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看了一个用研的视频《高敏感人群如何停止内耗》,让我对“高敏感人群”产生了好奇。近一年来,我好像对一些话题、声音、人特别敏感,属于一提就烦躁。所以我是高敏感吗?带着这个问题读了视频中推荐的一本书《天生敏感》。
什么是高敏感人群
过度敏感、玻璃心、内耗,观察细节、情绪变化感知强、感知敏感(如对光、声音)。人群中占比15-20%,男女占比相等。
1)倒U模型:
解释心理压力、工作难度与工作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过犹不及。高敏感的人群阈值比较低,很容易就达到高峰。
2)人体双脑分析理论
人的大脑有2个系统:激活系统和抑制系统。这两个系统非常有意思,敏感性也来自这两个系统间的平衡。
激活系统会发布原始的指令,激活行为,会变得勇敢、好奇、冲动;
抑制系统会抑制行为,使我们保持警觉、谨慎小心。
有的人激活系统和抑制系统都比较低,所以这类人比较喜欢安静的生活,佛系人生。
有的人这两个系统都非常强大,这类人总是想尝试新鲜的事物,但之后会精疲力尽。
而敏感者的情况又有几种不同情况。有的敏感者的抑制系统一般,但是激活行为系统较弱;有的人激活系统行为一般,单抑制行为系统非常强大。
成长经历对敏感的影响
1)高敏感的形成
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与身体本能的敏感反应拥有类似的道理。
以婴儿为例:2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激活系统,会表现出愤怒、生气;6个月大的婴儿会有抑制系统,10个月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了选择是要停止还是继续当前的状态。
如果婴儿在面对恐惧时,可以给他安全感,那么婴儿可以学会正面面对恐惧。
有的婴儿会有睡眠问题,即常见的睡得不踏实,总是睡觉时哭闹,这与一种激素分泌相关。婴儿的皮质醇(“应激激素”)分泌越多,睡眠就越少,白天就越容易会害怕,分泌更多的皮质醇。
如果婴儿的睡眠问题没有得到控制,长大可能成为高敏感者。
2)家庭教育对敏感的影响(焦虑型/回避型/安全型)
焦虑型:家长过度紧张小孩,小孩可能会太脆弱、不敢探索外面的世界;
回避型:如果家长太忙不怎么管孩子,小孩会尽可能独立、不去依赖父母,与父母分开也会表现得冷漠,这类为回避型婴儿;
安全型:在面对危险时,感受到安全,知道怎样很好地处理过度刺激,观察优秀的人,学会了照顾自己。
焦虑型人应如何对待高敏感?
1、焦虑型高敏感人群,表现得脆弱。越是避免受到刺激,受到刺激时就会变得越是激动,需要明白压力永远存在,应学会与压力共存。习惯压力的存在,积极面对。
2、生命的港湾,可以是有形的人,更可以是无形的工作、回忆、信念、冥想时的内心世界等。如果安全感更多的来自无形的港湾,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3、练习界限感。高敏感的人容易被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困扰,人际关系中容易发展太快太亲密。所以可以练习界限感,无法承受的刺激都划在界限之外,界限感不是不情不愿的保持距离,而是学会降低这些刺激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练习不受噪音的影响。
其他
高敏感者的亲密关系:处于承受范围内的高度刺激,会令人产生自我扩张和兴奋的感觉,这些感觉会使高敏感者受到某个人的吸引。也就是说,当高敏感者遇到有吸引力的人时,更容易坠入情网(但也可能更难)。
羞怯和敏感没关系。在社交场所产生过激反应,可能是环境因素、其他事情引起,不一定是羞怯,所以高敏感人在社交场合产生一些过激、慌乱,无需自卑、担心太多,忽略这些外在的因素,不要被影响了。
内向和善于社交没有直接关系。内向的人只是会转向内部,面对主观自我,而非转向外部世界,面对客观物体。内向的人更重视生活中主观的一面,不愿受到客观世界的过度压力。
读完概括如下:
· 我不是天生敏感,是受环境影响(有点倾向于回避型敏感);
· 对高敏感人群有了大概的轮廓(最近一年有点焦虑型敏感);
· 书中建议的一些方法:如何应对高敏感,如何利用高敏感的优势等(对我目前还没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