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63b96bc5a6cabe5e.jpg)
7 痛别西施
越王勾践为了复国,采取了文种的“灭吴九术”,其中第四条就是“美人计”。
文种从全国各地选了美女,由王后季爰把关,挑选过后,再送去学才艺,然后送往吴国。
王后认为,真正的美人要具备三点:第一,相貌娇美,身材匀称,线条、身段要正;第二,才艺俱佳,会吹会弹、会唱会跳;第三,行为端正,举止言行有大家风范。
而施夷光便在名单之列。
当初文种提出用美女麻痹吴王意志时,范蠡并没有觉得不妥,他清楚夫差的品性,文种此计不失为一道良策。可是等到范蠡再见到施夷光,他立刻悔恨交加,将如此国色天香送给夫差,他实在是不舍,不舍啊!
文种一眼看透范蠡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范大夫若想留下此女……”
范蠡怎能在这个时候留下西施?西施的绝世美貌太出名了!众人皆知。他下意识地拒绝,“在下绝没有这么想,只是为此女可惜,要离国去服待夫差那样的人,怎么能不伤神呢?”
文种听了之后,拍了拍范蠡的肩膀,淡淡地说:“我越家女儿,个个都可惜。”说完,抬手拿起笔将施夷光的名字划掉,说道,“范大夫既与她相识,不如当面跟此女说清楚,而后送到王后那里,总好过士兵们拿着诏令去她家找人。”范蠡沉默以对。
第二天,范蠡去到苎萝村,见到了西施正在唱哀婉的歌,原来是三年前战败破国的耻辱,让她无处寄哀情。
但是,当选美一事传遍了各个村落,她也担心这事会落在自己身上。当她见到范蠡的那一刻,她以为自己还有另外的命运。
可惜,那时的范蠡没有娶西施的勇气。
范蠡低下头,不敢再看西施的眼睛。西施看着范蠡惭愧内疚的神态,幽幽地说道:“越人当为越国牺牲,我只恨没有生为男儿身,不可以上阵杀敌。”
范蠡看向西施,说:“可惜越国女儿能做的事,越国男儿做不了,否则,我范少伯甘愿替你挡下所有灾祸。”
西施惨然一笑:“先生的话我铭记在心。我问先生,是否非去不可?” 范蠡点了点头。“我若宁死不去呢?”
当时的越国上下都以复国为己任,无论老幼妇孺,都重担在肩。在范蠡负责的军事训练这一块,凡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男子无论参不参军,都是军人,妇孺老少都是预备军人。然后再从中男子中挑选精壮者组成“特种部队”。
那在女子中呢?文种认为,越国要“借女儿家之势”,以美色迎合吴王,瓦解他的意志——理智的人都知道万恶淫为首。
范蠡叹道:“姑娘休说气话,我知道你会去,身为越人,但凡有一分复国的希望,都要尽全力去做,你自然不会例外。”
“先生知我,我也算无憾了。”西施坐在溪边石台上,怔怔地望着溪水,过了许久,才又说道,“先生,我还有再回到若耶溪的一天吗?”
一个17岁的妙龄少女,要以这样的方式去救国,而且这个女孩,还是自己的心上人……西施的话刚一入耳,范蠡鼻子一酸,险些落泪。
他站在西施近旁,看着面前的汩汩溪水,语气坚定地说:“我会接你回来!”
虽然范蠡给西施做了心理建设,但西施入选之后,还是愁眉不展,从未笑过。
而范蠡狠下决心疏远西施,把自己的情种搁在心中一个没有阳光的角落,不让它继续发芽生长。
可是,等到几个月后范蠡再见到西施,不由得不吃一惊:西施病了,不仅消瘦萎靡,连双眸都已深深凹陷下去,眼中满是哀愁,全然没有了往昔的活力。
范蠡深情地望着西施,眼神中藏了万语千言。
西施和范蠡对视着,两行泪珠无声滑落,她迅速转过脸去。
等到旁人走开,范蠡走到西施床边,缓缓说道:“我自小跟高人学习治国之术,自认胸中有几分韬略,即便越王入吴为奴仆时,我也从未看轻过自己。但自从在若耶溪再遇见你,我就明白自己有多无能,多渺小。在国内大选美女送入吴宫,是文大夫跟越王早就定下的灭吴大计,我无力更改,也不能质疑,因为这是一条胜吴的捷径。眼下越已国不像国,年年向吴国纳贡,君主蒙羞,百姓受苦,君臣别无他法,只得出此下策。不过我今日向你立誓,有朝一日一定带领越军打败吴国,把你接回若耶溪畔。”
范蠡轻轻坐在床沿,紧紧握住西施的双手,他饱含柔情地说:“你放心,我永远不会放弃你!”
西施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这种感觉令她晕眩。半晌,范蠡才轻轻松开手。
到了中秋节这一天,范蠡又专程来看望西施,西施给范蠡弹琴,琴声悠扬令人心醉神怡。而西施又如此之美,仿佛是吸取了苎萝山和若耶溪全部的灵秀精华孕育而成——这让范蠡心神荡漾。
后来范蠡抚琴,西施伴舞,陶醉其中。终于范蠡站起身,一伸手拉她人怀。
西施意犹未尽,在他怀里娇喘吁吁,她的胸部剧烈地起伏着,粉汗淋漓,她双眼迷离地看着范蠡。范蠡只觉得心跳加速,强烈的欲望从心底涌来,一浪强过一浪,让他再也无法抑制,热烈地吻上了西施的双唇。西施含羞,轻轻闭上了双眼,脸上现出两朵红晕……
此处留给看官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年后的一个秋日,第三批绝代佳人登上凤舟启航吴国。范蠡一直将船队送至固陵城外,江面水雾迷离,船队渐行渐远——无论是西施眼中的范蠡,还是范蠡眼中的西施,都越来越模糊。
他们不曾想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此篇正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