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前几天有网友在我写的五刷《悉达多》:细细分解悉达多得道后这段话,所有精华全在这四句话里文章下方留言,说文章借用悉达多的名分享宿命论感悟。正好这两天正在细品《了凡四训》这本关于改命的书,网友留言引发了我的深思。
那篇文章着重分享了小说人物悉达多悟道后的一段话,其中有这样一句:“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这是一种对现实开放地、全然接纳的状态。不仅仅是《悉达多》,我之前分享过的《当下的力量》、《被讨厌的勇气》等很多自我成长和心理学相关书籍,都会用重要的篇幅来强调对现实的接纳和臣服的智慧。
这样的臣服算不算宿命论?人应该如何看待命运?今天我们借由《了凡四训》逆天改命的部分观点,聊聊一个人对待命运的三重境界——拼命,顺命和改命。
01 愚者拼命
著名作家史铁柱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命运确实是一个蛮不讲理,还专挑软处捏的家伙。当遭遇命运重击时,生气、愤怒和反抗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反应。
人生境遇的分水岭,就是面临一道道命运之坎时的智慧与选择。
愚者多向外求。他们或以匹夫之怒血溅五步的架势争一时之公平,或耗尽一生的时间去讨一个说法。最后把自己活成悲剧人物。
小说《命运》中,阿太的母亲在丈夫失踪(与丈夫育有两女,不能完成延续家族香火的愿望),父母遗憾双亡后。一生几乎就只做一件事,带着两个女儿走遍附近庙宇骂上天不公。阿太说她母亲被命运卡住了。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胸有雄韬伟略,无奈屡试不中只能开私塾维持生计。但他不甘于这样的命运,整日想着如何挑战命运的安排。经过无数昼夜琢磨,他给自己规划了一条接近皇族的路径——自阉入宫,当宦官。
与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的宦官相比,王振的才华很快脱颖而出,明宣宗朱瞻基上台后,很快就注意到他,并任命他为东宫侍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对王振这个如师如父的大伴很是亲近与信耐。但王振还是不甘于做一个有恩宠的大太监,他要走上权利巅峰,还要名垂青史。最后一手参与促成土木堡之变,搭上自己的性命,让皇帝被俘虏,还险些断送了整个大明朝。
古今中外,因为拼命而送命的故事数不胜数。核心点不在于拼,而在于拼错了方向,他们被欲望和执念裹着着不断向外索取。这样的拼命,即便取得短暂的胜利也终将与失败告终。
因为拼命者大多都是能力撑不起野心。
02 庸者顺命
首先我要特别声明一点,我这里说的“庸者”不是贬义词,是指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拥有朴实生存智慧的普罗大众。
说到顺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活着》这本小说中的徐福贵。他作为十里八乡的最有钱的徐少爷,二十出头的年纪输光所有家产,气死老爹,老娘也因为一连串不幸卧床重病。徐福贵进城抓药被拉去充军,过完两年走南闯北,九死一生的从军生涯回来,母亲已经撒手人寰,女儿因为发烧变成了哑巴。此后,徐福贵又依次经历了老婆得软骨病,儿子意外去世,女儿难产过世,老婆伤心过度病死,女婿工作时意外工伤去世,唯一的小外孙误食太多豆子夭折……
命运之手轮番拍打在徐福贵消瘦的脸颊上,一刻也不曾停歇。但他依然养着一头叫“福贵”的老牛,守在葬着全家人的土地上,唱着民谣,耕着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布满沟壑的脸上写满生命的厚重。
余华说,这这本书让他感悟到:“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这是对生命最底标准的解释,也是最有力量的解释。因为这份顺命的豁达已经达到了至柔至韧的境界。是托举所有苦难中的普通人活着的力量,是大地的力量。
顺命不仅仅是对命运的接纳,更是改命的起点。
03 智者改命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经历了从顺命到改命的人生升级。一开始孔先生给他算出他应该走仕途,哪年参加乡考可以中童生,考多少名,什么时候参加府考可以考多少名都像一道数学帮他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孔先生推算的命数被一一验证后,了凡先生干脆让他把自己一生的命数都算一算。于是孔先生帮他算出一生无缘进士,可以活到53岁,终生无子。彼时笃信命数的袁了凡基本相信自己就会按照这样的轨迹走完一生,尤其是贡生提前被提名,最后还是压到孔先生推算的时间才落定时,袁了凡彻底放下念想,遵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平庸度日。
这个时候的袁了凡做到了顺命,他没有因为自己不能中进士,甚至不能生儿子怨天尤人,也没有因为这样破罐子破摔,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他只是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选择了躺平。
所以云谷禅师只是笑他是一介凡夫,还愿意教诲他逆天改命。
听课云谷禅师点拨,立志改命后,袁了凡先生的认知得到了一次大升级。从顺命跃进了改命。
袁了凡原名袁黄,他虚心听取云谷禅师教诲,立志改命,并把名字改为袁了凡,从此要从新开始,与“凡夫俗子”的人生做一个了结。
这是袁了凡先生的认知上的一次大升级。从顺命跃进了改命。
如何改命呢?云谷禅师、孟子、孔子、周文王(在《易经》中)都达成了高度共识。改命的关键是向内求。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拥有好命的是因为他拥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品德和福运。改命的核心就是改自己。
正如孟子的立命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意思是,寿长寿短都不要苟且,修身来等着,这是人立自己的命的办法。
除此之外,古圣人们还特别强调要心无杂念,但求耕耘莫问前程,因为一个人把自己修好了,好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
写在最后的话:
再说回对待命数的三重境界,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智者都特别强调接纳、臣服,这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吗?
我觉得不是,接纳是改变的前提。相比较于对抗,接纳和臣服更需要勇气,也更有力量。即便只是一介凡夫,能像徐福贵那样豁达乐观,做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也能让人敬而生畏。这就是余华创作完这部作品后感概“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的原因。
也是这部作品能带给读者精神力量,斩获多项国内外奖项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