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骑着一辆小单车,在小城街道来回穿梭六七公里去听一场摄影讲座。
摄影,或任何一种表达形式,其实都跳不出个人的观念。你所看到的,你所记录的,你所感受的,其实都跳不出“自我认知”的圈子。我想这或许也是万物相融、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的根源;是人,有可能胜于资本或人工智能的希望。
以下为记录笔记:
一、街拍三段论
(一)街拍第一阶段:记录。
我家就在岸上住 韩江。
(二)街拍第二阶段:不仅仅是记录和观察者的角色,人文情怀。
1.布列松:法国人,决定性的瞬间,着重于抓拍;
摄影:在熟悉之中发现陌生,不仅仅只是记录。
2.杜瓦诺,法国人,不仅仅是拍,还有观察,谓之“摄”,影像比原来丰富和复杂。
(三)街拍第三阶段:不还原,不强调对焦准,人与人之间很陌生、很疏离、很躁动。体现自我的感受和情绪。
1.威廉·克莱因运用在新闻摄影和时尚摄影中不同寻常的摄影技术被认为是革命性的。
克莱因作品中那些倾斜的街道,失败的对焦、变形的人脸,动感而鲜活,甚至浮躁,充满着现实中的偶然性,显然完全无视卡蒂埃-布列松的创作哲学,并且挑战着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
2.罗伯特·弗兰克:偶然性事物的反差与冲击。“拍就是硬道理”。
理念不同,影像也就不同。
3.李•弗里德兰德: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捕捉。弗里德兰德着迷于俯拾皆是的街景,喜用玻璃等透明物体增加层次,使人和物皆变得令人吃惊和不可思议。沃克·伊文斯评论说:“弗里德兰德的照片呈现出:这个世界是多么冷漠、执拗、凄凉和性灵枯竭。它们像恨的短诗,对社会风景做出了苦涩而滑稽的观察。”
小结:纯恋物—人文关怀—恋物恋影融合——恋影。
二、民俗摄影
有趣 有意义;
从决定性瞬间走向偶然性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