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天做的事说的话里蕴藏着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
凭借着这个社会中的人事物的反应,我们无意识的选择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反馈于外界的信息是否正确呢?对于生活工作里的成功与失败的解释又是怎么样的呢?它是客观正确的吗?
心理学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从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到阿伯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
而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则更能说明归因的不同维度对成功和失败行为的影响。
当了解了一件事情成功失败的原因后,能够为我们未来的选择做出相对明智的选择。
那么这个理论是什么呢?
韦纳将我们的归因从三个维度来解析的。一是内部与外部归因,比如我们考试取得高分时,那么是这次的考题相对简单呢?还是由于自己的努力或者能力决定的呢?
二是做成事情的稳定性如何,这里又分为两个部分:内部稳定性由我们的能力、技能、态度决定;外部稳定性如考题难度、出题人等决定。
三是事情的内外控制点,即我们认为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还是完全取决于外界而不能控制。
归因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做成一件事情后根据结果来做解析,如果在我们开始做一件事件开始前,从这几个维度大概分析下,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例如这次自己考北大应用心理专硕,根据这个理论而让自己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首先考取名校试题难度大、录取比率低,外部不稳定因素我不能控制,但根据往年的报录比来看,自己在心理学有一定基础前提下还是值得一试的。
这次筹码是自身的这个因素了,那么该分析下自己凭什么可以比那些大学本科心理学,以及大脑比自己聪明的人一较高下呢?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那么心态稳定和时间管理很重要,但是大多数报考北大的人一般这方面没有多大问题;接下来涉及另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除了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等不同外,是否可以借助外界力量呢?
对于考研来讲,知识的难重点学习很重要,于是自己买了往年成功考取这个专业的人报考的培训课程和讲义。
最后,最重要的是自己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否可以在考场中成功提取呢?那么这个学习阶段的战略很重要,一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应用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保持大脑卫生、理论案例的结合、思维导图的建立和记忆卡片等;二是:利用心理各门派理论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如适当的放松给予自己奖励、首因近因效用等。
写下这些心理学小常识也是构建一个好的习惯去帮助自己学以致用。
“栗子已嚼好”。所以生活中,是否也可以放慢自己的归因方式,去更好的了解自己对待事情的看法,然后为下一次决策做准备呢?
明天再见。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