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知录愚谦留白心学想法
读《了凡四训》知过而改之

读《了凡四训》知过而改之

作者: 周愚谦 | 来源:发表于2020-02-24 23:52 被阅读0次
    断舍离

    今天我们聊聊《了凡四训》,愚者拼命,智者改命。《了凡四训》,被称为东方第一励志宝典,如果疫情期间您感觉迷茫压抑,或许我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正好合适。《了凡四训》的改命之学是“伟大的学问。”建议读书方法先通读一遍结合译文理解后,一些文段可以适当朗读,熟读、细读、精读此书;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

    道法自然

    稻盛和夫早年就拜读过《了凡四训》,并且特别推崇这本书。他稻盛和夫说:命运乃经纱,因果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后来在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中国400年前袁了凡的著作《了凡四训》,立即得到了顿悟,稻盛和夫认为原来人生是这样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判断标准。一个是按照“得”和“失”来进行判断,另一个是按照“善”和“恶”来进行判断。我的判断标准,不是按照得失,而是按照善恶。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我是基于这个标准来开展我的工作的。

    在了凡四训成书的130年后,一名叫曾国藩的青年,也是读了《了凡四训》后,奋然振作,精勤砥砺,终成擎天伟器,成为晚清名臣。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400多年来备受众多历史名人和近代成功人士推崇的改变命运的宝典。他们有曾国藩、林则徐、弘一法师、稻盛和夫、安冈正笃、胡适、净空法师、印光大师等。《了凡四训》就这样影响了古今中外无数立志改变命运的人,因导人相善而被誉为“中国三大善书”之一。

    半壁见海日

    袁了凡真名叫袁黄,父亲病逝,为了满足父亲学医的心愿,放弃学业去卖草药,遇到了第一神算子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袁黄以后是仕途中人,如果继续读书明年就可以中秀才。孔先生见到袁黄母亲,算中了袁黄小时候很多事情。母亲便同意凡去赶考,结果真的中了秀才,随后多次考试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样,一家对孔先生非常信任。后来算到袁黄的未来:53岁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后来经过了几件事情,让袁黄也相信了命数,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会有。直到遇到了一位禅师告诉他: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他不得。反过来,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他不住。定数也可以逃脱,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于是袁黄先生拜禅师为师,获得了摆脱命数之法—《功过格》,把自己的号改为了凡,他每天记录、反省自己的功与过。每个月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在一次科举考试前,孔先生给他算的是他会考中第三名。但是袁黄回到家中,立誓要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按照禅师说的认真、用心地去做,结果这次他竟然考了第一名!

    接下几次事件孔先生都算的失灵了,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命运是可以改造的!再后来他不断立誓行善,不仅顺利得子还考上进士,不断升官。甚至还活到了73岁,多活了20年。这都跟袁了凡踏实用心行善有关系,他一生做过无数善事,而且心怀人民,为民做实事,深得百姓们的爱戴。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了凡四训》蕴涵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智慧,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这部作品是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书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首篇谈‘立命之学’,使人了解命运之所由来,就如因果经上所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要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始克有济。第二篇接著讲到‘改过之法’,这是因为一般人,都自认为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事实上严格来说,所谓‘过’,‘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同时行善之人,若诸恶不改,就有如漏了底的容器,无法积满,最多只能功过相抵,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与方法,即使行善,有时往往也是徒劳而无益,甚至相反地,有时反而会造业。因此袁了凡先生在第三篇提出‘积善之方’,对于行善的方法,作了淋漓尽致的分析与建议。最后鉴于一般初学行善的人难免会犯有‘众人独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之志得意满与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所以了凡先生在末篇特别提出‘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若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如此方能使积善落实,以致达到改善命运的目的。

    因为篇幅所限,我先就改过之法做分享。知耻心、敬畏心、勇猛心,是了凡先生所提出的改过的三个步骤。知耻是“惭心所”,是从内心觉悟,是开悟自觉;畏惧是“愧心所”,是外力的加持,使人不敢胡作非为。具足惭愧,才产生出勇猛心来改过。

    了凡年轻时,曾有孔术士为他卜算了一生的命运。开悟前的了凡发现卜算结果与现实无二,于是认定命有定数,一切的妄想和努力都是枉然的,陷入了颓废。后来遇到得道高僧云谷禅师,在大师的引导下,了凡开始了对自己的反思。不积功累行,不耐烦剧,不能容人,直心直言,轻言妄谈,这些是他不科第的原因。好洁、善怒、少爱、多言耗气、不知葆元毓神等是他无子的原因。这次的反思成了了凡的生命转折点。自此,他修身养性,为善积德,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科第、生子等方面的成功。

    我也不禁悚然,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很多,在工作中是否冷漠呆板,是否有盛气凌人的言语,是否有烦躁推委的举止,同事升迁而自己原地不动时,想想自己是否只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是否假清高而不够谦卑,在机会来临之前是否在各方面作好了准备,自己是否付出了和别人一样的努力,帮助别人却得到抱怨时,想想自己是否给予帮助就是为了得到回报,自己是否因为助人的行为却给别人带来了尴尬,给别人帮助时是否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未得到回报时是否在人前妄加指责。诸如此类种种,反复思虑之后,顿然发现自己身上诸多的毛病,历历可数,触目惊心。因果报应,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才是造成现今这个“我”的根本原因。什么生不逢时,命中注定、遇人不淑之类的怨言却成了无稽之谈了。

    我们都是平凡人,过失罪恶,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聚集了满身都是。而回想过去的事,常常像看不到自己有甚么过失,这实在都是因为粗心,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像眼睛上长了翳,看不到自己天天在那里犯过呀!

    所以,当起心动念时有恶的倾向了,赶紧用正念,观照,熄灭恶,同时还要进行忏悔,因为念头来去无踪,它根植在识藏的土壤里,所以罪恶的种子总是在充满邪妄的土地中,在因缘成熟时,就会使人犯罪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这也和儒家的已发未发的工夫相类似 ,都是在心内做的格物功夫。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四句教是真的修证言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神游

    我有时一味的自命清高,张扬个性,就显得情商下线了,拘谨严肃了,又显得不够活泼洒脱,待人接物的分寸,我感觉受着情理法的约束,我是性情中人的做事风格,能直来直去的,我倒是觉得佩服发乎本心的举动,哪怕偏颇也可以理解,法不看你能好到多好,但你不能恶到没边,最难把握的尺度就是一个人情法理,所以对于我这样的性情中人想改过,需要知道“忍而后定,定而后能立”的道理,这很重要。

    在《禅林宝训》里看到,有一位老和尚折磨他的学生,就是完全不讲理的。一见面就骂、就呵斥。有一次洗脚,洗脚水就泼在学生的身上,学生还是不走,还是要赖在这个地方。以后老和尚实在生气了,赶走!迁单!不让他住在这里。学生没法子,不能住了!于是他住在远远的走廊下。老和尚讲经说法时,他在窗户外一心谛听,不让老和尚看到。过一年了,老和尚要传法、要退休,推选一位新的住持来继承他,大家不晓得老和尚要选什么人?

    老和尚要大家把在外面听经的那个人找过来,传法给他,把住持的位让给他。

    大家才晓得,这么多年来老和尚是为了要锻炼他。如果我们遇到小小不如意,就想掉头而去不愿接受磨炼,也就决定不会有成就;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能成就。

    我做销售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看某人出单签约了,很优秀,鼓励他,可他在公司没业绩低迷下去后,没多久就走了,听说同行平台钱更好赚,任职三年以上的老员工就笑笑,无所谓。受不了折磨,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人在常住多一个、少一个,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有些人认为某人是个人才!走了可惜了,其实不可惜的,有时候一个人的成败关键就是忍辱,他能忍,他就有定力;他有定力,他就有真智慧,不会被外境所动摇。

    静谧园林

    知过即改,善莫大焉!深刻的反省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为了自己未来的前程,我们唯有知过改过才是明智之举。《了凡四训》训导我们,对于改过要有三心。一是发耻心。在工作中落后了,做了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国家、集体、家庭受到了侮辱,都要有耻辱感。要有知过必改、受辱必雪的决心。二是发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是独处的时候,也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三是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我们应该积极振作,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改过,要知错能改,发羞耻心,忏悔心,耻这个字就是止耳,知道错了就停止犯错,学会惭悔改之。

     圣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我辈凡人也许做不到圣人的三省,那么便一日一省,几日一省也未尝不可。圣人又云:“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我辈凡人恐怕也难做到日日,那便常常思己非,改己过也未尝不可。夜深人静之时,午夜梦回之际,不妨常问自己:“自省否?改过否?”

    《华严经》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六祖坛经》: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後过;从今已後,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後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後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後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泉州双塔

    是非麻烦找上你,冤亲债主找上门,这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只有明了因果,才知道命运为什么这样,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的"果",就表现为现在的命相;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就形成未来的命相。其中因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善恶到头总有报,所以利人才有益于实际啊!改变因果报应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可为了结善缘,结善果,我在改果的时候也一定想办法利他,帮助他人,出发点是好的,做好事的态度是端正的,别人能领我的情,就看机缘了。

    别人也有不足之处,从情理上来说值得怜悯,假如违背情理相互争执,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不会生气了。又可想到天下没有自封的英雄豪杰,也没有人会成心寻别人的不是。行事不顺利,说明自己的德行不够圆满,功夫没有下到。应当彻底自我反省,这样一来,当别人诋毁自己时,就好比是对自己的最好的磨练和考验,正好愉快地接受,又何必发怒呢?还有,听到别人说我坏话而能够不生气,尽管坏话说得很厉害,像火光薰天,也不过是像拿火去烧空中,虚空中无物可烧;而火却是终归要熄灭的。若是听到别人说坏话,你就生气;虽然你用尽心思,尽力去辩,结果却像春天的蚕吐丝,把自己束缚住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作茧自缚,自讨苦吃。所以生气不但是无益处,并且还是有害的。这都是说生气的后果。至于其它种种的过失和罪恶,也都应该依道理,细细去想,像上边所说的种种道理能够明白,那就自然而然地不会犯过失了。

    别人待我如何,是我的因果。

    我待别人如何,是我的修行。

    宫墙外的马

    所以对于过去的过错,罪业,应该常惭愧,不能再犯相同的毛病了,对于今后那些同属类似的,也要不能犯,这样忏悔,才能永绝后患,才能精进修行。

    总之,了凡四训,确确实实是人生在世之至理名言,同时也是匡治目前社会风气败坏之最佳良法。凡欲改变命运,化凶为吉者,不可不读此书;凡欲求功名富贵,寿命增长者,不可不读此书;凡欲转病为健,转夭为寿,转穷为达,转罪为福,转凡为圣者,皆不可不读此书。深盼有福分之人一得此书,悉心持诵,坚立大愿,由解起行,如此不但自己的命运可改,家庭的命运可改,愿有志者共勉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了凡四训》知过而改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sk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