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末,我扔掉了半个家。
数不清的未拆封化妆赠品、堆满衣柜已经不穿的衣服、挤满桌子的瓶瓶罐罐……它们如今就那样躺在地板上,批评着我的浪费。
更让我觉得脸红的是,看着这些旧物,我才发现自己原来花了那么多钱,过的只是一种“囤货式的人生”。
1
刚毕业的时候,就想着用赚来的钱把生活填充得更好一些,不知不觉中给自己买了好多东西。
遇上打折,完全看不清自己要花多少钱,眼里全是折扣。冲动之下就把它们买回家,几乎不用或者不怎么穿。这种事在我们身上实在太常见了。
我曾经想过把这些旧物处理掉,但就像面对众多追求者一样,难以取舍。
饼干盒Billy跟我说,“你不是也挺喜欢我的吗?还想着用我来装明信片呢。”
化妆赠品Tony说,“ 说不定以后你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呢。”
“断舍离”理念创始人山下英子经过八年的观察发现,扔不掉东西的人可以分为三种: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
执着过去型
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他们也非得收着不可,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
担忧未来型
他们总在为了“没有这些东西就过不下去”的未来担心不已,但这一天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出现过。
我属于第二、第三种。
2
当我重新审视那些旧物时,才发现我在它们身上竟然浪费了不少时间、空间和能量,当然,也没少花钱。
无论是衣服还是饼干盒,这些不用的东西都带着“我好恨”的诅咒,让我因为不能让它们物尽其用而导致良心上的不安。光想着“必须得用”,可结果就是行动不起来,继而进入“这样不行”的自责中。就像把自己狠狠揍了一顿,然后又贴上创可贴,好了又继续揍,不知不觉中耗费了许多的能量。
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人一旦忙起来,就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最后导致物品四处泛滥。东西都是有“保留成本”的,只要拥有它,它就会占用你的时间和空间,消耗你的心思和情绪。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我们对物品的态度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态度,通过整理物品便能整理人生。
那些不用的东西,时不时提醒你它的存在,占据物理空间的同时还占据你的心灵空间,让你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扰,使人生不能洒脱自如。
还在用的东西,明明不太喜欢,但硬塞给自己用。通过物品投射的是自我形象,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用一个东西,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对待你。一旦通过舍弃它们提升自我形象,别人自然而然觉得“他/她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东西送他/她就完事。”慢慢地,你会感觉到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
我现在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上周在扔东西的时候,我做了这样的思考,而非“它还能用吗”。
两种思考是不同的,“它还能用吗”是我以前的思考方式,把焦点放在物品上,而物品本身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我”才应该是主角,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
在思考的过程中,你会逐渐认清,原来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着这么多没用的东西。与此同时,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隔离法
将这件东西收到看不见的地方,如果有一段时间完全想不起来,那就可以把它处理掉。
替代法
如果你有一件舍不得扔的东西,那就用它替代一件你舍得扔掉的东西,这样物品的总量不变,你喜欢的也留下来了。
翻新法
当有些旧物我们扔不掉的时候,其实可以送去翻新,就又能派上用场了。
当我们不再需要该物品时,我们和它的缘分已尽。为了让它能够发挥剩余的价值,我们更加恰当的方式是,善待它们,摒弃执念,把它们托付给需要它们的人。
上周末,我把抽屉里不会再用到的玩偶、小物件、小玩意儿整齐地收在小纸箱中,把纸箱放在小区楼下,写上“需要请自取”。下楼吃饭的时候,纸箱已经被取走了,这些东西有了真正需要它们的主人。
那些留下来的物件,我们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整理收纳。
三分法
三分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物品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以厨房为例,可以把厨房里的东西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之后再将这三大类不停地细分。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七五一原则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放满七成就可以,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这也是一种环境影响论,留出了出入通道,人们就会想把它们收拾整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从美观学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而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也就是说最低限度地放东西。这样减少物品的数量,不管多狭小的房子,都能自然地营造一种高品位的感觉。
4
不想要的就应该及时扔掉,不仅仅是物品,还有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一段不必要维持的关系。
这些年,我们走过了太多冤枉路,有过太多“无用”的关系,变得越发贪婪,每放下一件都很不舍。
遇到每个人,都想从中榨取利用价值,唯人脉至上,心想“以后也许有用”,然而他只是如同一个僵尸一样躺在你的微信通讯录里;遇到好的讲座好的课程,先买来再说,也不管有没有用,唯恐漏过任何一点信息;即使不爱一个人,也要继续消耗他对你的好,俗称“养备胎”。
回过头去想,这些是我们需要的吗?
当你内心坚定,能够了解自己,就会放下贪婪,慢慢舍弃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和关系,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联系。
拥有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人才拥有最大的快乐。
最后,大家不妨对照以下这个清单,开始做减法,处理思绪、关系以及工作中的“垃圾”吧。
你的必备减法清单
你认识的人
每周你要接触多少给你带来消极情绪的人?谁又能给你鼓励?与其把那些不太合拍的人留在身边,不如把精力放在能够互相带来正影响的人身上吧。
你的多任务
人们常说,多任务是个好习惯。多任务并不一定如你所愿的让你更有效率,事实上当你专注于单项任务并把它做好,你可以事半功倍。
格洛丽亚·马克的理论认为,在被打断后完全回到先前的任务上,需要约23分15秒的时间,所以你浪费的时间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质量胜于数量,专注那些能够带来最大回报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你的目标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列目标的习惯,目标最好控制在个位数以内,不要超过10个,因为大脑只能记住这么多目标。
你的承诺
你是否常常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但如果你能跟随自己的内心勇敢拒绝,你是不是会有更多时间来实现重要的目标,或者和重要的人相处?
巴菲特说过,你不能让其他人设置你的生活日程。说“不”,意味着你有时间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不断地服务他人。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断舍离》、《工作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
图丨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