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天一个同事问我:“你觉得对于幼儿园的小孩儿来说,每天上2个小时的外教课,对于提高英语真的很有帮助吗?”
我说:“为什么这么问呢?是在给你家宝贝儿选幼儿园吧?”
她说确实是。她家宝贝儿明年要上幼儿园了,目前她在两个选择之中纠结:一个是我们学校所属的集团下的幼儿园,离家非常近,每天有2小时的外教课,但花费比较高;另一个呢,离家也非常近,花费要低得多,只是没有外教课的这一点,让她非常迟疑。
我意识到,虽然她最初提出的问题是个英语学习问题,但她的困惑分明又牵涉到了花费,可能还有其他她暂时没说出的因素,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决策问题。
所以我跟她说,如果我是她,考虑的因素中,是否有外教课只会是其中一个。我的第一直觉可能会略偏向我们学校的幼儿园,因为一提到幼儿园,我就想到很多令人发指的虐童案。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最关注的要素,为此我愿意多花费一些金钱。由于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我们集团下属的幼儿园,所以我能较容易地了解老师的人品和教学风格,更好地沟通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
听到我的话,她若有所思。
接着,我充分发挥了自己把一个简单问题变复杂的能力(捂脸ing),告诉她,不管是只考虑规避虐童风险,还是只考虑花费和是否有外教课,都不是一个好的决策思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盲区,在决策时容易条件反射地关注于个别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所以我建议,在做这类重大决策时,利用一个叫做“决策平衡单”的工具来辅助。
2.
决策平衡单是我在考取职业规划师证书期间了解到的一个工具,它适用于任何选择,比如从两份(或更多)工作、两个(或更多)潜在的人生伴侣中作出选择。
下图是新精英生涯提供的生涯决策平衡单模板。假设当事人X有三个职业选择:高管、phd、自由讲师。他要做的是:
第一,在“看重因素”这一列里写下所有可能会影响自己决策的因素(X列出的有从“成就感”到“生活方式”的8个因素)。如果我的同事把这个工具用于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话,我想她会写下的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卫生、师生比、老师的资质和素质、教学内容。
写下几个词非常简单,但本质上,确定下这几个词,就是建立起一个决策参照体系(framework)。有时这需要花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去咨询专业人士、有相关经验的人,去网络上搜罗相关的材料。
第二,“重要度”这一列里写下一个数字,代表那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满分是10,数值越大代表越重要。
第三,在选项A“高管”的那一列里,依次为8个看重因素评分,满分为10。之后在选项B和C的两列里也做此操作。
第四,为选项A,B和C分别计分。以A“高管”为例,其总分为每一要素的重要度乘以其评分,再加总,也就是8*5+9*3+10*5+7*3+8*5+7*4+6*5+5*4,结果是256。
第五,对比选项A,B和C的总分,得分最高者即为建议选项。在图中,建议选项为A高管。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决策平衡单太过理性化,没有考虑人的情感因素。比如,如果一个女孩想从两个追求对象中选择一个作为男朋友的话,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决策平衡单明明告诉她选A,她看到这个结果却很不开心、不解,还是非常想选B。其实,这个决策单还有一个隐藏的高级用法: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你的情绪反映了你最真实的想法。到底是遵从平衡单的结果,还是按你的想法行事,你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我是这个女孩,我会选B。这种情况下,我的内心深处一定有着第9个“看重因素”,一个我无法表象化、语言化,却对我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刻,我会选择follow my heart,听从内心的声音。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坚信B会是个更好的选择。在我看来,没法运用理性机制来分析的因素,很多时候都是不良心智模式在作祟。follow my heart的话,有可能就follow到坑里去了。选择B只是因为我本领微末,暂时无法分辨B到底是是心之所向,而不是心魔所指,所以只好赌一把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