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必背简答题汇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必背简答题汇总

作者: jojo鱼啊 | 来源:发表于2020-10-27 08:31 被阅读0次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能够给儿童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

(5)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5.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传统文化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7.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

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0.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

(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11.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

(2)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12.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基础性。

(3)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

(4)教科书的编写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5)教科书的编写要表达确切。

(6)教科书的编写要强化联系性。

1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教学的目标(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的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4.简述我国目前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贯穿要求。

(一)以语言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①含义: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②要求:

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做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

讲授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讲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2)谈话法(或称“问答法”“对话发”)

①含义: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只是和发展那能力的教学方法。

②要求: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好问题,使其具有针对性和梯次性。

教师要善问,保证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①含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②要求:

讨论前要准备充分,设计有吸引力的问题、编好讨论提纲、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

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

讨论后要做好小结。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①含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做实验或示范性操作,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方法。

②要求: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讲究演示的方法。

提炼演示材料意义。

(2)参观法

①含义:是指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所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

②要求:

参观前做好必要的准备,确定观察地点、制定观察计划,向学生说明观察的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参观过程中要做好指导。

参观结束后做好总结。

(三)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2)实验法

①含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进而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②要求:

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

重视示范和语言指导。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及时检查结果。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14.简述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实物、模型、语言、图表以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为理解知识打下基础。

(2)要求:

①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各科的教学特点。

②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③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

④要重视语言直观手段的运用

⑤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

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

(2)要求:

①遵循教学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教学。

②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③要正确处理好顺序和进度的关系。

启发性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那能力。

(2)要求:

①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②在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规律的关键处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1)含义:是指一方面要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

(2)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重视补充有教育意义的资料、事例和影像。

④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是指教学中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要求:

①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②认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

③改进班级上课的教学形式。

量力性原则

(1)含义: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2)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②准确评估教学内容的难度。

巩固性原则

(1)含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5.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动机原则。教师如何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要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16.教学包含了哪几方面内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有哪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的简约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学的合作性规律

18.简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非同步运行一一对应的

19.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

(1)教学是社会经验的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0.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1.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1)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工作主要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钻研了解教材、分析研究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四个方面。

(2)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取决于许多条件,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语言清晰、双边活动积极

(3)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的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提高课外辅导的效果:第一,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第二,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检查和测试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帮助教师进行教学,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

22.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1)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3)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5)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23.简述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1)客观: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主观: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4.简述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①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②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也不能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以及社会互动性。

(3)学生观

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者的主动性。

(4)教师观

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5.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6)倡导发现学习。使学生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

26.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得较快,之后逐渐减慢。

(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27.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培养:

(1)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帮助学习者建立合理的信念

(4)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

28.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如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

29.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4)高效率地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5)维护良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0.简要回答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又称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艾里斯认为,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31.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

32.简述人格的特征。

①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②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③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们在人格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

④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也有的,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3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不平衡性。(3)定向性与顺序性。(4)差异性。

34.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35.如何理解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中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地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有极大的可塑性。

3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纳自我。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整并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7.简述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其主要变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3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39.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途径。

原则:(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校德育必须明确目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我国的德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人。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二)疏导性原则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养成良好品德。

2.贯穿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又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

2.贯穿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要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穿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当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共同努力,来控制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贯穿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含义: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的形成和发展。

2.贯穿要求:

(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方法:(一)说服教育法

1.含义: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它是学校德育中运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2.贯穿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

1.含义:是教育者以他人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以培养其优良品德的教育方法。

2.贯穿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用榜样作用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三)实际锻炼法

1.含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学生的意志锻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贯穿要求:

(1)坚持严格的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四)情感陶冶法

1.含义:是通过创设和利用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2.贯穿要求:

(1)创设良好的环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五)品德评价法

1.含义:是指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促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促使其优良品德的形成发展和稳固深化的方法。

2.贯穿要求:

(1)要目的明确,客观公正。(2)发扬民主,获得集体舆论的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六)自我教育法

1.含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自我教育法的具体方式有: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受教育者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贯穿要求:

(1)启发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2)引导学生掌握自我修养的标准,并自觉进行自我评价。

(3)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反复锻炼并培养自我修养的习惯和能力。

途径: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40.简要回答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都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的时候,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41.简要回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42.良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3.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我管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必背简答题汇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et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