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很失落,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古代文选二挂科了,准备不充分,侥幸心理严重是主因。痛定思痛,决定重新开始学,把每节课讲的重点内容用日记的方式写下来,去年学古文一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不过最终也没坚持几天,就没有然后了。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底,哪怕明年当作考前复习本,翻起来也容易些。好了,闲话不多说,进入主题吧。
古代文选(二)第一课,本节课只记录两篇文章,一篇是诗,另一篇是赋,作者都是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 属山东)人。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 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晚年任 黄州刺史,世称“王黄州”。政治上直言敢谏 、关心民间疾苦,曾屡次遭贬。为北宋诗文革 新运动的先驱,文学上反对五代以来“秉笔多 艳冶”的文风,要求“革弊复古”。散文取韩愈、柳宗元,诗歌崇尚杜甫白居,内容充实,风格简练。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先看诗歌: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 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 树似吾乡。
这首诗的主题是以村行为线索描绘了秋日山水田野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游兴,其中又暗喻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为遭到贬低而产生的失意之感。
诗歌运用了以乐景称哀情的表现手法,哀乐相生,情感益显浓郁。前6句重点写秋天的优美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野兴”是乐景;末两句转入“乡思”是抒发哀情。诗歌中动静、远近结合。领联是远景写山野重在绘声,两句一闹一静,以闹衬静,突出山野的寂静;颈联是静景写田园重在绘,两具红白相映,色香兼具,突出了田园的秀美。
第二篇是文赋《待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本篇文章是作者由待漏院引发的对宰相职责的思考,表现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以及希望实现清明吏治的主张。作者将宰相分为贤奸两类,一裹一贬,态度鲜明,意在规劝宰相应当今正无私,勤政为民,以保家国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取悦君王,谋取私利,或者碌碌无为,保全自身。
文章构思缜密,脉络井然。先由“勤”立说,引出待漏院,由待漏院转出“思”字,又由“思”字切入,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不同表现,最后以“慎”字作结,点明文章主旨。全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手法。第二段刻画了两类宰相的形象,采用了几乎相同的行文句式,一贤一奸对比强烈,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也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文章的语言明白流畅,自由灵活,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两段,结构对称,语句整齐,文章以四言为主,采用大量以“之”字收尾的句式,匀称明快,朗朗上口,读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