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北方的人们纷纷来到江南避乱,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这些人相约到新亭,坐在草地上,一边闲谈,一边饮酒。一次,周武侯——周顗在宴饮的途中,触景生情,叹着气说:“这里的风景虽然与中原没什么不一样,但是山河已经大不相同了。”听了这话,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纷纷落下了眼泪。其中,唯有一人,脸色骤变,猛然站起,正气凛然地说:“坐在这儿哭,有什么用,我们应当齐心协力,为朝廷收复中原,怎么会像囚犯似的坐着流泪呢?”
说这话的人,正是——王导。
王导,字茂弘,琅琊临沂人,生于王氏家族——一个名声显赫的大家族,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正因为如此,再加上政治间的合作,家族上的联系,才使得王导与同龄的司马睿相识,成为挚友,也才有了王导的功业,司马睿的崛起,以及东晋的建立!
当时,司马睿初到江东,丝毫没有什么权势,是根本不可能建立东晋。但王氏家族可是有振臂一呼,万民响应的权力与影响,王导为了拉拢人士,为了让民众臣服于司马睿,王导和他的哥哥王敦,带领当时的名流,跟在元帝司马睿的身后,大摇大摆的从众人面前经过。江东的有权势的人们一瞧,纷纷跪倒在在路旁……由此司马睿的威望大增,后确立君臣关系,开创了东晋。
在司马睿成功当上皇帝后,为了感激帮助过自己的挚友兼下属王导,要他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座上,但王导坚决不答应。他对司马睿说:“如果太阳和万物一起散发光芒,臣下又怎么去瞻仰太阳呢?”由此可见,王导并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才帮助司马睿的,他是真心为了自己的朋友,为了自己的国家。
然而,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与爱戴,还需要会收买人心。在这一点上,王导是当之无愧的高手。
在他刚到扬州做刺史时,人们纷纷来道贺。在酒宴上,他与一位姓任的被孤立的客人交谈,并高度评价对方,还用国外的语言,对着几位国外的僧人说道:“兰闍,兰闍!”
这样一来,王导既活跃了气氛,又给他人留下了好印象,在群众当中的声望自然增长了许多。
王导不仅学了外语,还学习了吴语(吴人的语言)。显然,他懂的用乡音套近乎的策略,在这上面可谓煞费苦心。以至于刘真人在拜访了王导后,只说了一句:“为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
当然了,丞相可不是白当的,在处理事情上,他的确需要有过人之处。在司马睿即位后,便犯了许多皇帝都会犯的通病,因为宠爱郑后,就决定废长立幼。如果太子毫无德行,是个昏君也就罢了,可是太子司马绍聪明诚实,英明果断,怎么能无缘无故废了呢?于是,以王导为首的忠臣们纷纷反对。但当时司马睿被冲昏了头脑,再加上奸臣的迎合,就秘密的写了一封诏书,打算废长立幼,却又害怕王导等人,便想使用调虎离山计。可王导却看穿了司马睿的计谋,闯进宫去质问他,怼的司马睿哑口无言,只好将诏书撕毁。
他很正直,丝毫不奉承迎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有担当,在王敦之乱中,仍然忠心于朝廷,甚至要大义灭亲……
王导同他的名字一样,在各个角落里穿针引线,为东晋创立和发展引导着方向。
他虽然在小时候不被看好,虽然不在王衍的“三窟”当中,但王导却是最后的赢家,赢在他的睿智,赢在他的坚持,更赢在了他的忠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