州人民为此也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五)漕运发达 仓储重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xp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