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个小玉,还是那个应届毕业生。
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只有极少部分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大部分毕业生,实际具备的能力(从学校学的、锻炼到的)与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力相脱节。
此时,他们很想求助于经验丰富的前辈,总是咨询他们,什么是更优的选择,这有一些价值。但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辈也提供不了什么参考价值,因为所有人的建议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路径,而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自己的人际关系、学历背景、领悟力、意外机遇等等的全部作用。
举个例子。某人聪明、有学历、人缘好,所以晋升很快,得到高位,他认为是自己的综合能力强,也许背后原因,只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某人创业有激情、有方法、有魄力,带领团队初创成功、上市分股分红,他认为是自己在某个节点的选择,也许是因为他有个好团队。
任何人的事业成功,都是综合表现,而非单一因素,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可能是另一番景象。而在一开始的职业选择,我们并不知道未来能取得什么成就。
未来不可预见。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靠近成功。选择工作前,与其不停地提问,不如在干中学,短时间试错,尽快锚定自己的职业。
成功的人大概都具备两个基本要素:1、有想法;2、超强执行力(妃姐提供)。2比1更重要,想法不落地,一切都是空想。
一、现象
90%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是迷茫的,不仅是中国,放眼全球也是如此。
可能有人不信。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咨询你身边30-60岁的人,他们在当初面临就业时,是否很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绝大多数人会回答NO。
我们再来看一个现象,应届毕业生就业后,找的工作、从事的职业,和自己大学学专业对口的,有多少?
以我自己为例,读的师范,全班50人,从事教育行业的可能20个,有些是想从事没考上,有些是不想从事,觉得教师工资低。这20个里面还不包括中途转行的。
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从事非本专业工作。这还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就业现象。
如果是专业性不强的专业,比如国际贸易、汉语言文学、外语……这些人当中,有80%没有从事和本专业对口、甚至压根沾不上边的工作。
再举个例子,你可以调查下本单位或公司,和岗位职能匹配的专业大学生,有多少。
综合上述,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存在几个普遍现象:
1、听从父母、亲戚的建议,多半会选择保守稳定行业,比如教师、公务员、医院、国企等体制内单位。
2、即使不听从别人建议,或者家人不介意你四处“漂”的人,也会通过家里亲友的关系网里转介绍公司。
3、排除上面两条,比较自信或家里关系网弱的、选择自己应聘的毕业生,也大多会听取一些学姐学长、同学间互相的建议,进入同一家公司,有熟人带能更快适应环境。
二、如何选择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就算现在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也没必要感到焦虑。想尝试做某种工作的动机,只有在真正接触那种工作之后,才会出现。对于从没做过的工作,是不会产生动机的。
最初从事什么工作,既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第一份工作很大概率会决定你积累的第一份经验,适应工作后,你会获得职业安全感,选择继续留在这个行业。
不重要的是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即使最初觉得自己想干这个,随着机遇的接二连三,有偶然,也有醒悟,最终你抵达的可能并非一开始想的彼岸。
尝试认真思考自己该从事什么职业,本身是有价值的,但价值不大。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选什么职业。就算现在有众多的工具,供我们测算自己的优势、劣势,但也只起辅助作用,最多有20%价值,不能代替我们本身做决定。
有人觉得人一生的职业道路,就像登山,从开始就该选择一座山,不断攀登,到达顶峰。其实,登山更像职业道路的中后段,一开始的职业,更像漂流。
漂流的目的,并非为了抵达下岸,而是激流勇进,在职场搏杀中,积累经验,创造机遇,为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指明方向。在漂流过程中,你可能经历大大小小的问题,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际遇。
当漂流到后半段,你终会发现自己要登的山(最大可能是30岁以后)。
把所有的时间、经历、际遇当成“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素材”,最终你才能找到自己那条要走的路。
在奔跑中调整姿态,比你一直做准备运动、一直在热身,要强得多。事先计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按图索骥的做法并不靠谱,应该在过程中收获才对。职业生涯不是事先决定的,而是通过吸收每一次的偶发性事件,努力在最大限度上取得成果。
具体操作,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找到想做+该做+能做的职业)
2、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以结果分解目标)
3、自己的价值观是怎样?(保证航道方向)
三、定义“我喜欢”“我适合”“我能干”
1、我喜欢=我想做
在向我咨询职业的求助者中,不乏名牌大学生和能力突出者。
他们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如果我干的那个工作,不喜欢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官方的回答是:选择了就去喜欢。首先接受你不喜欢工作的事实(毕竟,人性都是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然后告诉自己,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最后,你会发现,没有所谓的选择喜欢的,而是选择了就去喜欢。
有句话叫“干一行厌一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干一行爱一行”,这两种不同状态下的人,其职业生涯是截然不同的。一边是荆棘丛生、各种不顺、上司不给力、大环境糟糕、人际关系差;一边是花团锦簇、升职加薪、娶上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
在对身边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目前的工作,都说不上很喜欢,但有人会在工作中制造快乐,有人会在工作中怨天尤人。
人和工作的关系,就女人和男人的恋爱,你总会爱上那个不是你“理想中的男/女朋友”,按照朋友们的观点:她那么眼瞎,会爱上他?
我怎么这么眼瞎选了这样一份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状态。
在遇到现任前,你怎么能知道你会遇见他、爱上他?
当你犹豫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时,你可以反问自己:我喜欢什么工作?大部分的结果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用这个秘法,就能破除挑三拣四、朝秦暮楚的频繁跳槽魔障。
2、我适合=我该做
解决了“我喜欢……”这点疑惑后,人们还经常会问自己“是否适合目前的工作,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用游泳做比喻,如果你体会不到游泳的乐,不掌握游泳的技巧,你是不会喜欢的,因为人对水天生恐惧。
想搞清楚是否适合,最好的方法是尽快适应岗位,并摸熟工作套路,再看是否适合。
还有一种观点是,在30岁以前,尽量让自己多尝试,降低试错成本,就可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事业。三十而立,30以后,你基本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了(当然也可能一辈子不知道)。
3、我能干=我能做
当你在某个行业里从事多年,逐渐理解并掌握了该行业的从业技巧,和现在从事行业所需能力匹配度很高,基本就能摸到这个行业“阶梯顶端”的世界了。
回头想想,以前随随便便做过各种工作,也犯过不少错误,此时都该知道,那些经历全都是有用的,即使是乍一看,跟现在的工作毫无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事,也可能是掌握如今必需能力的机会。
此时的你,应该在行业里小有名气、小有成就,至少在一定范围的圈子里,大家提到你,会马上想到你的职位,这个职位=你的定位=你能做的事。
作为结果,可能在外人看来你“年薪比别人高”“比同龄人混得好”“有名有利有地位”“出人头地”……但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本质是你找到了你想做、该做、能做的工作。
每个人的事业道路,一开始都不会很清晰(富N代自动继承遗产不在此讨论行列),它更像是一个在迷雾中呈螺旋式上升的阶梯。
有的人拨雾见云,把能力修炼成阶梯两边的扶手,护航自己逐渐抵达“心中的成功”。
有的人迷雾一阵清醒一阵,还有的人没有扶手,最终跌下阶梯,在0-1-0-1……之间反复循环,始终未能走出迷雾。
不管我们是哪一种,都要记得: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就是在寻找自己和工作之间的舒适感,这种舒适感就像你和爱人谈恋爱的感觉,它让你心安、有成就。一旦遇见,就大胆爱,且始终保持热情,你就会发现工作的奥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