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到16号在院里值班,一个人看书也挺安静,心放空了,脑子就有灵感了。这种任务让我隐约有在部队担任公务员保障领导的感觉,但这里不必像部队那样遵守严格的时间规定,也没有那么多强迫繁杂的任务,更达不到提心吊胆时刻警惕的程度。
把值班室打扫了一遍,墙角到处是柳絮,应该有一个半月没打扫了。老师交给的任务,会及时完成并汇报。在给四个办公室一百多盆植物浇水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惬意的,即使不需要去南门口拿报纸,空闲的时候也会去校园和同学走一走。
在整理大二、大三、大四档案的时候,似乎能想象到每一个同学的大学生活,平庸的一直平庸着,优秀的一直在更优秀,档案的厚度就是一个直接的对比。同样的时间长度,却创造了不一样的大学厚度。不过大学厚度也不一定取决于档案的厚度,因为还有很多同学在自己独辟的蹊径上自由收获着。
看书之余,也写了一些文字。当兵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之所以在烦忙的任务里坚持挤时间写下十多万字的日记,就是想把重复枯燥的日子过得不重复,把孤独的生活过得不孤独。马斯洛《对人性的进一步探索》中写着:“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参加暑期实践活动,为了准时赶到,我们早上七点多就得出发,而这个时候正是北京上班的高峰时期。被推进人群之中,身体就不属于自己控制了,这让人很不爽。除了在网上,我第一次真实地在这么多人脸上看到那么多的无奈、僵硬、焦虑甚至难受,还有惺忪的眼神里透露出的各种无法形容的复杂情绪。
夏日早晨的阳光明媚刺眼,天空很静,但匆匆忙忙的地下只有闷热、喧闹与浮躁。城市、交通、生活、工作,困住的不仅仅是身体,这一路的辛酸,重复往返,没有停止的时刻。从晚高峰之后拖回家的疲倦身心通常又是没有规律没有节制的夜生活,在被迫躲进梦中依然无法找到心灵的静谧之所,次日的阳光又不会主动拥抱自己,还是得自己穿过密集的人群去寻找阳光。
我担任联系人,没有固定的小组,第一天跟着娄婧、常潇和小凤,上午去了国家信访局,下午去了钓鱼台国宾馆。活动开展比较顺利,战士们积极配合,双方都很愉快。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军装,熟悉的哨音,熟悉的被子让我感觉亲切。接待我们的代理排长,我总是下意识把他当成以前一个战友,两人长得很像,说话声音很像,笑起来也是眼睛眯成一条缝,所以就更亲切了。
中午在信访局食堂吃自助餐,饭菜很赞。午休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铺腾出来给我,给我拿来新的毛巾被和枕头,“是不是感觉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嗯,出来了,才知道部队的好。”之后他又调出一个班宿舍给三个女生午休。下午睡觉时听到起床哨音我猛地立起身,几秒钟之后意识到我已经退伍了……
起床之后走过一条街赶到钓鱼台,整个空气里都散发着一种威严,让人不觉紧张与严肃起来。在和战士们互动的时候,比起上午那个中队,他们明显表现得更兴奋,因为任务的原因,内心更压抑神经绷得更紧,所以中间我给大家介绍了几种身心放松的方法。原本计划结束后排长带我们去里面转转,恰好碰上那天习总在里面接待默克尔,进不去。
第三次我跟着丹阳和凯迪去了中国人民银行执勤部队,跟着丹阳就是放心,什么事都有条不紊,在一起也总是挂满笑容。中午结束后一个二期班长带我们到外面吃饭,有个男生的好处就是可以很爽快的接受,比如说请吃饭的问题,只有她们两个女生就可能先扭捏拒绝一阵,运气不好遇到直接一点儿的就不会第二次留你了:“那行,任务紧就不送你们了,辛苦了。”于是她俩昨天就只能自己去外面吃杂酱面了。而我会直接爽快的答应,我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第四次跟着世玉、卢湘和九妹去了西城区看守所,活动也顺利,印象较深的,他们指导员的口头禅就是“挺好的”,不知道是中队的活跃气氛影响了他,还是他的乐观带动了中队的活跃气氛。中午在队部蹭了一顿饭,休息了一会儿,奔向下一站。郊区视野开阔,万里无云,走在树荫下的点点阳光里很随意,让人有一种出了北京好远的感觉。
下午两组集合一起去阜成门机关大院。结束已经六点了,我和丹阳、倩影、老四商定去两百米内见到的第一家餐馆去吃晚饭,于是就到了一家粤菜馆。团辅结束,明天就可以回家了。
2014.7.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