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留学8年,让父母改变了什么——
我的体会是,让父母变得更宽容、平和,更有耐心。原本的三口之家,通常家庭矛盾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家庭教育引起的——父母都想按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孩子,而塑造又有客观的成长轨迹,不是父母能够左右的。孩子出国之后,除了提供经济保障之外,父母已经无法评判和干预孩子日常的言行,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去跟孩子沟通,这样倒是让家庭生活变得平静起来。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因为担忧,就会更多地去关心和关注,而不会去挑剔和指责,亲情变得更加珍贵起来,父母双方都会变得比较收敛,言语更有分寸,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这种作用是三方相互的,也就是我说的在留学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这是个良性的循环。也许大家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真实的感受就是这样的。
据我的观察和体会,国内家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母亲严厉、挑剔,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然后,父亲为平息家庭矛盾,被动地在孩子跟前变得慈爱起来。这样,母亲就会认为父亲不负责任、不管孩子、当老好人,自己反倒出力不讨好,似乎很吃亏,对丈夫和孩子怨气都很大;而丈夫觉得自己委屈求全,付出也很多,不被妻子理解;孩子呢,自己有独立的想法,却夹在双方之间,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弄不好就会变成父母的出气筒……这种家庭关系的怪圈,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毁坏性的。
我以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跟这些年来人们对女权的误读是有关系的——女权的中国版本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其造成的危害是母亲不再温和与慈祥,潜意识中总在以关心和爱的名义去掌控孩子,这对孩子造成的焦虑和压力都是很大的。父亲在被动中成为和事佬之后,在孩子跟前就很难发生应该有的影响力,这实际上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错位与缺失……如此纷乱的成长环境,会导致孩子内心的怯懦、没有主见、没有担当,在迈向自己人生的道路上缺乏砥砺前行的自信和勇气。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该是母亲溫和慈详,用自己的温度和热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亲都要真正担负起教育者的角色,这就对父亲眼界和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亲的高度决定着孩子的高度。所以,孩子的成长不是他自己的事情,是全部家庭成员都要自我反思之后认真对待的事情。
网友评论