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一家外出遛一圈,路上接我一闺蜜电话,希望我过去和老同学一起坐坐,聊聊天。
的确,当今社会运转速度过快,越来越多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内在战争”中,越演越烈。
同学自己的确也很有实力,人漂亮身材好且物质条件丰裕,自律又好强,照顾家庭养育孩子,赚钱一样都不差,同时她也有“完美期待”的一面,期待一个理想原型的来到,呵护自己,理解自己,也渴望同样是实力派,两人旗鼓相当,携手共进。
可是,现实中理性的思考下,梦想又破碎一地,让一个强大体面的个体遭遇“破碎感”,于是陷入负性情绪,怀疑、挣扎、冲撞、撕扯…
外面的人似乎看得也比较清楚,却又使不上劲儿。在喋喋不休的评价者面前,你根本不存在。她没有机会去觉察到自己内在未被接纳的部分……
比方说,一个女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由妈妈抚养长大的,她可能有一种看法,爸爸是不负责任的。那么在潜意识中,她会寻找一个负责任的男人。
希望伴侣能满足这一内在需求,却失去了个人主体的位置。在亲密关系中争吵、互相指责、分分合合,很多时候恰是因为我们讨厌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恰恰也是我们不能接纳自己身上存在的部分。于是就误以为,如果对方改变了,自己感觉就好了……
这既不能让改变发生,也不能让关系更亲密,反而是让彼此在关系中不能放松的原因……
透过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需要被连接、被疗愈、被整合的部分,这已然是成长。借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支持自己,信赖周遭。
如诗人鲁米所说,你今生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只是去寻找并发现,你内心构筑起来的,那些抵挡爱的障碍。
同时我更有这种感觉,痛苦很多时候会让人“上瘾”。闺蜜因为我有专业功底,心疼老同学,希望我能从旁帮忙,我也想过。
可是,我也知道自己的作用,很多人作出某个选择,哪怕这个选择在旁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对当事人而言,也有一个主观动力在里面,是他权衡利弊之后的当下于她最好的选择。
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过:“别人不要,咱们千万不要强给”。我的理解,她目前并不需要我的介入,所以克制是我该做的。
我们所有的成长其实只是去学会在我们感觉不好的时候能够沉下来照顾好这个不舒服,等待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回来,再去处理问题。
所以吧,我不参与,挺好。
我的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教别人如何成功,但我在这里教别人如何失败。我又想把这个话跟更多人说,因为我觉得这个是对我帮助最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