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给文章起了这么水的名字,我觉得这个名字很接近网络爆文的风格,虽然我不喜欢绝大部分的网络爆文,但是我觉得他们撰写题目方式很直白——我就是要用题目勾引你。
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内容上真的只说两种人。
不存在的第一种人
第一种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先说这一种不存在的人。这第一种人虽然不存在,但是我们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会去效仿他们、崇拜他们,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效仿的是不存在的人。
这第一种人虽然不存在,他们在我们心目当中却可能以各种形象出现:他们的形象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身边的朋友,可能是电影明星,或者可能是小说当中一个虚构的人……
他们究竟是谁?
小时候,小孩子抬头看着父母,觉得父母很高大。父母可以带着自己去别的地方玩,可以给自己做饭,还能给自己零花钱,而且还能上班!对一个内向的小孩子来说,在一个满是大人的地方工作赚钱,其难度不亚于在悉尼歌剧院开办一场个人演唱会……
父母在小孩子的心中,因此就以一种无所不能的形象出现了。
后来,许多少男少女会追星。八九十年代或许大家主要追歌星或者影星,两千年以后就追什么的都有了。就算是不追星的人,有时候也有几个崇拜的名人。我看网络视频比较久,视频里有各种播客:有的游戏打得很好,有的厨艺很精湛,有的谈吐很搞笑,有的什么也不会但是就是让人觉得有意思……当我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这些播客的生活怎么这么丰富多彩?他们一定是天生就有让生活变得丰富的能力。
不过,后来我尝试做游戏主播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再也没有了。等我自己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发现父母也不是天生就是铁打的。再到近些日子里各种明星黑新闻相继爆出,其中甚至包括从前很有威望的几位,我于是发现明星也是人,也会犯错。读了几本名人传记,发现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天赋奇才,而是被社会和自己“逼上梁山”的。
所以,只要我们认为这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天生就无坚不摧,那我们肯定就想错了。
值得学习的第二种人
相比于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是真的存在的,我们却很少能够承认。
他们生下来和我们的生理构造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后天教育的培养下,他们渐渐地和普通人不一样了。
在别人沉浸在感官刺激的享乐之中时,他们或许早早就意识到这种享乐的无趣,开始追求世界更本质的东西。譬如说,我们沉浸在苹果手机上的时候,乔布斯追求的是如何让自己生产的手机更能吸引我们;当我们在全球著名游戏平台steam上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Valve公司董事Gabe Newell正在考虑还有什么游戏方式能让我们更加上瘾。
在追求的道路上,他们走得不快,但是一直在走。刘慈欣的《流浪地球》1999年就出版了,等到最终被拍成电影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这期间刘慈欣本人就是一边工作,一边看书,一边创作,仅此而已。
这第二种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些或大或小的成就,他们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文集“碎溪集”的一个想法
学无所成,只能写只言片语,希望能汇合成流,所以将这些胡言乱语叫做“碎溪”,其实就是一个个道理。然而道理可能是好的,写出来便发现往往成了老生常谈,所以,今后的碎溪集当中,我想要多放一些具体的内容,譬如我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具体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希望能给读者和我自己更多的帮助。不过我不会写太专业太难懂的东西,这一点读者们大可放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