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福州脱胎漆器——百年技艺,千载传世
漆,
是我国的象形文字,
《说文解字》中说,
“漆”字本作“桼”,
由漆樹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
生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
取自于天然漆树,
中国大陆漆树的中植面积占全世界80%。
生漆经过滤等加工后制成的涂料是重要的生活和工业资源。
在以漆器闻名的日本
生漆被称为“亚洲人的血液”。
Japan,本身便是漆器的意思。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漆盘,
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生漆制品。
距今已有7000年。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可以进行采集,
一年采割时间大概90天时间,
伏天割漆效果最好,
一颗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
3000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
并有着严格割漆制度和方法,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
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漆树上的漆口)
然而生漆对割漆人的考验远不止这些。
普通人对生漆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
误食引起强烈刺激。
割漆人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割漆之前生吞一口,
可防过敏,或杀蛔虫。
割漆人说,
一口生漆吞下去,
自己便成了漆树。
从树上刚流出来的生漆
呈乳白色。
接触空气后发生氧化
生漆的颜色逐渐变深。
成语“漆黑一片”,
说的便是生漆氧化后呈现的颜色。
生漆中的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
其中漆酚是最主要的物质,
决定了漆的硬度和光泽,
并和生漆的耐热性、持久性、抗腐蚀性有关。
漆器是采割漆树天然液体,
经过反复髹漆荫干打磨然后推光方成器。
先秦时期,
漆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
应用于生活,乐器,
丧葬用具,兵器等,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代,漆器进入其历史的鼎盛时期,
品类开始丰富细化,
工艺技法丰富,
类似玳瑁、镶嵌、堆漆等技术开始出现。
(漆器手镯)
曾经在中国工艺史上大放异彩的漆器,
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却是陌生的,
它是古老中国的文化,
却被国人遗忘丢弃在角落,
漆器工艺成了边缘而濒危的传统手工艺。
对于文化我们有太多情怀,
也有太多的不尊重和责任缺失。
福州脱胎漆器,
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
同列中国工艺三宝,
它是失传的夹纻技艺的重生,
采自天然生漆,
加以髹饰技法,
集轻盈与瑰丽于一身。
2006年成为首批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脱胎漆器,
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
以大漆为粘剂,
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
再反复多遍地将瓦灰漆泥刷在麻布上,
完全干透的麻布胎体会变成坚硬的外壳,
待阴干后,
制漆工匠轻敲麻布外壳,
里面附着的石膏胎体被震碎脱落,
留下漆布雏形,
脱胎后得到的麻布胎轻盈坚硬。
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
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
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
(脱胎漆)
一个脱胎漆器作品的制作,
需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工序,
工期一般都要几个月以上,
光是阴干的步骤就要耗费许多时间。
所以一般一个作品出来,
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
对工匠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贝。
福州脱胎漆器
轻巧、耐用和色彩瑰丽。
装饰技法丰富多样,
色彩明丽和谐,
质地细腻温润,
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漆器餐具)
漆器大多呈棕、黑、红等底色,
福州脱胎漆器却有褐、黄、绿、蓝等丰富色彩,
并且会“真金碾泥为色”。
黑漆的底色,
更能衬出金的富丽,
银的晶莹,
而且防腐防蚀的漆器能保证颜色经久不变。
(脱胎漆制作)
脱胎漆器从柔韧的夏布变成坚硬的漆器,
是脱胎换骨的蜕变。
色彩的瑰丽与材质的坚固,
铸就它庄重的气质,
而脱胎的工艺让它轻巧,
易于携带搬动。
脱胎漆器绚丽多彩,
工细柔丽,
可谓是“时间的精美艺术”。
髹饰技法的多样性,
给予了福州脱胎漆器雍容华贵的美。
而这种美,
归根究底在于漆艺自身的艺术之美和精神之美。
漆的秉性与语言早已超越了物性,
加之技和道的浑然天成,
都体现着千年漆艺的万千文华与绚丽。
无论你是喜欢收藏的还是喜欢工匠作品的,都推荐你添加:非遗世家,我们每天都会不停的输出对匠粉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给我们评论提出,匠粉期待你宝贵的意见!
为了让身边更多人了解非遗,欢迎转发匠粉此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