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学
昨天整理四年前的一些碎片,搜出了女儿读初中前的一段文字,题目是《我的女儿上初中》。或许文字里包含着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许写的是自己的女儿,或许写的是自己女儿的老师,时隔四年之久了,读来还是那么亲切。那片园子已经废弃,却不想丢掉这样的幼苗,只好移栽在这里。如今,女儿已经读高中一个学期了,当然也想就此写下去,写一写女儿的初中老师。那该换一个怎样的题目?权且叫《女儿上学》吧。
女儿很乖,和小时侯的我大相径庭。看到女儿遗传了她爸爸的谦和忍让却不失执着、与人坦诚相见却也爱憎分明的特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女儿五岁就开始读小学,我从未操心过。我是1978年上的小学,九岁的我哭了两天才向父母讨要了能买一本《语文》和一本《算术》的五毛钱,自己跑到那个在我眼里最神圣的地方——村小学,报了名。直到大学毕业的13年里,父母从未为我的学习操心过。
女儿一、二、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是曹敏老师。有曹老师教数学,是女儿的幸运。曹老师声音甜润悦耳,清脆动听,听曹老师讲课,真是在享受数学。也是班主任的曹老师管理的班级别有一番天地,女儿身上特有的认真、严谨、团队意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都得益于曹老师的谆谆教诲。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是刘业英老师。知道刘老师教女儿语文,我很是窃喜,因为早就听闻刘老师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女儿。刘老师不仅有慈母的胸襟,更有老黄牛般兢兢业业、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的精气神儿。在刘老师麾下,女儿语文学得轻松、快乐、自在。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是王津梅老师。王老师写一手让人嫉妒的好字,她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从王老师那儿,女儿学会了宽容和大度。
那时候并没有出台像现在这样的作业要求,但三位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都特别少,从未布置过重复性练习。没有学任何“特长”也不想考什么“级”的女儿三年的时间里不是读书就是玩耍,但那时得益于三位老师的很好的学习习惯至今未改。
四到六年级科目更为丰富,加上所在班级换老师频繁,女儿所遇老师似乎不可计数,但无论哪位老师,女儿说起来总是眉飞色舞,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唯师独尊已占据了她小小的心灵。
写下上面的文字已经很久了,竟只字未提女儿上初中的事,只是感觉还有许多值得孩子写一写,值得她的妈妈写一写的小学老师,有很多还没有写到。比如薄老师,付老师,宋老师,明珍老师,小鱼儿老师,艳儿老师,阿媛老师,小文老师,小徐老师,萍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个个那么可爱,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美丽的种子。
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任芷慧上初中去哪儿上啊?”
“还在这里啊。”
“不想转走?”
“从来也没有这样想过啊。”
不相信,不相信。于是再解释一番。
昨天,女儿已经考完试,真正放了长假,只等上初中了。我又在想她妈妈当年读初中的那些事。
能读初中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三年初中里,老师有很多,只有三个老师是在课堂上说普通话的,是正规的师范毕业的,不是民办老师。校园旁边有一大片棉花地,秋收时节帮老师摘棉花,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帮忙的,棉花地里的个个全是“钦点”,所以比让老师留下开小灶还开心。老师就在我们旁边和大家一起干,学习的事情只字不提,个个都有一股劲——我要比老师还快!确实有比老师还快的,但课堂上却从未听说“我要比老师学得还快”的,可能是从未听说罢,但我的心里,老师一直是神圣的,从未改变过。
迷人的是预备河北岸的那片树林。
比那片树林还迷人的是学校东墙外的树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