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俗人,我喜欢鸡汤。
尤爱唯美句子,像东一勺西一勺地品味着不同咸淡,不同作料,有滋有味,总不腻烦。
这是一个有后现代感的时代;海量,碎片,本末倒置——这种信息形式,本身是有毒的。浅尝辄止,凌乱涣散。缺乏营养,消化不良。
但秉承120%的笃信——它们是鸡汤啊;管它一滴一碗,一南一北,喝下去不就是大融合吗。
刺不刺激大脑伤不伤胃,看你自己够不够强大。
“知识的传递本身不是教育”,鸡汤也是。无论哪种鸡汤,哪种喝汤的方式,灌下去,有没有化成营养和能量?化成的那些营养和能量,又用来做了什么呢。
知识不是物品,传播不在于传递,而是吸纳。
营养学说,you are what you eat;知识界说,you are what you read.
从吃,到学,本质上都是把外界“内化”的过程。
有部豆瓣评分9.2的电影《工作细胞》,讲述身体的“操作系统”;这个无法像头脑操作系统一样不断更新升级的设备,日夜面朝衰老运转;而每一种不起眼的伤害发生时,其实体内都有万千细胞努力工作,互相协力,拼尽一切只为了让体内有一个安稳正常的环境。孤独,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意识过,有37兆2千亿细胞,从来都只为你一个人拼命工作和存在。
在恢弘无边的智慧和微小忙碌的运转机制之间,是我们的整个人生。在生命面前,鸡汤是渺小的。肤浅与深刻,碎片与整合,食品营养到精神能量;如果把人看做一个整体操作系统,这些都是输入与汇合,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
陈丹青曾经描述法国幼儿园孩子“郊游般的艺术课”;他们不仅在教室里一笔一画,更多的时候,是在卢浮宫和梵高艺术馆,各种姿势躺上地板上,喝着咖啡,在阳光与木板地的气息中感受着文艺复兴。熏陶是一个整体,老师的讲解,木板的气息,光线的迁移,哪一个不是输入,哪一个不是“营养”呢?
这一切对“成材成功”是否有助,并无法定论;但他们属于成长;因为它让我们找到与生活相处、与生命相通的途径,于是“总有方法过得更好”。
哪怕,只好一点点。
至少,还有37兆2千亿为我们浴血奋战的细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