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老宅的邻居们就陆陆续续搬走了,老宅马上也要拆迁了。再过一段时间,老宅曾经所在的地方将会出现另一种繁华,只是无论怎样的繁华,与老宅再无关联,老宅将淡出人们的视线,淡出历史。
多年以后,或许不会有人记得,脚下走过的那个地方,曾有一座二层楼的宅子,这个宅子曾经在那儿站立了百年。这座老宅,是一处日式建筑,没有旧时洋房的华丽,看上去朴实无华,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
后来政府将老宅的外墙粉刷一新,老宅就有了几分靓丽的色彩,不过内部仍是老朽不堪,屋子里的地板,走在上面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房间的木门,推拉之时,也会咯吱咯吱的响。午夜时分,偶尔响起的声音会让一个外人感到害怕,老宅里的住户却早已习惯了,在咯吱咯吱的声音里依然鼾声连连。
解放前,这座宅子曾经生活过一家殷实人家,这户人家祖上是山东掖县人。山东地儿的人或许都听说过这句老话“掖县鬼子、蓬莱腿子、黄县嘴子”,就是说掖县的小业主多,做生意时需动心机,善于筹划经营;蓬莱跑外的多,手勤腿勤:黄县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掖县如今已是个消失的名字,它就是目前的烟台莱州市。掖县原先有个大李庄,这户人家的祖籍就是大李庄的,只是早先这户李姓人家就去了上海开工厂,掖县的根基很早就没有了。
新中国成立时,李姓人家在上海尚有两家工厂,一家肥皂厂、一家火柴厂。李姓人家的男人在上海管理工厂,女性则在青岛老宅里料理家事,养育子女。
五十年代私人产业公私合营,李姓家男人是合营后的工厂经理。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李姓家男人在四十多岁就病逝在了上海,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爷爷。
当初爷爷的父亲用积累下的资金在青岛买下了相邻的两座宅院,两个儿子结婚后就分住在东西两院。解放后,做哥哥的领着家人去了台湾,弟弟,也就是我爷爷仍然留在上海做生意。
爷爷死后,奶奶与儿女们仍住在青岛的西院老宅。再后来,东院收归国家所有院,西院大部分房屋也住上了别的人家。那时姑姑已大学毕业在西安成家立业,父亲也在老宅里结婚生子。奶奶、父母、我和姐姐一家五口住在楼下三件间不大的房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