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人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满足所有需要的理想关系,而是不用再担心自己的表达不被理解。
人们通常认为是欲望带来冲突,冲突又导致痛苦,是我想要的太多,所以我要降低自己的欲望。实际上这是对欲望的误读。只有那些关乎生存的欲望才需要获得满足,其他大多数欲望需要的只是理解性的回应,比如承认、允许或者认同。
欲望本身没有错,如果欲望没能获得理解性的回应,才会带来痛苦。关系的核心,就是理解,是读懂他人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欲望、恐惧和羞耻。理解一个人,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真正地理解一个人,实际上是一件挺难的事。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呢?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他人、实现共情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
为什么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的烦恼看起来各式各样,但最终都指向两个主题:存在和价值,它们构成了“我”的核心意义。“存在”,指的是“我”被看见、被承认、被允许;“价值”,则是“我”被认可、被肯定、被欣赏。这些意义关乎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是人的幸福或痛苦的重要来源。
你发现没,这两个主题,无论是被看见还是被欣赏,都是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有关“我”的意义,不是我自己构建的,而是通过来自他人的回应建立起来的。
肯定的回应能让我获得愉悦感和安全感,让我能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否定的回应则让我感到沮丧和不安,让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感受。
所以,人的精神痛苦的形成是和他人有关的。他人的回应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在镜子里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是不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说,人的一切烦恼源自人际关系。
如果你喜欢读心理学方面的书,你应该常常看到这样的话:“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只有你能拯救你自己”。这样的话给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烦恼的形成好像都是我自己的问题,比如“是我做得不够好”“是我要的太多”“我需要学会放下”。
但当你放下这些欲望的时候,你的内心真的能够平静祥和吗,你的生活幸福感就能够提升吗?
其实并不会的,这只是我们对欲望的误读,我们对欲望的第一个误读就是,人的痛苦是欲望带来的。
有欲望是很正常的,比如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就常常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各种需求,包括吃零食、玩玩具,而父母对其需求的满足必然是有限制的。一旦孩子坚持要求、父母坚持规则,双方经常会演绎成孩子大哭大闹,父母烦躁发怒的局面。
面对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是否满足欲望,而在于是否满足了欲望所代表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一个人被允许获得满足欲望的开心体验。当父母给孩子传达出“我知道你还没玩够”的态度,孩子就会确定,“表达需要是被允许的,爸爸妈妈是愿意让我开心的,只是我现在不能再要了,明天我还是可以得到的”。
这时,虽然孩子会有些遗憾,但仍然保留期待。相反,如果父母变得很严厉,摆出各种道理拒绝孩子或者直接忽略孩子的需要,孩子可能就会觉得,父母不高兴了,我的那些欲望被否定了,这会让孩子感觉“我的开心会让父母不开心”。
被拒绝、被否定,会让你不断质疑自己的需求;被嘲笑、被贬低,会让你感到自己不配表达需求。这些对欲望满足带来的开心体验的否定,才是痛苦的根源所在。
我们对欲望的第二个误读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其实不是人们贪得无厌,而是欲望背后至关重要的“意义”没有被满足。贪婪的欲望看起来只是不懂克制,但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真正的问题。
比如,缺乏来自人的情感回馈时,很多人就会用物质满足来替代,但它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感。情感匮乏的坑永远无法用物质、权力或者性填满。所以,不是欲望本身有问题,也不是人要的太多,而是欲望背后的情感需要没有获得回应。
面对痛苦时,人们有一些常见的反应。比如想要用理性解决情感中的痛苦,又或者大发脾气,表达情绪,情绪背后的羞耻和恐惧却难以启齿。有时,我们连表达情绪都做不到,反而会说自己身体不适,说自己头痛、心慌、胃口差,用身体感受来代替表达心理的痛苦。哪怕一个人已经采取了各种防御策略来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很多时候依然会很难受。
这是因为情绪是一种用来表达感受的语言,而不是一种需要消除的症状。比如,焦虑、抑郁,以及在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各种状态就是人们在内在痛苦的影响下显现的各种反应,是内心痛苦的线索。人类的难题,或者说人类关系中的两个困境,分别是“两难”和“双盲”。
“两难”的意思是,在关系中,表达需要可能会招致拒绝和否定,这让人感到恐惧和羞耻;但是不表达需要,问题和痛苦就消除不了。也就是说,亲密需要靠近,而靠近可能会受伤,这就是“两难”的意思。
当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需求背后的恐惧和羞耻时,它们就处于盲区中。如果对方和我们一样,那么我们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对方,这就是“双盲”。
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对夫妻,丈夫出轨了,原因是他觉得妻子对他关心太少。妻子很受伤,无法接受丈夫的指责。丈夫希望妻子关心自己,妻子希望丈夫认可自己;丈夫无法面对自己是一个背叛者的事实,而妻子也不愿承认自己的确对丈夫有些冷漠。
问题到底出在哪?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丈夫压抑了对关心的需要,他害怕自己被妻子拒绝,而在他的出轨对象那里,他反而更容易表达需求。妻子不确定自己是否是被喜欢的,觉得主动靠近丈夫会显得自己很卑微,于是和丈夫保持距离。
丈夫不知道妻子不关心自己是为了逃避卑微的感受,妻子也不明白丈夫不向自己表达需要是因为害怕被拒绝。双方都无意识地隐藏了真正要表达的东西,用攻击做了替代表达,用击中对方痛点的方式来掩饰自己无法面对的部分,陷入了恶性循环。这对夫妻的问题表面上是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实际上他们是双双陷入了无法表达和无法听懂的困境中。
我们都曾因为不被理解而受伤,但我们依然渴望关系、渴望表达和理解。那么,是否有跨越两难、穿透双盲的解决之道呢?我们要如何读懂自己和他人内心的需求呢?我们下次再分享。
唯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