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二十岁初的时候,感觉整个人就是小白,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决定,不知道领导同事说的话的内涵。
感觉周围一大波愣头青。恰恰让老道的人觉得这些愣头青如软柿子好捏,自己听了很懵,却一筹莫展。
比如说领导问我选择带军训,到底是选择带国防生还是带电信,我一脸懵逼,想了一个晚上一筹莫展。问了寝室里的人,都是一脸懵逼。有的人很清楚自己,别问我,我自己的事情都搞不拧清。(哈哈,搞不拧清,是句方言,我喜欢听,恰好提醒人要拧得清。)最后,不用等我挑选好一点的选择,就被指定了。我现在想笑过去的自己,就这事还能想一晚上,还要到处请教人,真是没脑子。现在这些从前的事,对我没有吸引力,甚至可以说不感兴趣。说白了,就是书读的少了,没思维,没见识。
有时候,遇到事情实在不知道怎么办,而且我父母是给不了一点实质建议,没有主见的人。然后在部队更是没有网络,有巨大的信息差。即时每天读点普通的散文,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没有主见。得做点什么补救。
这还不够,我需要从不同的人身上汲取经验教训。我不听芝麻点子的没味的碎事儿。我会问问别人怎么飞黄腾达的。只要我想到的问题,我没什么不敢问的,如果看着别人的态度想跟我聊天的话,我就继续问。年轻的时候,吹牛拉呱的时间可长了,其实信息差小的地方,那问出来的开挂人生基本太少。
简单来说,我那时候就是迷妹,迷糊的小妹妹。若有人觉得孺子可教也,ta就教你一些成长的经验,我会听着点点头。
我觉得得向周围年纪大个七八岁以上的人请教,我首选那种说话语气对我缓和的人,对我一言以拒之的人,那就下回啥事也别请教,那种人说话总是当头棒喝,我又没做错什么事。我的意思,说话语气语境需要平和友好,才能交流。在学校里有班主任严加管教,我没必要在生活中遇见班主任式的朋友,谢谢再见。
然后要看看身边的人是否稳妥,有的人真的很好,年轻人问ta,ta绝不卖关子,绝不会说绕弯路的话。你回想ta说得话,绝对有道理,绝对实诚,而且分析的绝对对你有利。
不过,也就问个一两次吧,感觉事不过三,再问些小儿科的问题,那样让别人感觉我自己没长脑子。
而且年纪轻的时候,总是问别人怎么办,我觉得不行,脑子没长我头上,即时有的人肯教我,我也不想多问了,因为我自己怪不好意思自己没脑子迷迷糊糊的。
没事跟部队院校里的名校生聊聊天,寻找别人考上985的根源原因,找一些可学可复制的能力。可能我活泼可爱清秀,别人还是愿意跟我聊聊天的,说得话不会有吹牛的成分,更多的是谦虚与朴实,有什么好教材好书也会分享,不过,感觉脑子好的人靠自学成才的多,没花什么家教钱,也有其她女孩子一起加入聊天行列的。我想找出的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原因,我是什么时候落下身边人一大截,得刨根问底的问别人从什么时候用功读书的。最后考上985的人总结,高中很重要。
当然了,如果朋友圈985学霸们推荐啥值得一看的书单,那我就看看。看书嘛,总要看看的。考试分数考不好那是另外回事。可有些书就像做好的饭菜,只要吃下去就行了,也不用考试的,不用有压力,它是自己变好的翅膀。能看得懂的书,都试着努力看完。有空看书的最大好处,就是遇到了高人,你可以和ta聊几句天,不是说很聊得上来,但是ta会不会说几句让你脑洞大开的事,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比如我听来了清华的本科生有人有summer school,指的是去世界名校英国牛津大学当交换生,我真的是又羡慕清华大学又羡慕牛津大学。我站在一千条街外的距离羡慕别人,听听最前沿的科技与新闻。
没办法做决定的时候,我就自己慢慢想。
到后来,2017年的时候,我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评论版四大名著,金圣叹评,相当于站在一个经历世事的四五十多岁的人肩膀上看清世界,一行一字一句,将事情一件一件抽丝剥茧,告诉你作者最讨厌谁,作者没明说,他来说。什么事情作者最憎恨没明说,他来说。社会万象,身边人的心思,你多半就能猜的八九不离十。
然后每天哲学式的问问自己内心。反求诸己。
这样,不至于马大哈式的错失良机,不至于弄错是非,明辨是非。心里面门儿清。
但是我现在如果遇到愣头青,一般不想主动给人家说什么建议出什么主意,怕人家搞不拧清事相反过来说我。人家若问我,说说自己的建议给人家参考就是,别肯定的说道别人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也许不一样。
牛人的实力特别能打,看着只有羡慕的份。我就会联想到自己荒废了多长的时间,以及我使小性子这也不想学,那也不爱学的,以至于错过太多心动的世事。哎,吃亏倒使人清醒。
人生也没有捷径,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是知识改变命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最美好的世事,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得到。自己的能力才是自己的底气。
还有昨天做出的小成绩不能拿到今天来沾沾自喜,保持清零心态有助于自己走得长远,不懂多学多问,只能说增加自己的能量,使自己内心胸有成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