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唐在小说《春风十里不如你》里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话:
儿子问:“你为什么让我学医啊?”
老妈答:“养儿防老。我本来想生四个孩子,一个当售货员,一个当司机,一个当医生,一个当厂长。这样,生活不愁。你姐姐当售货员,不用油票和粮票,不用排队,也能买到花生油和粮食。
你哥当司机,你当大夫,我和你爸有了病,你哥就开车接了我们,到你的医院去看病,不用挤,不用挂号,不用花钱。你的弟弟当厂长,厂长有权分房子。
结果只生了你们三个,而且你哥和你姐都没有出息,不上进,不听组织决定,不按照我给他们设计的轨迹成长。就剩你了,你当然要当医生。”
如果你是家庭和谐的人,你一定会觉得这种现象太过于夸这种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不少父母有意无意的观念里,生儿育女的实质就是把子女当成了养老送终的保险工具。
而这种心态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尤为凸显。
当父母将对孩子的感情当成一种置换,换来的可能是并不对等的一场逆反。
我认为,爱是等价的,我们感恩父母给予生命,而我们的到来并不带有使命。
我认为,爱是相互的,我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而我们的反哺也是天经地义。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纪伯伦曾经说过: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将自己的命运系在另一个人身上本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哪怕那个人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
老家有个远方亲戚,前面生了3个女儿,终于在40岁那年喜得一子,不用说,儿子一生下来便宝贝得不行,一家人都围着他转。
有了儿子之后,男人比以前干活更卖力了,赚了钱就对女儿们说:这钱都是留给弟弟的,你们想都不要想。我老了以后靠儿子,你们到时候都是外人。
儿子长到二十多岁,还是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父亲却用大半生积蓄给他置办了房车,帮他结婚成家。
父亲六十多岁时,突然查出肝癌。医生说要赶紧住院,儿子媳妇却硬说医生要讹钱,说把老人带回家休养,找找偏方就行了,不用瞎花这么多钱。
可是父亲知道,儿子儿媳明明不缺钱,他才六十多岁,就已经被下一代抛弃了。这位父亲有苦说不出,经常一个人偷偷流泪,不到一年便离开人世了。
苏大强式巨婴父母,索要无度,死作到底
《都挺好》这部现代家庭剧,打了一手原生家庭的好牌,正是这样接地气的设定,令观众们的代入感大大提升,这部剧中讲述的原生家庭的矛盾,是很多人都可能会经历的,更是直击如今家长们重视的孩子心理教育,直接让为人父母们看到了,自己偏心,孩子们长大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这部剧的选材就决定了它不是一部浅显的剧,当然在它团团圆圆的大结局外表下,还有很多值得大家深思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最终大结局的时候苏大强患上了老年痴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病,才促使苏大强“悬崖勒马”,终止自己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不再给孩子们添乱,不再将家里面闹得鸡飞狗跳,而是趁着自己还清醒的时候,能为孩子们多办一点事情就多办一点事情,能给孩子们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然而苏大强式的父母在现实中不存在吗?大有人在,只不过没有摊上优秀的明玉罢了。
这是典型的案例,在绝大多数观念落后的城市尤其是农村很常见,在他们的观念里男丁有承载一个家庭重担的责任,所以一旦生了男孩就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这不是爱子女的表现而是一种压迫,是一种有偿付出,然而付出过的回报就是对子女的各种要求。
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
子女的家从来不说父母的家
生孩子是任务
养孩子是义务
靠孩子是错误
这个社会应该多关注老年人“健康”健康不仅来源于身体,更来源于心理。
同时也请视子女为“工具”的父母给你们的子女一条生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