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煮了饭,在炒着菜的时候孩子们跟奶奶回来了,妈妈请开门,还在楼下孩子们就大声喊着妈妈,立马出去给他们开门,开门后一个大大的拥抱,额头亲了亲,迎接两个孩子回来。
康:妈妈,你在煮什么呀?这么香的?
妈咪:就是普通的菜呀,土豆呀,黄瓜
康:我不要普通的菜,我要昨天晚上吃的加了火腿和肉的粉
妈咪:今天我们没有买河粉,明天奶奶买了我们再煮好不好?
康:开始嘟嘟嘴,生气状,小声叨叨,我就要吃河粉,我不吃啦(此是第一气)
此时的妈咪其实可以安静的坐下来,抱着小乖乖,游戏着说,我的小宝宝想吃米粉,我们明天吃好吗?但我们今天只提供这些菜菜
期间弟弟各种拉扯妈咪去陪他,说都说不清,说,哼,妈咪都不陪我的,脑补下我在炒菜的水深火热中,一个哼哼,一会说逻辑狗没帮他弄好,一个拉拉扯扯,菜烧到一半,经历了好几次的情绪,我感觉我开始不耐烦了。
黏乎妈妈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乖,而是因为他们很想念妈妈。他们想知道妈妈是不是也很想念他们,于是就通过这些行为来试探妈妈。当孩子的行为妨碍大人的时候,大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希望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打扰妈咪。因此呢,孩子的情绪并没有被看到,他表达了自己的想念,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反馈,没看到的孩子只能进一步的通过各种作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情绪的表达,来试探父母到底有多爱他,多想念他。 这时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先回应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你是不是因为一天在学校很想妈妈呀,所以你才说妈咪不陪你?妈妈也好想念你呀,但妈妈现在要煮饭给你们吃,要不肚子该饿饿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长大就意味着不能总是跟妈妈在一起,你需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你可以看看绘本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我们会在心里时刻的想念着对方。
我们这一代人呢,从小缺失了情感教育,即使学习再多的育儿知识,也会出现道理都懂,但一到现场就忘的情况。一出现情况就容易急,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不要马上就跳入到我要矫正他这个行为的惯性思维当中。
好不容易做好了饭菜上桌,哥哥看到土豆,看了一眼直接说,难吃(此是第二气)
此时的妈咪其实可以出去积极暂停,回来温和的对孩子说,若是你不怕饿,你觉得难吃的话你可以选择不吃,而非妈妈情绪失控
原本还有几个鸡蛋我想去煎给他们吃的,一看到这幅不动感恩的样子,怕是太惯着你们了,鸡蛋我不煮了。
我彻底火了,大声 一句,你觉得难吃你可以不吃,你出去。这时候的康哥还在碎碎念,眼睛有点斜着(他生气的时候就会这样),看到一些白眼珠子,我当时火噌的上来,真有大人的冲动,但是他还喋喋不休,幸好我还控制了自己的手,没有拎他起来,送出门口,否则又是一场腥风暴雨。
接着康哥就又变成念叨我要吃鸡蛋(此为第三气)
我装了饭,吃着自己的,让他坐着生气,他搓手我也假装没看到,反正不吃一顿也不会少几斤几两的肉。
但是这时候的我实在怒火攻心,没控制住,一直在说哥哥,你出去试试,看看你有地方吃饭没?(说的比较难听)其实现在想想,
有情绪的时候妈妈最应该做的就是闭嘴。生气时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伤人的。因为这些不好听的话,形同废话,对事情的改变,一点作用也没有。苦口婆心的重点是,我可以怎么帮助你。
奶奶说要去煎鸡蛋,被我阻止了,孩子应该什么菜都要吃,觉得不好吃可以少吃点,这个时候去给你们煎鸡蛋并不就是很好的爱你们的方式。奶奶听到我平静的说出来,她洗了锅也没有再去煮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们,还是把碗里的饭都吃完了。
妈妈在吃饭的时候讲起了妈妈初中同学打着手电筒上学的故事,吃饭菜都是饿了的话冷的饭都可以吃两碗。
现在我们也要培养自己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可以让自己吃饱,是保障自己生存的一项技能。
哥哥最后就说自己醒来上学天已经亮了,是很幸福的啦。
哥哥听着,但是现在想想自己还是唠叨的太多,可以换个更好的时间来讲故事。
其实现在反思,孩子其实黏糊我的时候,我暂停手头纷繁的杂事,安静的抱抱他们,跟他们稍微的打闹下,是否可以达成共识,我去忙自己的呢,详细的记录下来这些场景也是时时警醒自己,下次争取做的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