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妈·共读琐思】站得更高,判断才能更准

【熊妈·共读琐思】站得更高,判断才能更准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1-03-15 07:14 被阅读0次

    【熊妈·共读】曾经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曾经中国自诩天朝上国,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现在我们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不同的是,现在人类已经知道自己看的不够远了

    所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是单纯的励志状态,而是人要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必经的选择

    ——感悟来自“有心理学基础的小伙伴刚接触阿德勒的时候,看到他反对弗洛伊德,会忍不住有内心的排斥”


    侯蕾语写,2021-03-15 06:48:08

    记住今天共读讨论的内容,其实今天的内容挺有意思的,一开始我是想说清楚,文中出现的一组对比词汇,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优越感和优越情结,周磊就提出在这种状态之间会不会有一种平衡,或者说中间的第3条道路呢?

    经过解释,他所谓的第3条道路指的是我既不为自己现在的状况感到自卑,很接纳,又不认为它是有优越性的,不需要别人向我看齐或者追逐更多收获的感觉。

    怎么说呢,我认为如果把自卑和优越开展两个大学生的状态,在这两者之间是会找到第3条道路第3种状态一种平衡感的,但问题在于人的自卑和优越并非某种状态,而是持续出现的互为表里的一些,怎么说这个话呢?一对相对概念。

    如果我们把现在我感到自卑,我要推动自己向前当做某种状态的话,那一定有一个跟它对应的状态,就是我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感到满意,感到优越不打算改变,可是这两种它并非对立,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拥有自卑感的时候,同时就是在追求优越感的,因为对自己现状感到不满,所以想要变得更好,他们同时存在就像硬币的两面。

    我理解,周蕾所谓的第3种状态是指我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也不打算做出更多调整,但这个调整其实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就是我沿着现在自己的这条路去走,而并非完全静止。

    周蕾说他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担忧在于如果我们用目的论来谴责自己,让自己感觉内疚,那可能会产生不想要的效果,这一点我可以理解,在最初了解目的论的时候,难免会对自己心上撕开一道口子,觉得以前我认为理所当然的,原来都是在找借口,那么就会觉得我特别不好。

    但是其实目的论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它有很多相关联的事实进行佐证,也未必见得用了目的论,就一定会自责吧,而且从现在来看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啊,这我们想要通过各种弥补来追求优越感啊,他们都是跟目的论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但是又并非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们在看待目的论的时候,也需要很多前因后果的条件来帮助他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而不是单纯的,然后在一个绝对环境里来判断正误。

    这里举的那个例子很有意思,他说一个1米55的人想成为篮球明星本来就没有客观的条件,所以他是不可能成为的,但是一个180的人他固然未必一定能够成为篮球明星,但是至少有了物理上的基础和可能性。

    我倒也不是为了说服他,而是单纯觉得这里面好像有些东西不太对,后来找到的突破口和解释缘由在于这个可能性,对于没有任何行为付出的人来讲,其实差别并不太大,也就是说一个180的人如果没有付诸行动,努力去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那么它成为篮球明星的几率和E55的人那个完全不可能,基本上差别不大。

    这说明什么呢?除了人要认清楚自己的位置适合做什么,并且以此作出最恰当的选择之外,还要看到我们,并不是因为某些客观条件才阻碍了自己成为想要的样子。

    即便是E55的身高和打篮球之间,这种看似直接没有任何差异的,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判断也是一样的。

    我不觉得一个155的人一定抱着篮球明星的梦想,更何况就算是他不能成为篮球明星,也可以自己去打篮球,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优,即便是一个篮球打得很好的人,能不能成为篮球明星也要看很多客观条件机缘之类的偶然因素也不是自己努力了就能成功的可控范围。

    这样来看,其实所谓篮球明星者本身就是非客观追求的目标,你可以说我打篮球打的很好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但是是否能成为明星,到时候会不会红这个东西真的不可控因素太大,甚至还有一部分属于老天赏饭吃的状态。

    我们依然可以用这个角度来做对比,一个医务部的人看起来它是成为篮球明星的不利因素,但是也提供给我们一种克服自身缺陷,形成我想要的目标,这种状态的推进力量。

    其实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都是活在关系当中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文中所提示的所谓孤独感,也是来自有某人的对比,其实他还不在你的面前,甚至你在一个荒芜的小岛上,只要你想到这个世界的另外一端有某人的存在,那就会感到孤独,这是一种更深层次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但是我们可以从简单的范畴去看待这件事情,就拿我自己来说所有的烦恼几乎都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比如说原本看到我自己的孩子考了96分,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从绝对分值上来讲,说明他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多,只有一小部分还有待提升,但是如果我知道全班的小朋友百分之九十几都得了满分99分,我们家孩子96分,这个成绩是排名倒数第四的那一个,家长的心态可能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会觉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挺冤的,因为他所做的努力没有差别,他考的分数没有差别,仅仅是我们在看到这个分数之后,环境对于参照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就要承受我们巨大的情绪压力。

    我自己也有很多这种体验,本来看到自己的孩子觉得挺好的,结果偶然在某个群里看到别人,比他还小的孩子,却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马上就开始各种不顺眼了,就会找很多借口觉得他今天不专心什么事情没做完,然后把他给痛骂一顿,其实就是为了抒发我自己内心那种不平衡产生的失落感。

    孩子和孩子本来就有差别,这个我从来就知道,但是当他那么清晰的用比较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就不愿意接受了,所以人比人气死人不就是这么个状态吗?

    所以你看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比较,但我不知道别人做的有多好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自己做的差。

    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呢,被父母比较干了,即使没有跟他人的比较也会跟完美状态进行比较,比如说父母看见我们考了99分,关注更多的可能不是99分的已经做对的部分,而是你为什么有一分没有拿到,这也是一种比较。

    就像我之前自我探索到的,我在很长时间里面都会以这种没有做好的负向因素作为动力去激励自己前进,也就是更多的在利用自卑感,而不是主观上正向的追求优越。

    也不是我天生就会这种抉择,而是父母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用到这种方式,所以他变成了我最熟悉的状态,所以不知不觉就会贯穿到自己生活的运用当中。

    由此推论,如果我们只有一种方法就会发现只能用它来阐释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没有两种呢,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来选择用那种方式去阐释。

    对于用负面力量来推动自己前进这件事情,因为从小我的父母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就会天经地义的认为,它就是唯一的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但是到后来接触了正面管教以后,你会发现鼓励让一个孩子或让我自己知道我哪里做得好,下次我更愿意在这个方向做得好,就是一种正向的用好的方式让自己做到的力量。

    现场有小伙伴分享到最初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抵触的,而且这种抵触不同的人状态不一样,以前不太了解心理学的,在心理学这个领域可以算是基本空白的小伙伴,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是原来在这个领域有为你了解知道弗洛伊德,并且以前判断认为弗洛伊德说的各种都挺正确的,这种小伙伴就会产生很明显的对抗情绪。

    我现场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拿语音写作来说,因为我最初接触的是剑飞老师倡导的语音写作,甚至语音写作这个词也是由她这里发明和使用出来的。所以再看到其他的一些老师对于用语音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写作有不同的阐释时,我就难免会觉得她误解了语音写作这个词的本意。

    可是他也只不过是一个组成词汇而已,每一个人在不了解发明这个词的人,用它时所包含的内涵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赋予它新的自己认同的意义呀。

    更何况语音写作这个词还不是生造出来的,对于语音和写作这两个词的组合,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也就是说你形成什么样的概念完全是由自己说了算的,并不能因为别人在这个词上赋予了某种意义而导致我自己的理解权利缺失。

    所以才会出现这些偏差,我接纳自己内心似乎有些不舒服的这种感受,也允许自己想要维护他的想法,这很正当也很正常,而且毕竟还有优先使用权和专利的这种说法,要不然我们注册商标之类的干嘛呢?

    但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如果你只看到了某一个单纯的状态并且只认可这种状态的话,你会认为所有跟他不一样的都是错的,但是你看到更多就会有更多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同一个事实,你会发现大家采取的只是角度不一样而已。

    回溯到人类广阔的历史上,会发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开始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其实就是因为走得不够远,看不到更遥远的地方,有大海有变形的桅杆,当我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外部世界还有很多和我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就不会把我当成唯一正确的。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自诩天朝上国也是因为看的不够远成然,你可以说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已经看的够远了吧,我觉得未必那个时候也并没有主动去看别人到底有多好,只是来的那些人说你很好我就相信了而已。

    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还认为我们是宇宙中唯一智慧的生物,直到现在也没有更多的证明找到宇宙里其他的生物,但是类似于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已经给人类揭示一种事实,就是我们认为没有其他有生命的生物,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限制自己发展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无知开始有自知了。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每一次当我站得更高一点,看见更多不同的情形,我就能有更多机会去看见真实的状况,也不是说以前看见的唯一的时候它就不真实,而它相对属于片面的。

    站得更高,看得越远,看起来是一种理智状态,也是在生活中得出的结论,但是事实生活是我们站得高的可能性着实有限,在地球上你站的再高也只不过是在山峰状态而已,有一天人类发明的飞机可以飞到比山峰还高的地方,再有一天人们发明了火箭可以飞到比地球更高的地方,每一次向上的跨越都带来认知的巨大发展,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见证自己是如此渺小。

    可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知道自己渺小会帮助我们更客观的评价现在的地位,并且找到突破和发展的更好的方向。

    其实这也是两个方向的,一方面是像宏观,当你看到的越多获取的选择权就更多,当你认为不是一件事情是唯一正确的,那么你就可以有更多正确的选择那么向内的时候,当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周围有形形色色,其他的跟我不一样的想法存在,我就不会对自己呢唯一的想法太过执着,也更有机会去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想法。

    还是回到佛罗伊德和阿德勒,这两种不同的心理学见解,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上,为什么我们很多在心理学领域有纤维了,解涉猎的小伙伴会形成一种预先的思维定式,是因为在AR的了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前,我们只能看到佛罗伊德,弗洛伊德在进入的时候是前面空白的,就是没有人跟他竞争。

    最让我想到大概在六七年前,正面管教和父母效能训练,他们之间有一场论战,所谓pd和pet之争。

    其实这两种看起来是课程体系的教育理念本身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他们都是面对孩子,你要用接纳包容开放和鼓励的心态去看见它的优势,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好的引导和教育,他们都是强调要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

    如果我先了解的是pd正面管教,所以面对一个来跟他竞争的新品牌时,就会有内心上的排斥,因为感觉他在抢我的地盘在抢我的饭碗。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跳脱这种资源有限,我们之间是争夺的想法,就会发现不同的教育理念都在更新着,我们原先你认为唯一正确且没有怀疑过的教育可能性,对于扩大整个市场对理智教育的认知是有很大帮助的。

    再站的高一层,我们能够看到原来,这只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已,就会主动去寻找,是不是还有第3种第4种乃至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不再轻易的认同,追随某个已成定局的系统。

    而且我们还能够看到这种竞争其实是市场发展带来的,是因为资源有限,是因为我们要在现在的条件下对客源进行争夺。

    看见这些有助于我们把眼光放的更长远,未必见得要争夺现在的客源啊,我可以开发客源,让以前不太成为我的受众客户的人开始逐渐接受,当然了有人会说这个很难,那也没什么太大问题本来开拓就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们还聊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刚接触唯物论,觉得它很有道理,但是了解了一些身心灵的修行过程以后,就会发现唯心主义,可能会对我们现在有更多帮助,那是说我们小的时候学的那些都错了吗?

    其实它并不错,只不过适应的环境不同,唯物论对于远估中小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的想法还不算特别坚定稳定的时候让他们有一套稳定的理念,可以做拐杖站起来锻炼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本身其实是有帮助的。

    就算是有一些后来放在更长远的历史阶段里面看,不一定正确,甚至会最终被摒弃的方式,他也可能在历史的某个阶段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

    这里我举到的例子是对某些领袖的个人崇拜,在五六十年代那个物资还比较匮乏,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还不高,不太能通过大多数人的思考和理智来实现快速发展和建设的情况下,有一个核心主心骨,大家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会盲目信任他这种状态是最大限度的能够聚集办大事的力量的方式。

    至于有些基础的事情已经做到了,就是采用非理智甚至是非常规的方法,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我们再去调整,就可以对原先的做法进行批判性的继承,那些不好的可以淘汰掉,好的留下来继续发扬。

    所以要看到任何事情在某一个历史环境下,之所以成为主流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就像我的小伙伴们提到的理解以前,我们的理解可能有些误会,觉得如果理解了就一定要接受他,但是现在慢慢的看见李姐,可能只是一种接纳包容的状态,而并不代表认同和反对的判断。

    冯华最后举的那个例子也很有趣,他说我的烦恼其实最大的成效并不来自于跟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自己内心戏太多,有很多类似于偶像包袱的人设,等到有一天可以放下脸皮根本不管不顾,就是想去做我自己最想做的那些事情的时候,发现外在的阻力未必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甚至还变成了某种帮助的力量。

    其实这看起来跟对外界的比较没有关联,其实也逃不脱人际关系的范畴,为什么你会有那么多内心戏会担忧别人的不认同,就是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啊,那别人的眼光是什么呢?他和我不一样,他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希望跟他之间的关系产生某种良性互动,避免恶性竞争。

    由此一来,我们就会做很多特别的事情来让自己形成自圆其说的行为动力。

    所以真的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那些所谓的内心戏也都来自于臆测,当然你可以说别人那里也有很多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不得不考虑,正是因为我们要考虑,所以才拥有了这么多的烦恼,当然了,因为人是活在关系里的,所以烦恼不可避免,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可以说我活的非常愉快,完全没有烦恼,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烦恼也是正常人生的正常组成部分罢了。

    侯蕾语写,2021-03-15 07:13:38

    25分钟5300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妈·共读琐思】站得更高,判断才能更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ph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