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为何有烦恼,有欲望?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便睁眼看世界,一直到长大成人,或许一直到到白发暮年,我们都在学习看世界。小时候看世界是新奇表面,看见米奇扮相觉得可爱,想要触摸。长大后看世界是思考内在,看见米奇扮相也会分析性别,从而决定合影的距离。
所见非所见,所闻非所闻
对外界的感官信息通过刺激——换能——感觉——知觉这一过程,人才能够理解周围的世界。按照佛教中的五蕴说法,就是色(物质的集聚,生成刺激)——受(生成感受,电信号)——想(塑造形象)——行(加上主观感受)——识(被心所理解)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工厂。一朵红色的玫瑰,一首激昂的音乐,通过不同的人,加工厂十分相似乎的玫瑰和音乐,但是相似并不相同。如此,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想要别人都能理解似乎显得太不近情理。不论红颜、蓝颜,这世上本没有永远的知己,灵魂的伴侣。我们本就不同,心中的和谐共鸣不过是一个愿意为对方仔细地说清楚,一个愿意为对方耐心地听明白。
那么感觉呢?为何有些相遇如久别重逢?为何我们会执着某事如一见倾心?正如因果轮回,没有无缘故的爱恨。有一种能够主观感受到的最小物理刺激,叫做“阈线”,低于这条线就是阈下知觉。阈下知觉是感受不到,但确实会产生影响的微弱刺激。比如不经意擦肩而过的某人的面孔,让我们突然想起了旧人;马路上一闪而过的广告牌可能会影响下次购物决定。
有相当一部分意识是我们并不知道的。尽管不了解,但是它们一直在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些看的见的,形成了我们眼中的世界;那些看不见的,形成了我们脑中的世界。有多少人,多少种知觉,就有多少世界。
天下事不过生存与繁衍
所有物种在进化论视角下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繁衍。而在这两个目的之下,所遭遇到的挑战分别就是生存选择和性选择。这是原始的本能,是根植在大脑中的进化选择出来的天性。在判断与决策时这些天性的优先级总是最高的。
为何男性对处女总有道不明的偏爱、一旦条件允许总是向更多年轻女子开枝散叶?为何女人要房要车要存款,甚至将婚姻比作二次投胎?因为父权,处女和婚内忠贞可以提高父权的确定性;原始生育本能更偏向年轻的身体。而女性要承担怀胎十月与养育子女的风险,择偶的目的是寻求保障,并需要让男性用更长的等待时间来证明不会始乱终弃。
然而,由于贪婪、自大、短视、投机,这些天性是在远古社会选择适应的,并不适应短短几百年我们才迈入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总是听到内心两个声音吵架。一个是理性,一个是原始。经济泡沫为何会反复发生,正是因为千百年来人性不变。人们内心当中总是有着最原始的贪婪和恐惧,贪婪会把人们推向疯狂的天堂,恐惧会撕碎泡沫并把人们推向无尽的深渊。
生活是沙滩上的城堡
对与错,好与坏,成功与失败,这些标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含义。昨天小脚是美,今天便不是了;今天GDP是成功,明天便不是了。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印记,犹如一群孩子在沙滩上按照这个时代的喜好建造城堡,一层海浪拍过,又在下一时代重新建造新的城堡。
在财富积累的游戏中,跟风者大多凭人性本能做事,所以一做就错;暴发者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烧高香感谢保佑;富有者看透了人性,看透了事物本质,依靠信息差,利用人性带来商业智慧。然而,看透以后又如何?难道就是无止境的利用人性吗?日本经济停滞,普遍租房无还贷压力,没有从财富塔底一跃而起的机会,房租几十年不变,收入尚且应付生活,如此心静如水,只极致于手边事,这样的生活又有何不可?
不论身边多少斗转星移,认识到境由心生,便不抱怨,不强求。明白太阳之下无新事,便不执着,不幻想。生活还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闲下了,便去咀嚼、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